|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肖怡专栏正文
肖怡:透视美国流通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
来源:《中国市场》2007年第25期 发布时间:2009-7-23 点击数:


  美国流通产业发展概况
  
  美国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流通产业极其发达,其平均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其它国家。有学者指出,美国流通产业发展经过了四个时期:殖民地时期(1775年以前)、建国时期(1775-1864年)、工业化及全国统一市场形成时期(1865-1920年)、现代化时期(1920年以后)。事实上,美国流通产业真正快速发展是在1930年之后,其零售业、批发业和物流业均发生了一系列质的变化。

  美国零售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无论是组织规模还是管理水平都远远超过世界许多国家。据统计,美国现有大小各类零售商店150万家,在零售业就业的人员将近2000万人。20世纪初,随着美国制造业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急剧扩大,流通领域必须要相应变革以适应生产的需要,1930年以来,美国零售业发生了数次重大的变革,先进的零售业态和经营方式从美国衍生出来,并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例如,被称为第二次零售业重大变革标志的超级市场是1930年在美国首次出现并迅速传向其它国家的,被称为第三次零售业重大变革标志的连锁经营是在美国率先出现并风行世界的,被称为第四次零售业重大变革标志的网络商店同样是在美国拉开帷幕并逐步发展起来的。美国的零售业正是在历经了大大小小的变革之后才逐渐演化到今天这样一种多业态并存、连锁化经营、国际化发展、信息技术高度应用的现代零售业,其零售组织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保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

  美国批发业也十分发达,在经历了多次变革之后,已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独立批发商、厂家销售分支机构、代理商、新兴替代形式四大渠道并存的、互为补充、相互竞争的新格局。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批发两端的企业——制造企业和零售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扩大,相当一批零售企业摆脱批发商,从生产厂家直接控制了一部分批发货源和市场,传统批发商业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巨大冲击,迫使传统批发商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上进行变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批发代理商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纷纷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含高附加价值服务的比重,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扩大现有商品线,开辟国际市场,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批发业的发展不仅对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推动其它产业以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美国物流业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是现代物流的发祥地,“物流”这一概念最早就是由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现在,美国的物流产业规模已超过9000亿美元,其产值占整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已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十万个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以一体化链式服务,将美国150多万家零售商和50多万个批发企业连接,由1500多万辆标准商用货车构成的公路运输网,不间断地执行着美国大陆的货物运输,确保了美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在美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美国物流业发展形成了以下特点:多渠道、多形式的物流结构,高效率的物流运输系统,机械化、自动化的物流技术,完备的物流法规,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的联合发展。目前,美国物流业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企业物流作业中铲车、叉车、货物升降机、传送带等机械的应用十分普遍;许多配送中心开始使用数码自动分拣系统,大大提高了物流作业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第三方物流的迅猛发展,给美国物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美国流通产业相关政策
  
  美国流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而这种推动大多是间接的。与美国高度发达的流通产业相比,美国所制定的与流通业直接相关的政策非常少,更多的是在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上下功夫。
  
  1.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政策为流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经济环境

  美国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制订的基本信条是,只有通过市场,通过竞争和价格变化,才能真正显示产业结构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只有通过市场价格差异所引起的对投资者和生产者的鼓励,才能使社会经济资源按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及时有效地流动;而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个适合于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经济环境,政府只有在市场力量被证明是无能为力的时候才采取行动。

  美国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就是得益于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美国对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诸多自然垄断行业采取了严格的经济管制措施。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纷纷放松对汽车、铁路和航空货运等物流相关产业的管制,企业被允许进入更广泛的市场领域,加剧了产业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许多物流企业迫于竞争压力,纷纷通过拓展业务领域获取更多的利润,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世界著名第三方物流企业FedEx(联邦快递)、UPS(联合包裹)原来主要从事运输业务,放松管制带来的竞争压力和拓展业务领域的机遇,让这些企业通过并购与战略联盟等手段进入供应链管理的其它领域,为各种类型的客户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而美国政府的放松管制并不意味撒手不管,而是将力量放在建设完善物流基础平台上。可以说,宽松的经济环境直接催生了美国第三方物流,而物流基础平台的建设又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2.提高市场竞争程度的相关政策使美国流通产业保持良好竞争秩序

  在美国的公共法律政策中,对流通产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反垄断政策,因为美国流通产业政策的核心及基本目标是在市场上维持和促进竞争,确保企业机会均等。美国的反垄断法主要有1890年的《谢尔曼法》、1914年的《克莱顿法》、1936年的《鲁宾逊——帕特曼法》和1937年的《米勒——泰丁斯法》等等。这些法律经过多次修正成为现在美国反垄断的基本法律。美国的反垄断法将下列四种行为视为垄断行为,并严加限制:一是价格歧视,即同一物品或服务销售给不同顾客时采用不同价格的行为;二是订立排斥性或约束性契约,即在出租、销售或契约销售商品时,要求承租人或购买人不得使用或销售竞争对手的同一商品;三是公司间的相互持股,即某一公司取得其它竞争公司的股份,或取得多家有竞争关系的公司的股份;四是互任董事,即指具有竞争关系的公司互任董事。后来,美国又增加了几种违法行为:没有成本依据的折扣;以低于厂商商标的价格销售商人商标的同一商品;对特定买者的广告及促销补助。此外,美国反垄断法中还禁止一些不正当的交易限制:企业之间通过契约、协定或默契等统一行动,共同在价格、数量、技术、设备、顾客或交易地区等方面人为地设置种种限制,以操纵市场。
  
  3.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促使中小流通企业获得良性发展

  鉴于中小企业对社会就业的巨大贡献,美国采取的是直接扶持中小流通企业的作法。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多部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包括中小流通企业)的法律。这些法律的主要内容是:(1)设立专门管理小企业的小企业管理局,其任务是作为小企业的代言人,维护小企业的利益,向小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管理援助,帮助小企业在联邦政府采购额中占有相应的份额;(2)在营业、贷款等方面向小企业提供均等的机会;(3)减免或降低小企业的税收。

  美国商务部的职能除了一般政府和行政职能,还向地方政府和私营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援助,促进小企业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商务部对流通小企业的财政援助和经营发展指导,主要是由经济发展局和小企业发展管理局负责。经济发展局有一笔商业贷款资金和政府补贴资金,主要是对工商小企业在发展投资方面,按一定的法律依据,给予财政补贴和贷款。小企业管理局对小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发展制定协助计划,提供管理咨询、训练方案和散发管理知识的信息资料等,并收集和发表各行业的统计数字、财务分析,通过实用资料指导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帮助小企业与各大学建立联系,利用知名商学院的教授培训企业的管理人员。

  4.政府致力于推动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流通产业的技术水平

  美国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美国政府长期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是分不开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一方面建设面向21世纪的、支撑和促进工商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其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就是NII计划,即国家信息技术的设施计划,也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这一计划目前正显示出巨大的价值;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积极推动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扩散,把制定和实施国家科技技术政策作为联邦政府的正式使命,通过立法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研究和开发,减少单个企业开发的成本和风险。美国每年用于研发的总投入相当于GDP的2.5%,超过欧盟和日本的总和。

  上世纪80年代,整个商品供应链中的主导权逐步由生产企业转向零售企业,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面对这一对峙现象,大型零售商沃尔玛和大型生产商宝洁公司(P&G)在政府的鼓励下结成了战略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借助于计算机开始实现信息的共享。这一产销联盟迄今仍被称为供应链管理中的典范。
  
  几点启示
  
  中国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已经有几年时间了,回顾几年来流通业的发展情况,我们发现,阻碍流通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体制问题,是政府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转变问题。事实上,从只要遵循国内的市场竞争规则到必须遵循国际商业的竞争准则,这无论是对国内流通企业而言还是对政府行政而言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现代市场经济的生机和活力来自有序和有效的竞争,而有序和有效的竞争只有靠对竞争的规范才能形成和保持。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法律规制,流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依法行政与政策引导。在这方面,美国的管理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在流通产业政策的导向问题上,政策的作用应该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人为造就大型流通企业。近几年,我国各地政府有一个倾向,认为推动流通产业发展便是迅速培养一批可以与外资企业抗衡的本土流通企业,于是便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对国有流通企业进行重组和兼并,希望打造出流通领域自己的“航空母舰”。孰不知,大的并不就是强的,美国同样也有许多大型流通企业最后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凯马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让企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海洋中学会“游泳的本领”,这样才能站得稳,也能够走出去。

  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同样也应主要依赖市场机制的引导,而不是政府的强制推动。尽管政府出于加快流通产业现代化的目的而大力推动连锁超市、便利店、货仓式商店、折扣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兴流通方式的发展,但如果这些新兴业态本身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并适应消费需求,而是盲目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其结果只能是欲速而不达。因为产业结构的协调归根到底是稀缺经济资源在各产业之间配置以及每一产业内部的配置,产业结构协调过程中面临的资源配置问题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解决。既然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政府的作用就是完善这一自我调整功能,并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最终达到改善产业结构的目的。

  在流通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上,政府要充分考虑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积极扶持中小流通企业。目前,中国流通产业的组织政策更多地放在扶持大型流通企业上,对广大中小流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流通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外各种先进的流通形式相继引入国内,大型商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跨国连锁巨头也不断涌入中国,中小流通企业的经营开始出现困境。在国际国内大型流通企业的挤压下,一些中小流通企业不是亏损破产,就是在经营手法上打法律的“擦边球”。这一部分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流通产业现代化进程的一大障碍,迫切需要政府以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和引导。中小企业的存在有助于填补市场需求的空白,对于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扶持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推动他们的技术升级改造,使其成为现代流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进步是流通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尽管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流通技术政策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仍存在不足,有许多基础性工作仍需政府的强力推动。如信息基础平台建设、技术标准化工作等。目前,我国流通产业的标准化建设仍十分薄弱,其原因主要是标准化政策不够系统、还没有完整的带有强制性的流通产业标准化法规。我国政府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全力推动流通技术的创新发展,尤其要将推进流通产业信息化纳入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中,加快制订流通信息技术的规范和标准,推广信息系统在流通企业中的应用,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与供应商、制造商的网络连接,实现EOS、EDI信息交换,提供增值服务,真正发挥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作者:肖怡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