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新认识广东流通业的战略地位
流通业的发展滞后已经开始影响到广东整体经济增长的步伐。流通业的滞后不仅导致高库存、低利润等问题的出现,而且严重影响到广东整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以及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种种迹象表明,广东流通业正成为“木桶中的最短的那一块板”,正成为影响构建“和谐广东经济”的瓶颈,也成为威胁广东经济持续成长的风险所在。
根据现代经济成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中后期,流通产业对制造产业的发展所起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大,工业的发展一定要用流通业做推动,流通决定生产。流通业从这一阶段开始,不仅不再附属于生产和制造业,而且作为引导整体经济成长的先导产业和基础性产业而“反制”着制造业,制约着制造业的运行效率和成长水平,进而成为区域产业竞争力中最核心最持久的因素之一和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所在。它不仅是经济成长中最具持久性的强大动力,也是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和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以肯定地说,“流通瓶颈”将比“资源瓶颈”和“劳动力瓶颈”对广东经济的约束强大而且深远得多,其表面现象只是库存的增加和利润率的低下,而其背后更本质的问题则是市场控制力弱,销售网络和定价权“旁落”在外资零售商和经销商手中,从而逐步让广东制造业沦为跨国制造企业和零售企业的“加工车间”。各国经济波动的教训表明,如果在现代流通业没有超前发展的前提下,盲目推进现代制造业,无疑于快速推进“孤军深入”而缺少后勤保障的军队,其困境是绝对不可避免的。
对广东流通业战略地位认识的偏差,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1.“重制造轻流通”的思想相当严重。
“只有制造业产值才算政绩,而流通业只是服务于制造业”仍是一种惯性思维。由于忽视流通网络的构建,轻视对经济节奏和企业流通效能的统计、监测,对商品流通、资本周转速度放慢和库存增长缺少警觉,致使目前珠三角制造业集中的地区面临巨大的库存压力,片面追求制造业产值的风险越来越大。在“八五—九五”期间,国民经济至少累计蒙受了本可避免的上万亿元的隐形损失。
2.不能正确看待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深化,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制造业更大,制造业虽然创造财富,但只有发达的现代流通业才能实现财富,并最终控制资源和经济主动权。孤立地发展制造业,只会陷入处处受制于人的困境。实际上,流通业对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具有导向作用,在结构调整中有不可替代的天然功能。从时间角度观察,流通产业通过加快“流动”减少“库存”来决定经济的运行节奏、质量和速度;从空间角度考察,流通产业通过其“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决定各种经济结构。正是由于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活力,从而使国民财富具有实质性地增长,并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结构的调整。忽视流通和市场对制造业的调节作用,会严重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
3.对流通业投入产出认识的不到位。
由于任何制造产业和制造技术都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竞争性,因而政府的支持往往具有滞后性、盲目性和高风险性。反之,流通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却较少受周期性约束,一旦建设起来,即具有长期效益,然而,在现有的市场条件和资本能力下,区域性和全国性流通网络和店铺体系的构建受到的约束远十分困难,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和扶持,则难上加难。可以说,广东流通企业的扩张乏力与政府的相对“不作为”密不可分。政府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市场手段而忽视对他的指导协调,无论是对流通业的规划还是投入,都比不上其他产业。全省目前已在国外办了1133家企业,绝大多数是生产企业,属于商品流通业的几乎阙如,广东流通业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近几年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流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但落实到位的相当有限。
1.要突出研究广东流通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广东流通业面临的问题有不少是广东市场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它面临的生存环境、现实基础、以及如何从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型等问题,与其它省市有较大的差别。广东流通业是建立在相当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之上的,它面对的制造业“阻击力”比其它省市要强得多。再加上粤商的传统主要以“坐商”为主,而不象浙商以“行商”为主,广东制造业主要依赖香港发达的流通业而“连通”世界等特点,使得广东流通产业研究面对的问题大多具有典型的“广东特色”。如果不从广东工业化、市场化的现实水平,以及广东在国内外市场运行中的实际特点等角度来研究,而单纯就事论事或套用理论,那么就很难发现和研究广东流通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所提出的对策思路就很难保证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研究广东流通业应该在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和理念思路等方面进行创新。
我国现有的流通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指导思想和理念思维方面过多地受传统经济学的约束,在对现代流通业的分析上也常常捉襟见肘。流通理论和政策研究严重落后于实际,与快速变化着的流通实际不相适应。为了深入分析研究具有“中国特色”和“广东特色”的流通产业,有必要在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和理念思路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研究出推进广东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战略、发展模式以及有效的政策措施。
3.必须重视本地流通业竞争力与外资流通企业的关系,提升本地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广东一些地方政府比较注重传统的“引资思维”,以吸引外资投入制造业的思路鼓励外资投入流通企业。按照这种思维模式,外资进入流通业最多不过是国内流通业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倒闭一批经营不善的商业企业,无伤大局。甚至片面地认为外资流通企业进入不仅扩大了“采购额”,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流通理念和模式。可以说,这是对流通业产业性质的片面理解,且不说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并不需要多少资金投入也没有多少先进技术,以及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并不等于“本地采购额”就因此而明显扩大,关键是,外资进入流通业直接冲击的固然是本土的流通业,但最终的后果却是冲击中国制造业。因为,外资企业拥有的巨额订单和大规模商品采购能力,明显把持了流通业的批量优势和定价优势,进而直至“掌控”起制造企业的命运,完全可以决定国内众多制造商的销路和生死。
我们要大力研究如何扶持发展一批与国际接轨的本土流通企业并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避免“开了一家大卖场,关了一批小店铺”的现状。应大力优化流通产业的资产结构,加快流通体制改革,重点扶持发展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目前的加盟店是一种较好的形式。总之,能否全面提升广东本土流通企业的竞争力,是对广东提升在后WTO背景下运筹战略、调控全局的重大考验。
4.以广东本地流通业专家为主体,引入全国流通专家的智慧,优化整合科研力量,系统深入研究广东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升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广东市场的发育成长,一批相当有造诣的市场和流通专家就开始活跃在全国。可以说,广东在全国最早进行市场与现代流通理论的传播与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受现行科研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约束,这种研究未能得到持续地提升和深化,尤其是研究力量分散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整体“重生产轻流通”的背景下也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加强。所幸的是,随着广东流通业环境的变迁,近几年来,广东流通业的研究又开始走在全国前列。如果这些研究力量能够得到有效地整合,并给予足够的支持,那么,将会推动广东的流通业研究和决策咨询水平的全面提升,并为广东流通业的发展起到科学决策作用。
国内流通研究的现状表明,全国各地流通业的生存环境和成长状况差异很大,不结合广东实际长期深入的研究,无论用什么新奇的分析方法和理论都难以有效分析各地流通产业的问题、原因、条件和策略。这些年来,一些国内的商业咨询专家和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专家纷纷到广东为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出谋划策,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理想。例如深圳花巨资引入上海外脑编制的深圳物流发展规划不到一年又不得不重新编制,一家以广东为主要基地的著名流通企业花费近1000万元巨资引入国外机构做的战略规划也被束之高阁。相反,广东本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所做的规划和咨询方案,则得到广泛的好评和推广应用。
国有资产退出极具竞争性的流通产业并不等于政府要放弃对流通产业的重视和引导。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像重视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那样重视广东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加大对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竞争力提升的策略研究和政策研究。同时还要在注意吸引国内各地流通研究机构和专家智慧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动员省内流通专家的力量,切实加强研究,以便为推进广东流通业的发展创造出一批有广泛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决策咨询成果。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徐印州:当前城市商业的变革与转型发展 [2014-10-31 10:58:19]
- 徐印州:没有现代市场体系就没有社会主义市 [2014-3-14 10:11:33]
-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同等重要 [2014-3-14 10:09:56]
- 徐印州:谈网络消费及其对商业的影响 [2013-11-28 10:01:58]
- 徐印州:突破“灯影效应” 再造珠海特色商业 [2013-8-8 10:52:44]
- 徐印州: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应如何发力 [2013-5-14 11:21:4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