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高校抢开热门专业,有的甚至连师资都没落实就开始招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对此,相关教育专家建议设立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减少盲目增设专业、多开扩充学生就业的辅修课程等方法,解决目前因高校专业设置导致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剖析
资源不够老师靠凑 热门专业盲目开
开专业不能只盯眼前错过周期热门变冷门
高校专业设置问题,广东省教育厅的魏厅长在16日的文科专业论坛上表示,今年5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广东省高等学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工作,发现了我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专业设置一定程度上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专业竞争力不强;专业设置未能充分利用广东发达的经济社会的资源,与我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学科专业的调整与优化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很好地把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高校内部学科专业整合不够、资源分散、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在文科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尤为明显。
当前大多数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规划发展上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求全,不少高校希望能够设置所有专业,建设成综合性大学;二是不顾条件盲目开设热门专业;三是盲目放弃具有优势的“冷门专业”。
新专业的准入门槛过低,是导致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的重要原因。虽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新增专业有一定规范,如对新增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教师情况、办学条件和培养方案等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但审批时教育主管部门往往缺乏实地考察与评估,光看申报材料就决定是否批准。
每年都有高校抢开热门专业,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个别高校甚至连师资都没落实就开始招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一些新设专业知名度低,生源不稳定,往往通过调剂才能凑够人数,而且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往往从原来的教师队伍中找一两个其他专业的老师充数,大量的专业老师只能从应届研究生中招聘。
华南某师范大学的小丽称,“大学四年三十几门课都是那三四个老师上。”“属于我们专业的教授一个都没有,学校只招了三四个刚毕业的研究生来给我们上专业课,二十多门的专业课几乎都是他们上,几乎每天见的都是同一个老师。”某高校物流专业的小陈相当沮丧。
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华南中心副主任、原广东省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陈冀平认为,高校应多邀请有社会工作经验的行业领头人物来学校开课、开讲座,有效让高校教育与市场接轨,而这些人所谈的经验教训对学生很有帮助。老师的观念也要转变,要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学生自己应当多实践,创造机会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出路
设立预警机制减少专业趋同
记者调查发现,高校专业设置不正常与当前的大学发展模式和社会舆论有很大关系。当前不少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设立专业,表面上达到了国家规定和要求,以此实现学院升格大学梦。另外,近几年在来媒体一直宣传和鼓励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导致高校盲目开热门专业、放弃拥有优势的冷门专业。
热门专业开设要看市场周期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原广东商学院副校长徐印州认为,现在的热门专业不能反映市场需求。物流就是典型案例。他认为高等教育有周期,而孩子容易受家长和老师的影响而匆匆填报热门专业。但市场有周期,一旦错过周期就会出现人才过剩。目前我国的物流也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有限。在高校盲目开设热门专业的情况下,有些领域人才已经过剩,目前国家已对一些专业开设进行限制,如法学、会计等。
广东省政府参事、多年研究教育问题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高凌飚提出,“应该尽快建立预警机制,减少高校专业开设的趋同性。”通过这一机制及时通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并根据情况发出警示,港台及国外许多地方都有此类服务机构。比如,香港每年会有一些机构就香港的末来走向和人才需求进行统计,并将调查结果交给特区政府做参考。但此类调查没有学术性,内地的高校老师都不愿意做。
多设辅修鼓励学生自学
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华南中心副主任、广东省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陈冀平分析,热门专业毕业生不好找工作现象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和家长挑选专业时只看市场热门,长期考虑并不多;二是有潜在眼光办校的学校也不多,以至于市场饱和毕业生难找工作。
陈冀平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学校应大力开设辅修专业,开展各门各类专业性讲座,以此扩展毕业生的就业途径。虽然许多高校也有辅修课程,但专业选择范围小,往往集中于中文、经济、法律等文科类专业,但其实工科专业的辅修有很大潜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培养自学精神,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材上不能获取最新资讯,学生应加强主动性,积极捕捉行业最新动向。
专业开设应重在追求特色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指出,高校专业设置,一是不要盲目走学院升大学的道路,避免为此盲目开设专业凑数,事实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经以实力和实践告诉全世界高校学院实力不一定比大学差,学院名气不一定有大学响亮;二是应根据积极发展具有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优势的专业,走特色专业道路,加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三是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许可的前提下,积极与市场接轨,发展社会和市场需求量和急需的专业。高校专业设置一定不能不顾实际,不顾平衡,盲目设置。
大学应前三年重基础后一年重专业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认为,企业面向市场,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高校面向市场,也应该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他建议,大学前两三年,要重视专业基础教育,最后一年,要针对实际人才市场需求,着重培养大学生某方面的专业能力。
李从东说,学校要优化办学结构,进一步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企业也不能把效益追求放得太高,要有社会责任感,别指望应届毕业生马上就能为自己创造经济效益,企业要为社会付出相应的培养成本。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徐印州:当前城市商业的变革与转型发展 [2014-10-31 10:58:19]
- 徐印州:没有现代市场体系就没有社会主义市 [2014-3-14 10:11:33]
-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同等重要 [2014-3-14 10:09:56]
- 徐印州:谈网络消费及其对商业的影响 [2013-11-28 10:01:58]
- 徐印州:突破“灯影效应” 再造珠海特色商业 [2013-8-8 10:52:44]
- 徐印州: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应如何发力 [2013-5-14 11:21:4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