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广东经济要走出微笑曲线的凹槽,必须从单纯的“生产制造中心”向“国际采购中心”转变。广东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具有深远意义。从广东的实际出发,在批发市场基础上建设国际采购中心是必要的,但是国际采购中心并不完全等同于“高级”的批发市场,还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要素条件。为了更有效地建设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必须提高对采购中心国际化条件的认识,强化国际化要素,从全球视野关注国际采购的动向,充分了解和掌握国际采购程序与要求,创建国际采购中心适宜的软环境。
关键词:采购中心 批发市场 意义 差距 国际化
2011年广东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提出建设国际商品采购中心,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从广义上,“国际采购中心”对应于“全球制造中心”;从狭义上,国际采购中心对应于基于优势产业集群的集散功能强大的批发市场或批发市场群。建设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这一重大决策的实施,使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建设的背景
自2005年广东正式启动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以来,工业产业开始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加大,现代服务业、新兴技术产业等替代原有传统产业的势头开始出现。但在产业转移与升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产业配套能力差、产业布局规划欠科学合理、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发展用地紧张、融资困难、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等等(赵玲玲,2011)。为了解决产业转移遇到的难题,广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8年启动“双转移”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高端化趋势凸现,传统产业通过集群发展、品牌提升、产业转移等手段加速升级(王忠宏等,2012),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
广东是当之无愧的加工贸易大省和强省,加工贸易是广东经济结构的主要支撑,而一般贸易的比重并不高,因而被誉为“世界工厂”或“全球制造中心”,而非“全球贸易中心”。然而,广东的加工贸易产业,无论是传统工业产业,还是近年来发展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大量加工贸易企业仍然从事OEM生产,技术外溢效应减弱,自有品牌实力和影响力差,既不能掌控核心技术的研发设计,更不能掌控市场销售。从广东加工贸易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处地位看,从整体上依然集中在国际产业链的组装加工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凹处。尽管“双转移”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东的经济布局,但是主要处于价值链低端制造环节的现状仍未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广东经济要走出微笑曲线的凹槽,只有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即从单纯的 “生产制造中心”向“国际采购中心”和“研发设计中心”转变。从广东的省情实际出发,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化并不具同等条件,首先向“国际采购中心”转化更具优势,然后在“国际采购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孵化出“研发设计中心”—这就是广东提出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的背景和深层原因。
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建设的深远意义
广东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的深远意义在于:有利于调整产业链,充分整合市场资源,引导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而全面推动广东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的、更具竞争力和更完善的产业结构和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依托广东现有的制造业优势,增强产品价格和流通渠道话语权,并进一步强化对产品流通渠道的控制权,全面提升广东流通业的产业竞争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采购商的合作,突破广东内外贸长期分离的格局,促进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尽快成长为全球商品分拨中心;有利于提高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所占的比重,增强广东外贸出口的竞争优势,更主动地抵御国际市场波动的不利影响。
此外,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还有利于广东重新定位国际分工,更加合理地嵌入全球供应链。自从全球金融危机出现以来,作为制造业强省的广东受到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不利影响,利润空间不断受到跨国公司的挤压,制造业优势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优势,反而因为附属于加工贸易而使整体经济受到拖累。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也是化解这一危机的途径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扩张推动了全球采购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普及,企业采购职能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企业与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物流供应商之间开始建立相对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是市场经济中成熟的管理模式之一,是企业最基本最核心的管理。在全球经济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采购与供应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有人认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丁俊发,2005)。
在以供应链竞争为主调的全球竞争中,全球采购出现新的趋势:由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由对采购商品的管理到对供应商外部资源的管理,由传统的采购模式到电子商务采购,由注重产品的质量价格到普遍注重采购商品的社会责任环境,由单一渠道采购向多元渠道采购方向发展(丁俊发,2005)。广东只有适应国际采购的大趋势,进入国际采购系统,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环,才能进一步确立在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在全球经济波动中处于主动,使其拥有的制造优势真正化为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产业集群,普遍存在内生嵌入缺陷,集群内众多的本地企业间竞争多于合作,使群内的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难以形成,只能单纯依赖本地的廉价要素,简单地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发生所谓OEM“锁定效应”。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既不具有产业上游的设计优势,又不具有产业下游的品牌优势与全球销售优势,只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及各种自然资源,被动地以OEM方式为全球大型供应商提供产品,嵌入其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获取微薄的工缴费。在这一类外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所嵌入的全球价值链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通常是在全球销售环节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零售商和经销商,其通过控制设计和销售环节,掌握着产业发展中的设计优势、品牌优势与全球营销网络,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广东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首先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某个环节形成集群,具有先天的外生性(夏京文,2007)。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则有利于通过由制造中心向采购中心的转型,强化集群的内部优势,促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从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最后到供应链升级,形成以本土优势制造业为主导的全球供应链,从而使产业集群嵌入更具竞争优势的以生产商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通过培养内生嵌入的基础与优势,实现由外生嵌入到利用外生嵌入和内生嵌入的共同作用,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的目的。
实现由制造中心向采购中心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想加速这一转变,必须有一个确定的抓手。广东提出的对策是:发挥广东的区位优势和制造业优势,依托制造业产业基地和现有的行业采购平台,通过升级改造、新建等方式,培育和建立一批以专业性为主、以综合性为辅,实体平台与信息网络平台相结合,交易中心、展会和电子商务多种形式交融,功能完善的国际采购中心。国际采购中心的形式主要是:产业集群依托型国际采购中心和集散型国际采购中心。从总体来看,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没有具体的抓手,战略性转变不可能逐步实现。但是如果不以战略眼光看待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建设,则有可能陷入具体项目建设的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现代流通业逐渐发展成为先导产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流通业正在经历从产品的交易者向生产的组织者的转变,从市场的接受者向消费的引导者的转变,从价值的实现者向价值的提升者的转变。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不仅要高度重视流通产业的发展,更要“跳出流通业看流通业”,充分认识到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建设的意义远不止于流通业本身。
正确认识批发市场与国际采购中心的差距
2012年初,广东省政府已经认定5家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广州流花服装市场集群被认定为广东时尚服装国际采购中心,广州狮岭皮具原辅料市场集群被认定为广东皮具原辅料国际采购中心,佛山陶瓷市场集群被认定为广东建筑卫生陶瓷国际采购中心,东莞厚街家具市场集群被认定为广东家具(厚街)国际采购中心,中山古镇灯饰市场集群被认定为广东灯饰国际采购中心。另有11家被确定为商品国际采购中心重点培育对象。
从名单中不难看出,被认定的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和重点培养对象大多是原有的批发市场群,其余的少数是单体批发市场。由原来的批发市场转变为商品国际采购中心不是一个简单的“升级”过程,虽经“认定”也不等于说原来的批发市场已经自然成为商品国际采购中心,或经“重点培养”就一定可以成为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是一个艰巨的战略转变,决非“批发市场升级改造”这样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批发市场作为市场组织形态之一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不能简单等同于批发市场改造,这样的认识对于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这样重大的战略任务远远不够。没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看不到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的深远意义,只从战术着眼,目光停留在“升级改造”上,无法完成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的重任,更无法实现从制造中心向采购中心的战略转型。
广东一些集散能力较强的批发市场,大多依托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集群,如东莞厚街的家具产业、东莞虎门的服装产业,佛山的陶瓷产业;也有如广州流花地区的服装、广州狮岭地区的皮具原辅料等,基本上属于集散型的批发市场。无论哪种类型的批发市场,都有基本类似的成因,以被认定为“广东时尚服装国际采购中心”的广州流花服装市场集群为例。
广东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成为全国第一服装大省,广州又是全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服装业的蓬勃发展推动服装市场的繁荣,服装零售、批发市场的繁荣又拉动服装市场的集聚,是促进流花服装市场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陆海空全方位的交通优势使广州基本具备了国际物流中心的功能和地位,广州市的大流通格局与基础设施优势,是促进流花服装市场集群繁荣的重要因素;生产成本优势有利于促成特定的产业集群和市场集群,周边城中村提供廉价空间,集聚廉价劳动力,“前店后厂”成为行内重要的竞争手段,从而形成价格优势;交易特征是即时生产、即时出售、即时取货、即时返款,这种快节奏的对手交易很好地适应了服装市场流行趋势变化的特征,原始而快捷的交易方式,形成流花服装市场集群的效率优势。因此,流花服装市场集群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服装交易集散地,交易量大,人气旺,品种齐全,辐射面已不局限于华南,覆盖了整个中国,甚至波及到全球市场。作为批发市场集群的流花服装市场,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融资成本低、交易成本低和市场规模巨大。批发市场集群内现货交易、现场交割、货款即时两清的交易方式,对于众多资金微薄、融资能力有限的小企业可免去陷于三角债的困扰;尽管市场集群内的铺位租金在“炒风”助推下不断上涨,但是与国内同类市场相比,其交易成本仍持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为地租低、铺租低、商品价格低、物流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和管理成本低等“六低”;市场规模巨大,商圈及周边集结了20多万外来从业人员和包括超过万家制衣厂在内的数万个厂、场和店铺,带动市场集群及周边地区制造、运输、仓储、餐饮、中介、租赁等产业的发展。但是,流花服装市场集群仍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国际市场份额不占优势。显然,流花服装市场集群原有的条件,与作为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在广东省的有关文件中,对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提出的要求包括三大能力、三大系统和八大功能,并对各项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国际采购中心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制造能力、产品分销模式和国际采购力等三大能力;国际采购中心应由交易系统、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等三大系统构成;国际采购中心应具备产品展示功能、电子商务功能、物流配送功能、产品研发功能、产品检测功能、人才培训功能、整合营销功能和商务服务功能。
上述对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的要求,也适用于批发市场本身建设。从广东的实际出发,在批发市场基础上建设国际采购中心是必要的,但是国际采购中心并不完全等同于“高级”的批发市场。商品国际采购中心除了具有与批发市场某些相同或类似的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国际化的条件:首先是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和辐射,参与全球贸易,辐射国际市场;其次是与国际采购商的结盟,承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再次是具有便利的国际物流设施与功能,嵌入全球供应链;同时还需要完善的国际贸易促进体制,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营商环境。
建设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要突出国际化要素
(一)提高对国际化要素条件的认识
“国际”采购中心不同于一般只面向国内市场的采购中心,其突出特点是其具有国际化要素条件。目前经政府“认定”的和列为“重点培养”的批发市场群或单体批发市场,原本都是极具竞争力的商品集散中心,已经在各自所处的行业或一定的区域之内发挥着“采购中心”的作用。但是它们距真正意义的“国际”采购中心都还有相当的差距,明显缺少国际采购能力,国际市场份额很低。
广东在东南亚经贸合作中发挥着纽带作用,与东盟以及欧美市场有着传统的密切经贸关系,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建设必须以国际视野,站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高度,在全球经济的大格局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广东省不仅要建设产业集群依托型国际采购中心,还需要建设更多的具有国际市场分拨功能的集散分销型国际采购中心。否则,所有的努力不过局限于原有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而已,有违建设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的战略初衷。
(二) 从全球视野关注国际采购的动向
全球采购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既要关注国内采购需求,更要密切关注国际采购动向。没有国际视野,不了解全球供应管理对国际采购的影响,不可能建设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采购中心。
贸易自由化使得全球资源的国际转移更加快捷,使得生产活动的区域布局更符合资源比较优势,使得生产效率和与流通效率大大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将完全竞争的市场观念、供应链管理等理念带到了世界各国市场,促进各个国家提高产品、服务和技术全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全球供应链管理是跨国采购的主流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可以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成本、缩短订单履行时间。据有关资料统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的总成本降低10%,按时交货率提高10%,生产周期缩短2.5%-3.5%,生产率增值10%以上,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陈爱文,2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跨国公司为了强化成本优势,提高其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加大了零部件和商品在发展中国家的采购力度。2000年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欧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配套率约在60%-70%之间,日本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配套率业已超过50%(匡增杰,2012)。跨国公司还纷纷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建立零部件生产与采购网,将中国企业纳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但是,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跨国公司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其采购目标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之间转移。因此,国际采购动向对建设国际采购中心更为重要。
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体系,具有明显的先导性,是经济先行指标,可以预测经济走向,不仅对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也普遍为企业采用。企业通过比较每月PMI数据的变化,分析市场预期差异,从而做出采购决策。我国也于2005年开始发布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成为市场最重要的方向标。对于建设商品国际采购中心,PMI是不能不密切关注的最重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信息。
(三)充分了解和掌握国际采购程序与要求
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国际化采购流程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企业一旦推行全球采购战略,必需有完备的市场信息和数据作为其决策的依据,否则很难在全球范围内做出正确的采购决策。建设国际采购中心必须了解和掌握国际采购程序,才能避免闭门造车,做到有的放矢。国际采购程序大体如下:收集相关数据—评价采购决策—数据资料分析—供应商分析—采购成本分析—供应商选择决策—采购合同谈判—持续改进和评估。
在全球供应链管理中,普遍采用JIT(Just in Time)采购管理(即时采购管理)。JIT采购具有合理选择供应商并与之建立战略联盟,要求供应商进入制造商的生产过程,小批量采购,零库存或少库存,交货准时,包装标准,信息共享,重视教育与培训,严格的质量控制,产品国际认证等特点。是否具备适应JIT采购的条件,是国际采购商选择供应商的最重要依据。
在严格的采购程序和要求中,每一个步骤和每一项内容都包含对供应商的评估,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在国际采购过程中作为供应商,始终处于被评估的地位。国际采购中心具备的条件与水平当然是得到采购商好评的重要因素,但是采购商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采购决策的,采购中心要想在国际采购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绝对不能以我为主,自说自话,必须非常熟悉国际采购过程与要求,满足采购商的需要。
(四)创建商品国际采购中心适宜的软环境
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必定是区域经济体系的枢纽,不仅需要场馆、办公条件、信息系统、交通网络等硬件环境,更需要适宜的软环境,在一定的硬件条件下,软环境往往决定成败。
所谓软环境具体指与国际通行的营商规则接轨的法制化营商环境,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从开办企业,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投资者,执行合同,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纳税,开展跨境贸易,办理破产等11个方面对各国的营商环境做出年度评估。在透明高效、竞争有序、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之下,才能够做到审批简化高效,办事方便快捷,资源公平分配,投诉具责受理,效能监察到位。在这样的营商环境中,与国际接轨的商事制度、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得到普遍认同和尊重,商品国际采购中心才能建立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其市场服务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尽快达到国际水平,充分发挥其国际采购中心的功效。
参考文献:
1.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学术研究,2011(8)
2.王忠宏,贾涛.广东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中国经济时报,2012.2.24
3.丁俊发.国际采购五大趋势.中国市场,2005(5)
4.夏京文.我国产业集群的外生性、嵌入性与内生性缺陷.税务与经济,2007(3)
5.陈爱文.国内城市成为跨国采购中心的条件.国际贸易问题,2002(10)
6.匡增杰.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2.19(4)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徐印州:当前城市商业的变革与转型发展 [2014-10-31 10:58:19]
- 徐印州:没有现代市场体系就没有社会主义市 [2014-3-14 10:11:33]
-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同等重要 [2014-3-14 10:09:56]
- 徐印州:谈网络消费及其对商业的影响 [2013-11-28 10:01:58]
- 徐印州:突破“灯影效应” 再造珠海特色商业 [2013-8-8 10:52:44]
- 徐印州: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应如何发力 [2013-5-14 11:21:4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