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纪良纲正文
纪良纲:促进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的现实对策
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304 发布时间:2005-12-29 点击数:


    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张属于一种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粗放型扩张。针对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相对于其投入规模过小的情况,笔者认为,现阶段促使我国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商品流通产出效率的基础上合理增加商品流通投入。而提高产出效率就要设法提高现有的商业资本与商业从业人员对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的贡献率,使商品流通规模由粗放型的规模扩张转向集约型的规模扩张。
        一、改善商业环境

    商业环境是影响商业规模的重要外部因素,通过改善商业环境,可以提高资本和劳动对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的贡献率,达到扩大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的目的。
      (一)制定相关政策为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创造必要的政策条件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将鼓励商业发展作为缓解国家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较为宽泛,这一方面导致了商业的劳动占有量超过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出现劳动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下降的现象;另一方面导致商品流通产业的进入门槛比较低,出现商业资本总体较大、个体较小、效益低下的局面。总之,政策因素是导致商业进入门槛较低的一个原因。除了政策方面的原因外,商业的特殊性和经济性也是导致其进入壁垒较低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讲,进入壁垒由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异壁垒、相对费用壁垒这三种经济性壁垒构成。首先,与工业企业比较,商业企业开办容易,只要有几平方米的门店,选址合理、定位恰当,就能在市场上找到生存空间,可见,商品流通的规模经济壁垒并不显著。其次,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社会产品的相对丰富,商业企业一般都能采购到同行所经销的产品,这使企业产品差异小,新企业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产品壁垒是较低的。第三,相对费用壁垒也低,目前我国商品流通产业并非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企业开办时购进设备、引进技术、寻求供应商、培训人员等的费用均不高。
    由此可见,适当提高商业企业的市场进入壁垒,是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资金及人员的产出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我国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的有效途径。尽管造成商业企业进入壁垒过低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要提高商业企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必须借助于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使商品流通领域的资金和人员发挥出其潜在的效率。笔者认为,从政策上讲,一方面要制定有关政策,适当提高商业企业的注册资本,严格注册程序,低于注册标准的商业企业一律不予注册,这既可以限制许多小规模资金流向商品流通领域,减少已存在的小规模重复建设与低水平竞争,又可以防止商业资本与人员的低效率畸形膨胀;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存在且商业资本过小的商业企业,要从政策上鼓励其进行横向经济联合,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扩大个体规模,从而提高其人员与资金的运营效率,实现规模经济。
      (二)加快商业协会等市场中介组织建设的步伐为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提供必要的服务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商品流通领域存在许多政府部门不能办、不好办,而国家、商业企业又急需要办的事情,如果这些事情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商品流通整体的运行效率就难以提高,进而使得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相对于其投入规模偏小。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些专门为商业部门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即需要构建一个上层是宏观调控的政府,下层是从事微观活动的企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连接协调这两个层次,并直接为它们服务的类似商业联合会这样的市场中介组织体系,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这类市场中介组织要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和联合性,吸引社会上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商品流通团体、企业和个人,以群体的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更好地发挥“组织、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等职能,不仅要帮助商业企业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和流通渠道,而且要协助商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促进国内商业企业的现代化。具体而言,既要建立面向商业企业的全国性的商业中介组织,又要建立地区性的商业中介组织。全国性的商业中介组织宜采用官商合办或官督民办的形式。成立于1994年8月15日的中国商业联合会就是全国性的商业中介组织,该联合会现拥有500多家会员,其中包括161家集团,28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级商业联合会(商会、协会),25家全国性专业协会,先后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会组织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几年来,开展了导向、咨询、交流、信息、协调、培训等多种服务。地方性的商业中介组织宜采用官督民办的形式,以商业同业行会的形式出现。一方面地方商业主管部门在机构改革中要重视和支持商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商业同业行会要通过一些规章、制度对会员的行为进行制约,并协调会员之间的关系,提高本地区的商品流通运行效率,扩大本地区商品流通投入规模一定情况下的商品流通产出规模。
      (三)建立商业监测系统与预警系统为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提供必要的信息保障
    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当前我国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相对于投入规模过小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信息不对称体现在国家对整体商品流通情况的了解存在偏差、不同地区间的商业信息缺乏交流以及商业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忽视等诸多方面,这就造成商业的资金投入与人员投入缺少规划性与协调性,使得商品流通运营效率过低,进而影响了商品流通的产出规模。虽然商业协会等市场中介组织的建立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还远远不能满足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对信息的要求,因此建立专门的商业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掌握一些重要的信息资源,为商业政策的制定及商业宏观调控的进行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非常必要。建立商业监测系统与预警系统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即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从宏观层次讲,国家商业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起能够对商品流通整体运行起到监测与预警作用的宏观调控系统。该宏观调控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商业环境监测系统和商业行情预警系统。商业环境监测系统主要是从宏观战略的高度对我国整体的商业环境进行监测,及时把握商业环境的变化,对各地的商业网点及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化调整;商业行情预警系统主要是通过及时向商业管理部门反馈商品市场的变动情况及商业企业的竞争状况,使商业宏观管理部门准确、及时地把握商业行情的总体变化趋势。
    从中观层次来讲,应尽快建立起服务于宏观商业监测系统与预警系统的中观机构。该中观监测与预警系统主要是对各自所管辖的地区内的商业情况进行监测与预警:一方面将其掌握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宏观商业环境监测系统与商业行情预警系统;另一方面根据掌握的信息及时对本地区商业领域存在的国家宏观调控难以顾及的问题进行处理。
    从微观层次来讲,各个商业企业也应该建立起服务于本企业的商业监测系统与预警系统,一方面通过商业监测系统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及经营特色,以便于本企业在具体的商业经营中扬长避短。如果各个商业企业都能有效地利用监测系统,就可以将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从而有利于商业宏观形势的优化,实现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另一方面商业企业通过利用本企业的预警系统可以及时了解商品市场的变化情况,并据此及时调整商品结构,并向生产企业反馈市场信息,不仅可以减少商业企业的浪费,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宏观经济效益。
      (四)保持社会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为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提供良好的市场条件
    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均衡,是商品流通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的必要前提。“九五”以来,我国市场环境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许多商品供过于求,市场处于需求约束状态。据国家内贸局商业信息中心对国内市场609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最新调查,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为80%,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比重为18%,供不应求的商品比重仅为2%。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一是商品供求总量规模的失衡,二是商品供求结构规模的失衡。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在内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商品流通规模必然会受到需求的约束,小于其在供需均衡状态下的潜在规模。所以,当前我国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相对于其投入过小与内需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要提高商品流通领域资金和人员的运营效率,就必须扩大内需。
    笔者认为,首先要调整商品供求的结构规模。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引导生产企业按照市场需要组织商品生产,实现市场导向的资源优化配置。具体而言,生产企业要根据有关部门反馈的市场需求状况进行生产调整,主要生产一些符合当前消费者消费倾向的产品或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尽快将那些过时的或没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停产或转产;另一方面,要引导消费者调整消费观念与消费结构。当前出现积压的商品,一部分属于过时的、无用的产品,还有一部分属于尚未打开市场、符合未来消费趋势的产品,因此,当前刺激消费需求,减少商品库存积压,除了对过时产品进行相应处置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向消费者宣传新产品,使新产品尽快打开销路。
    其次要调整商品供求的总量规模。有关部门要向生产企业反映各类商品的需求数量信息,生产企业要根据消费规模以及同类企业的生产情况组织各类商品的生产,实现生产总量规模与消费总量规模的均衡。只有实现供求总量规模和结构规模的均衡,商品流通才可能顺利进行,商品流通规模才会逐渐趋于合理化。
      (五)推进城市化建设、改善交通运输状况、提高通讯能力为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
    城市化建设与商品流通规模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对我国历年统计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商品流通投入的角度来看,还是认商品流通产出的角度来看,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为商品流通的发展创造了较为优越的条件。城市的商业网点和商业从业人员数量要远远多于乡村地区,城市每一年度各类商品的消费量要远大于乡村地区。因此,要实现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就要加速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应当放弃传统的单一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之路,即各地依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他们的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同时在这一大前提下要特别强调小城镇城市化,通过小城镇城市化,一方面可以改变乡村地区商业网点稀少、各种商品匮乏的状况,开发出乡村地区潜在的、巨大的消费能力,实现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通过小城镇城市化可以改善落后的交通运输设施及落后的通讯能力,加快商品流通速度,提高商品流通投入要素的运营效率,实现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的扩张。
    在实施城市化的同时,还要对现有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因为无论发展大城市还是发展小城市,必须考虑它的交通条件。发达国家的城市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一些较大规模的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不仅内部交通发达,且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交通也非常便利;另一种是由发达的交通网络连结起来的,呈现出分散式的小城市群,这种小城市群与大城市相比毫不逊色。由此可见,不仅城市化的进程有利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而且城市化的进程取决于交通条件的发展。从我国目前的交通运输建设情况来看,到2000年,铁路营运里程6.8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6000公里,其中复线里程2.16万公里,电气化里程1.5万公里,分别比1995年增加4700公里和53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1.27万公里,公路已通达99%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分别比1995年提高1.9和10个百分点;民航机场129个,比1995年增加11个,航线1120条,比1995年增加323条,航线里程151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39万公里;输油(气)管道2.5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7800公里;内河千吨级以上航道7855公里,比1995午增加1140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646个,比1995年增加164个虽然我国交通运输面貌发生的巨大改变使“十五”期间交通运输的发展比以往有了更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交通运输的基础薄弱,承受需求波动的弹性小。尤其是当前尚没有足够的空间改善运输质量,交通运输仍处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成为商品流通规模实现合理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通讯设施建设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流通信息网络基础开始形成,实现了对各省会和部分中心城市的覆盖,为国家和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决策、调控提供了初步的支持,各种供求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和载体广泛传播于供方与需方之间,对市场信息导向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这些成就使商品流通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交通运输与通讯设施建设还将是今后实现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所必须强调的内容,国家有关部门应适当加大对交通运输及通讯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二、调整商业结构

    商品流通规模包括总量规模和结构规模,商品流通结构规模合理与否最终会在商品流通总量规模上得到反映,同样要使商品流通总量规模合理化,也必须对其结构规模进行调整。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商品流通结构规模不合理,是造成商品流通领域资金和人员运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商业结构,达到提高资本和劳动对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的贡献率的目的。
      (一)调整商业地区结构
    商业地区结构主要指商业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和比例关系,具体表现为商业网点的空间结构。当前,我国商业地区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城多乡少、城细乡粗、东多西少、东密西疏商业地区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商业投入的产出效率,进而造成了商品流通宏观规模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网点过密的地区,资源严重浪费;网点过于稀少的地区,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要,因此,提高商业整体经济效益,实现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必须对商业的地区结构进行调整。
    首先,调整商业的城乡结构。城市仍然是今后商品流通发展的重点,同时要加大乡村商业的发展力度。一是要根据各乡村的人口及面积,在逐渐扩大原有商业网点规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网点数量;二是要根据乡村的消费特点,调整原有商业网点的经营项目,新建商业网点最好有其经营特色,尽量避免造成与原有商业网点的重复建设。调整商业城乡结构,推进商品流通规模实现合理化的进程。
    其次,调整商业的东西结构。我国的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较慢,商业发展也相应地落后于东部地区。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网点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零售业为例,1999年,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288家商场中,东部地区为216个,占全部比重的75%,比1993年增加169个,增长速度高达360%;中部地区有40个,占全部比重的13.9%,比1993年增加18个,增速为82%;西部地区为32个,只比1993年增加17个,增速为11.3%。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鼓励东部商业网点密集、重复建设严重、商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地区的商业资金向西部转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东部地区的商业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转移到西部的商业资金有效运转,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将其开设分店的目标逐渐由发达城市转向西部地区,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发达地区商业网点过于拥挤、竞争过于激烈的局面,而且可以满足西部地区商业网点建设的需要。通过调整商业的东西结构,为商品流通规模实现合理化创造条件。
      (二)调整商业业态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流通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业零售业态已从单纯的百货商店、专业商店、综合商店3种传统业态,发展为目前的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货仓式商场等各种零售业态并举的多业态结构。我国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相对于其投入规模来说较小的业态结构原因,就在于各种业态的构成比例不合理,重复建设与短缺并存,“有市无场”与“有场无市”并存。近几年,许多城市把商业建设的重点放在规模大、档次高的大型百货商场上。到2000年北京营业面积在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商场已超过100家,而在1996年和1997年两年北京已先后有西单赛特、万惠双安等商场倒闭,许多城市“有场无市”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分析大型百货商场不景气的业态结构原因可以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入手,我国现阶段的恩格尔系数接近50%,即城镇居民消费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为50%,而这部分支出主要集中在农贸市场、粮店、超级市场等地,到大型豪华商场购买食品的为数很少。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视地区和行业的特点不同,选择适当的业态结构。
    首先,根据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及由此决定的消费水平,建立不同地区的合理业态结构。在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消费能力强的特大城市。在保留和发展原有百货商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现代业态形式,如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等;在经济发达程度一般的中等城市,由于商业辐射力弱,缺乏发展大型现代业态的动力与需求,仍应以大型百货商场为主,辅之以中小型超市;在县城及乡镇、农村,则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除发展少量大中型百货商场以外,应着力发展市点快、投入少、经营灵活的专业店、特许店、便利店等。
    其次,根据零售业内部行业特点不同,建立适合不同行业的业态结构。例如,零售业中的食品杂货业的首选业态应该是超级市场,如传统食品超市、标准食品超市、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场;服装行业应将品牌专卖店、专业店和百货商场作为主要业态;家具用品、家电产品应将专业店、专卖店、大型专业化超市、大型百货商场作为主要业态。
    通过商业业态结构调整,实现各种商业业态的协调发展,彻底根除“有市无场”及“有场无市”的状况,为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提供合理的业态结构条件。
      (三)调整商业行业结构
    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投入商业的资源,总是分布在媒介不同类型的商品流通活动的组织之中,不同类型的商品流通所占用的商业资源之间的数量比例及其联系方式,就构成了商业的行业结构。批发和零售是商业中相互支持的两大行业,二者在客观上都应存在一个合理的规模,并且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才能实现商品流通规模的合理化。在传统商业格局上,批发业支配着以分散的单体店为特征的零售业。随着商业的发展,批零关系的变化,批发业逐渐从对零售业的支配地位转变为从属地位,批发业的功能出现萎缩,零售业的地位逐渐提高,二者之间的均衡被破坏,导致商业经营效率低下,造成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相对于其投入规模过小,商品流通规模不合理。因此,当前在大力发展零售业的同时,也应将批发业的发展置于重要的地位,实现批零关系的协调。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规划批发市场的建设,根据批发市场服务的范围,测算其资金和人员规模,并合理配置资金和从业人员,使批发业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另一方面,要实现批发市场经营方式的创新,以提高批发市场经营效率,进而提高整个商业系统的经营效率,达到扩大商业产出规模的目的。当前可主要发展两种形式的批发商,一是批兼零的批发商,这类批发商以批发业务为主,同时兼营零售业务;二是专业批发商,这类批发商专门经营某一类商品,以便于掌握所经营商品的性能、特点、用途,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要加强批发市场的联网建设,增强各类批发市场的同步交易能力,拓展更大的经营空间。
      (四)调整商业经营方式结构
    调整商业经营方式结构,目的在于通过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单位商业资本运营效率和单位商业劳动力的劳动效率,扩大商品流通的产出规模,实现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结合我国当前的形式,笔者认为,我国商品流通领域应逐步普及连锁经营机制,通过实施连锁经营,实现商业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为实现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奠定微观基础,
    连锁经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零售商业市场组织的主要形式,是优化商业资源配置和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和举措。我国当前应主要在以下四种零售业态上引入连锁经营机制。一是便民店的连锁,这类以粮油、食品和小杂货为主的基层连锁经营店,通过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形成一个方便用户的销售网络。二是超级市场和货仓式平价商场的连锁,这类连锁店主要经营蔬菜,肉禽鱼蛋、副食、文具和日用百货.而且仓库和货场融为一体,兼营批发和零售业务。三是专卖店的连锁,这种连锁采取资本连锁形式,将连锁店办成集销售、展览、服务于一体,能显示出其规模、价格、管理、服务等诸方面的优势。四是百货商场的连锁,即由大中型百货商店组成连锁经营组织。
    虽然连锁经营主要是针对零售企业而言的,但由于连锁经营方式具有强人的生命力,批发企业也可以尝试引入这种经营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将多家批发商组成连锁组织。
    另外,连锁经营一般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形式,因此,发展连锁经营的同时,要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一方面要鼓励专业化配送中心的建设,这类配送中心既不从属于生产企业,又不从属于商业企业,而是一种独立的企业组织,专门从事配送业务;另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这类配送中心仅从事连锁企业内部的配送业务。
      (五)调整商业企业规模结构
    商业企业规模结构是指商业部门大、中、小各种规模的企业所占的比重。目前我国商品流通规模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商业机构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从整体上看,商业企业规模整体偏小,即大企业不大,小企业多而杂。商业企业规模结构这种细小化的不合理状态,使得商业企业资金和人员的最大潜能难以发挥出来,规模经济难以实现,进而造成商品流通宏观规模不合理。因此,必须改善我国商业企业的规模构成,实现商业企业的规模效益,促使商品流通宏观规模逐步实现合理化。
    一是通过资产重组扩大商业企业的规模,即采取兼并、收购、合并等多种形式,以产权改造为核心,通过优势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或通过优势企业并购弱势企业,或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企业间的资产重组,优化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扩大单个企业的规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没有哪一家大公司是完全依靠自身的积累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资本积聚和集中是迅速扩大企业规模的最有效途径。
    二是通过组建商业集团扩大商业企业的规模,即以一个或少数几个实力强大的大企业为核心,把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核心企业控制和影响的企业作为外围,以资产为纽带结合成稳定而紧密的企业联合体,抢占市场优势。

        三、增加商品流通领域的科技含量

    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科技含量过低也是造成我国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相对于其投入规模过小的原因之一,例如,商品流通领域的综合科技能力,美国为6.9,中国只有0.3。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商品流通领域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本和劳动对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的贡献率,达到扩大商品流通产出规模、实现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的目的。
      (一)努力提高商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高商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增加商品流通领域的科技含量的首要条件。提高商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提高商业从业人员的劳动效率,在商业资本和从业人员一定前提下,加快商品流通速度,实现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的扩大。
    提高商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商业企业管理者的文化层次、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为企业营造一支强大的管理队伍。二是提高职工的素质。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商业企业全体职工的文化水平、专业水平、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商业企业的经营效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提高商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具体途径如下:一是引入“外脑”,这主要是针对大型商业企业而言的。大型商业企业要坚持“能者上,庸者下”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级领导人才及普通员工,必要时为引进人才,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二是实现“内脑”升级,即对企业原有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这对任何类型的商业企业部适用,所不同的是对职工进行再教育的手段与方式。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班,针对不同职位、不同部门的从业人员分别进行集中培训;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培训;还可以将其从业人员轮流送到有关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中小型商业企业,一般不具备自己举办培训班的能力,这些企业可以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通过行业协会举办培训班,对其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二)逐步提高各类商业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直接影响了商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进而影响了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的扩大。因此,我们应在实现商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各类商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一方面,各个商业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例如,各类商业企业要逐步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POS技术、条形码技术、自动订货系统,实现办公、业务、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并逐步实现管理观念的现代化、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另一方面,商业企业要积极吸收和引进国外同类企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国外发达国家的商品流通产出效率要远远高于国内商业同样投入规模的产出效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国外商业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要远远高于国内商业企业。由于技术是没有国界的,因此,合理吸收和引进国外商业企业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是我国提高商业企业管理与技术水平的一条捷径;再一方面,商业企业要合理借鉴其他产业成功的管理经验与适用技术。例如,工业部门应用的“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等现代化管理科学都适用于商业企业
      (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现阶段商品流通领域技术高度发展的表现形式,它是建立在信息和网络技术之上的,是全球迅速兴起的全新贸易方式。实施电子商务可以大量地节约商业领域的人员和资金,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实现商业产出规模的扩大。目前理论界对我国应优先发展哪种形式的电子商务颇有争议,笔者在这里提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重点不在于评价电子商务的具体形式,而在于分析电子商务对提高商业领域资金和人员运营效率的作用。一方面,企业和企业之间通过实施电子商务,即B2B形式,实现生产企业与批发企业、生产企业与零售企业、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的对接,不仅可以节约从事商品采购的人员,节约交易成本,而且可以加快时效,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短时间内完成企业间的商品流通。另外,还可以给生产企业提供充分、及时的市场信息,使生产企业及时调整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实施电子商务,即B2C方式,不仅可以迅速完成商品从商业企业到消费者的转移,节约从事商品销售的人员和时间,提高商业从业人员的劳动效率,节约交易成本,而且商业企业可以迅速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其商品结构,从而扩大商品销售量,实现商品流通产出规模的扩大。

作者:纪良纲 郭…  编辑:ivyche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