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纪良纲正文
纪良纲:京津冀区域物流信息网络一体化研究
来源:《经济与管理 》     2010年4期 发布时间:2010-11-2 点击数:

 
  摘要: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地域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近,是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实现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该地区城市的共识,经济一体化实现的前提条件是物流的一体化,而物流一体化实现的关键是物流信息网络的一体化。
 
  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天津被确定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以及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核心重要区域),该地区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注意。2008年京津冀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 030.98亿元,是中国大陆增长最快、最富裕和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京津冀地区拥有639.8km的海岸线,港口资源丰富,2008年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为7.85亿t,同比增长10.7%,以天津港为枢纽、以秦皇岛和唐山、沧州的组合港为两翼的国际航运中心的逐步形成,对京津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08年京津冀两市一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高达3 908.09亿美元,同比增长34.7%,约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5.26%。

  京津冀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大量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进驻京津冀地区。2008年京津冀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高达229.6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占全国的24.85%。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0多家在京津冀地区投资,有些还将其区域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转移过来。随着京津冀地区外向型经济程度的不断提高,该地区越来越深地纳入到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体系中。在全球竞争背景下,以供应链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跨国公司物流运作方式,要求分散于世界各地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地去适应整条供应链的节奏,发挥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供应链的高效运行。京津冀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已十分突出。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内各类企业对物流信息网络一体化的现实需求日益显现。
  
  一、京津冀区域物流信息网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虽然经济迅猛发展,但是也面临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等快速发展的挑战。同时,区域内各地之间物流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制约了区域一体化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设备之间没有统一的规范

  京津冀尚处在物流设备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设备供应商非常多,但是发展很不规范,规模普遍偏小。同时物流企业只看重单一设备的选型和质量,没有整体考虑系统的最优化发展,不但没有物流设备行业组织,也没有行业标准,致使各种物流设备之间标准混乱,相互配套衔接差。如集装箱、卡车、托盘、仓库货架等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同时,物流设施标准与物流包装标准之间也存在着缺口,严重影响了货物在运输、搬运、仓储过程中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的协调运作及提高。
 
  (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

  大多数物流企业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运用方面还是采用简单的手工操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还主要集中在基础网络建设及应用软件系统建设的初级阶段,条型码技术、自动识别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还处于起步和学习阶段,至于业务流程和操作的优化,如集中采购、集中库存及大型配送中心的计算机管理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从观念到设施还停留在传统的运输和仓储的层面上。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价指标》(征求意见稿)中对物流企业最低信息化水平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物流企业信息化任重道远。

  (三)物流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物流单位和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网络交流平台。许多单位和部门都在建设自己的信息数据库,但是各自为政、相互分割、独立运行,同时信息系统不够开放,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些信息数据库只是一个个信息的“孤岛”。同时,整个京津冀地区物流领域还没有公共数据接口的国家和行业编码标准,造成了实际运作过程中互不兼容、数据无法共享和自由交换的窘态,完全不能显现出信息的价值所在,也严重影响了货运效率。

  (四)物流管理和技术水平比较低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自动化仓库系统(AS/RS)、自动分拣系统(ASS)、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射频系统(RF)、货物跟踪系统以及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较低,仅仅局限于少数大型物流企业,在中小企业几乎还是空白。条形码技术虽然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商品基本上没有使用原印条码,但是由于企业的销售方式、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或其他原因,条码的优势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先进的射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非常少,除了铁道系统现在利用射频技术进行车厢识别以外,像物流中的仓库管理、货物配送等方面,尚未看到有射频技术的应用。
 
  综上所述,区域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是发展区域物流的关键和核心。纵观京津冀地区,虽然有一些企业建立了物流信息网络系统,有的地方还建立了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但是由于大部分物流企业是由传统的船代、货代、运输和仓储企业演变而来的,之间缺乏统一协调沟通,物流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致使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和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标准不一,难以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物流信息互联互通。然而物流企业要提供比较全面的物流服务,其开发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涉及到与供应链上所有节点的信息网络系统的数据接口问题,加之物流业务的运行涉及众多部门的协调,如税务、保险、银行、交通、交管、海关、检验检疫、外贸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物流企业要与这些部门进行协调和沟通,然而目前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也没有办法共享,每个部门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甚至各自出台的政策也常常有矛盾和冲突的地方。这不仅成为区域物流发展的技术“瓶颈”,也严重制约了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壮大。
  
  二、京津冀区域物流信息网络一体化内容
  
  京津冀区域物流信息网络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将是分阶段推进、长期的工程。在这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京津冀区域物流信息网络一体化内容多样,不仅仅关系到京津冀区域物流信息网络标准与国家标准的一致性问题,还涉及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利益如何在一体化战略下的分配问题。因此,在制定京津冀区域信息网络标准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与国家标准的相容性,不能再人为形成信息“孤岛”。为此,笔者将从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物流信息网络标准化(信息网络分类编码标准、信息网络采集标准、物流信息传输与电子数据交换标准)等几个角度探索京津冀区域物流信息网络一体化内容。

  (一)区域物流信息网络建设

  物流信息网络建设主要是通过因特网对市场物流信息化的运用,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以及其他设备,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维护和更新,以实现客户资源和物流企业共享。如图1所示,区域物流信息网络系统是区域物流资源和实体的核心竞争力的集成,主要包括区域物流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建立能交换物流信息和承担传输的宽带、多媒体、高速的公共通信网络)、区域物流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各种物流信息应用系统和信息库实现联网运行,使运输、储存、加工等子系统组成整个区域物流信息网络系统,以达到区域内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区域计算机网络系统(把分散于不同地方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线路互连,形成一个功能强、规模大的网络系统)三大子系统。因此,通过系统资源的优化,可以有效地组织京津冀范围内的物流资源,联合企业物流网络,形成有效的网络体系和物流组织,实现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系统的最优运作。

  京津冀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就是要在区域内各个城市之间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各城市物流信息的电子化管理,促进实物配送网络和信息网络两网合一,从而实现合理配置物流资源。具体包括:首先,推进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覆盖京津冀区域内的所有仓储运输和商业流通企业的网络平台,实现各客户、企业和相关管理机构的信息联网;建立物流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交换和共享;建立区域内物流资源交换系统,包括资源供求信息的发布和自动交易功能的实现等。其次,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配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运用卫星定位技术来管理、组织运输工具,发挥高科技的优势;建立现代化的仓储和与之相配套的立体仓库条形码自动录入系统和电脑信息管理系统、货物分拣系统,为实现仓库管理信息化、仓库作业机械化、商品养护和监控报警的自动化创造条件;实现物流服务的跨国网络化,企业的技术、资源、生产以及销售分布于全球市场,必然要求现代物流服务的跨地区网络化,通过和国外物流企业结成合作关系,形成比较完善的京津冀区域物流信息网络,并与全球物流网络形成无缝对接,使自己的服务网络覆盖企业的生产网络、供应网络和销售网络。
  
  (二)物流信息网络标准化体系建设

  目前,京津冀地区很多地方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信息网络数据库,但是还存在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所以这些数据库仅仅是一个个信息的“孤岛”。与此同时,物流领域还没有行业的编码和公共数据的接口标准,造成了实际操作过程中互不兼容、数据没有办法自由共享和交换的窘境,完全不能显现出信息的价值所在,也严重影响了货运效率。标准化是社会分工和行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实现区域内物流信息网络一体化,提高整个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其基础就是物流信息标准化,一般来说,物流信息标准化主要包括:信息网络分类编码标准、信息网络采集标准和物流信息传输与电子数据交换标准。

  1. 信息网络分类编码标准。物流信息网络分类编码标准是物流信息标准化的一个分支和专业领域,其核心就是将大量的物流信息进行规范合理地统一分类,并用代码来表示,构成标准的信息类别代码,以便于人们凭借代码进行计算机或手工方式的信息检索和查询,这是物流信息网络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标准、业务标准及其它伴随着技术进步而产生的专门领域标准。对于第一类基本标准,其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标准的指导性和稳定性方面;针对第二类业务标准来说,它是关于物流活动(如加工、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和仓储)的技术标准,对于这种标准的制定应该有利于整个物流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同时还要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而第三类专门领域标准,如运用于政府审批(如报关等)和商业贸易的EDI(电子数据交换),这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其重点应放在适用性和便利性上。目前,“大通关”工程己经在京津冀区域展开,应加快专门领域标准的制定和研究工作。

  2. 信息网络采集标准。针对物流信息的采集手段、方法和格式等进行统一的规定,如在射频识别(RFID)的电子标签(TAG)标准中,对电子标签的外形尺寸、信息存储格式、工作频率、电源形式、有效距离、信号调制方式和阅读方式等进行统一的规定;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标准中,对可靠性、准确性、多用性、覆盖范围以及数据内容等指标进行规定。目前,由于京津冀地区没有统一的物流信息采集标准,针对不同的作业流程、不同的企业都必须制定不同的方案,使得物流信息采集技术在企业中运行成本很高,速度也很慢,普及程度不高。因此必须加快设计统一的物流信息采集标准。
  
  3. 物流信息传输与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对物流信息的传输方式、传送速度、通信协议、交换程序、数据格式以及安全保密等进行统一规定。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化可以实现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信息的搜集和有效录入,是京津冀地区“大通关”工程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京津冀地区很多城市物流电子化程度比较低,有些地方还没有起步。对这些城市来说,如果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作指导,不仅能加快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物流信息网络建设,而且能促进大通关系统的有效运行(见图2),进而推动京津冀区域物流信息网络一体化发展。

  目前,京津冀地区在建和已建成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所采取的标准不尽相同,各城市已经建立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采用的单证标准和技术标准也不一致,给系统间的数据传输和联网造成障碍。因此必须加快设计和统一各类标准。另外,由于物流信息网络的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根据京津冀地区物流的特征及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构建一个合理的信息网络体系,逐步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和物流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荷华,唐国春.长三角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探索[J].现代管理科学,2006,(6):3-35.
  [2]赵国玲.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72-224.
  [3]周立群.创新、整合与协调——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98-228.
  [4]徐忠平.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建立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6,(1):28-37.
  [5]李飞.京津物流产业协作分析[J].北方经济,2008,(13):94-95.
  [6]刘辉.长江三角洲物流一体化的实现途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作者:纪良纲 张…  编辑:紫冰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