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纪良纲正文
纪良纲:流通持续创新的驱动力与创新方向
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32期 发布时间:2013-11-28 点击数:


   内容摘要:本文概括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流通创新所取得的四个方面的主要成就,又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流通创新的驱动力,进而指出流通持续创新的方向为:以提升流通服务能力为目标,在产业渗透与融合方面做文章;以流通市场拓展为目标,实行城乡联动、线上线下联动;以降低流通成本为目标,进行多模式规模扩张。在此基础上从制度、管理、平台三个方面提出了流通创新的必要保障。
  关键词:流通创新 驱动力 流通产业 零售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流通产业无疑是我国整个经济系统中最具变化的产业之一。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放、竞争、整合、重构成为流通业发展的典型特征,而创新正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主线。制度环境的变化、技术进步的持续、产业结构的变革、供求约束的转换、市场范围的扩张、国际竞争的压力都成为流通创新的契机与动力。流通产业在创新中发展,其成就有目共睹。十八大确定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样一个目标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持续的流通创新的驱动力是什么,方向在哪里,什么做保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索。

  流通创新已取得的成就

  30年来流通产业的创新成果可以概括为:地位由末端到先导,业态由单一到多样,形式由单体到连锁,组织由分散到集中,技术由人工到智能,店铺由现实到虚拟,横向分工深化,纵向合作加强,竞争力和产业链驱动能力不断提升。

  观念创新带动制度创新,流通产业的基础地位和先导地位得以确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供求态势与市场竞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刘国光、黄国雄、宋则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和流通学者创新性地提出了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的观点,这一观点逐步深入人心,对流通相关制度的变革、具体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2012年8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明确指出,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对流通地位与作用的高度认可。同时实践领域也开始重新认识流通产业的作用,基于流通基础地位和先导地位的产业链变革悄然发生,以大型流通企业为主导的各种产供销合作模式正在形成,至今仍在演进之中。

  开放深化带动业态创新,流通产业特别是零售业开始百花齐放。与流通领域向外资开放的进程同步,20世纪90年代成为我国零售业态集中创新的时代。短短十几年时间,在西方社会发展近百年的各种零售业态迅速进入中国,到本世纪初,我们已经拥有了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商业街、奥特莱斯、网上商店等近20种零售业态,成为世界上拥有最丰富零售业态的国家。这里特别应当指出,随着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和商业街的发展,使商业地产逐步走向成熟,进入规模化操作时期,于是代表商业形态最高形式的商业综合体应运而生。商业综合体的出现,标志着商业形态、商业业态、功能组合、商品和服务一体化,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以连锁为特征的经营方式创新、以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创新,带动了流通组织创新,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进入门槛低导致企业规模小、竞争过度是我国流通产业的痼疾,也是我们面对国际商业巨头竞争时最致命的弱点,理论界开出的药方是通过合并重组打造商业航母,实现流通组织创新。在实践领域,流通企业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创新为切入点,以信息技术创新为支撑,通过多业态并举、企业间战略合作、跨区域扩张等途径,有效地创新了组织形式、扩大了组织规模。以零售业为例,2011年我国零售百强企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9%,产业集中度正在逐步提高。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在我国连锁经营大发展的过程中,全渠道经营模式日趋明显。零售企业通过建立多元联动的渠道布局,使消费者能够从实体店、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甚至不同的社交平台,获得统一的、一致性的购物体验。零售企业的竞争战略重点不再是追求单一渠道的最优或最强,而是努力实现各个渠道之间的高度协同、相互融合。

  横向分工深化,现代物流业在创新中壮大;纵向合作加强,供应链管理实践方兴未艾。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是流通产业横向分工深化的结果,同时,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等物流活动创新又是生产、流通、消费相结合的大流通格局形成的代表性标志。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还不成熟,但是自2009年物流业纳入十大振兴产业后,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横向分工的深化带来了专业化效率,同时对产业主体的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运而生的是以纵向合作为特征的供应链管理实践,流通组织致力于加强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组织间的协调实现业务流程的调整,达到整体提升竞争力的目的。2012年8月的《意见》对物流的发展高度重视,有人统计在《意见》全文中,涉及到信息化和物流的将近一半。可以预见,建立在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管理基础上的纵向合作会加速发展。

  持续创新的驱动力及创新方向

  (一)流通持续创新的驱动力

  1.产业内分工日趋深化,创造了对流通服务的旺盛需求。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产业内分工加强,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与之相连的是制造业对流通服务需求的升级。首先是生产制造与流通加工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以现代物流为代表的流通业成为生产者服务业的主力军;其次,在生产和分销链条上,产品在生产环节所占的时间只有10%,而在流通过程中的占用时间是90%,分销压力使制造业对渠道的依赖程度加深。流通作为供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衔接产业链、构建分销网络方面被寄予厚望。

  2.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为服务业发展打开空间。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快速变革。特别是此次十八大着重强调了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作为解决重大结构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预期今后10年城镇化比例会明显提高,而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这将为服务业的发展打开巨大空间。把握住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在城镇化进程中有效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成为流通产业创新的现实驱动力。

  3.竞争态势愈益严峻,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坚定不移的开放战略使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深入,在面对国内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国流通产业也面临着国际化竞争态势愈益严峻的挑战。流通成本过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世界市场的供求约束发生根本性转变以后,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重新审视物流成本,注重构建供应链联盟成为全球生产企业拓展利润源泉的核心战略。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流通成本过高且降低速度缓慢,降低流通成本已经不仅仅是流通企业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整个经济系统发展潜力的大问题。
 
  4.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催生流通创新。有人说,电子商务正在催生着中国流通业的一场真正变革,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颇有道理。目前,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5.91亿,手机网民4.64亿,并且还在快速发展中。这么大的技术平台,无疑会为流通的变化提供动力和支撑。有研究报告统计,目前网络销售的销售额60%是从实体销售转移过去的,许多零售商面对网络销售的迅猛发展感到无所适从,现在的电商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市场的时空等种种方面都领先和超越了实体零售商。在这种形势下,实体零售商必须通过变革实现新的发展,电商面对实体零售商的变革趋势也必须与时俱进,在这方面国外的经验是实现二者的大联合,这种大联合就是流通模式创新。

  (二)流通持续创新的方向

  1.以提升流通服务能力为目标,在产业渗透与融合方面做文章。传统的流通服务可以概括为销售服务,是为了把产品销售出去而提供的购、销、运、存等服务。随着分工的深化和广化,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分工与合作,而这些分工与合作过程产生了新的服务需求,这成为流通创新的方向:流通组织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效客户反应(ECR)对生产者选择与决策进行反馈和调节,引导生产流程再造,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提升生产的有效性,降低库存;流通还要致力于承接生产领域的服务外包,成为金融、教育、咨询、软件等要素资本与生产相衔接的通道。总之,流通产业要从单纯的销售服务状态下解放出来,提升“生产+销售”服务的能力,也就是向生产领域渗透,与生产服务业融合发展。

  2.以流通市场拓展为目标,实行城乡联动、线上线下联动。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市场范围日益扩展,消费层次越来越复杂,企业面临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也要面对更严峻的竞争态势,产品对市场的强烈渴求使流通业在产业链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也使其市场扩张压力不断增大。有效的市场拓展必须建立在对市场特征的分析与把握之上。当前流通企业要抓住两个市场时机,一是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将进入城市,城乡消费鸿沟将逐步弥合,消费层次丰富的同时差别缩小、连续性增强,在网店布局、物流配送等方面实行城乡联动正当其时;二是网购规模连年扩大,线上销售在渠道租赁费用、人力成本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苏宁、国美等大型零售商在线上开拓标志着线上线下联动时代的到来,流通企业需要在产品采购、物流、支付、售后服务等方面努力创新为线上线下联动提供强力支撑。

  3.以降低流通成本为目标,进行多模式规模扩张。在连锁经营形式和信息网络技术出现之前,流通产业规模经济性并不明显,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产销衔接的方法和过程,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运、存方式,储运成本不再随规模扩大而成固定比例的增加;同时,连锁经营又通过集中采购和配送产生了规模效益,由此规模扩张成为降低流通成本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流通企业规模扩张可以在以下三个方向上努力,第一以连锁形式进行跨区域扩张,国内市场分割的局面正在弱化,流通企业抓住机遇凭借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进行跨区域扩张是扩大规模的可行途径;第二是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进行业态扩张与创新,通过业态扩张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有利于企业将规模做大;第三与生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通过调动产品供应链能力的提升,拓展市场扩大规模。多模式规模扩张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流通企业需要及时掌握和应用最新技术,这是降低流通成本的必要保证。

  持续创新的必要保障

  (一)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指约束与支持创新行为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相关支持政策的及时、完备。目前完善法律、法规的工作在于细化,使规范流通企业行为真正能够有法可依。在流通法律方面,我国在好多具体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优惠政策的制定则需要科学和公正,在财政资金、用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应该做到有依据、有标准、有反馈、有评估。比如2012年8月的《意见》中,为了支持和鼓励流通产业的发展,在土地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税收、费用减免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优惠措施,但一些政策没有强制约束,也没有实施细则,能不能落实难度很大。

  (二)管理保障

  管理保障涉及各级主管部门行驶行政职能的态度与效率。一是要避免介入本应由市场调节、流通主体自由选择的领域进行过多干预,行政部门既不能滥作为,也不能不作为,要做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完善政府职能相结合。二是要大大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推行标准化管理,减少人治成分和扯皮推诿。2012年8月的《意见》提出“建立分工明确、责权统一、 协调高效的流通管理体系”,进而提出要建立商务部门牵头的流通协调机制。这些精神的落实是流通创新的重要的管理保障。

  (三)平台保障

  这里的平台资源是指具有多主体共享性、正外部性特征,单个组织难于独自建设却又十分依赖的资源,比如信息平台、园区平台以及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等。由于这些平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政府应该依靠自己动员资源的能力出面组织搭建或者直接搭建,为流通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关于平台,2012年8月的《意见》也提出很多重要措施,比如提出要建立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商务部正在搞的追溯体系建设、重点商贸功能区联系制度,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都是流通创新的重要的平台保障。


 

作者:纪良纲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