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通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加强
(一)流通业的先导作用日益加强
1.流通业的地位决定了其先导作用。流通业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具有引导市场、决定生产、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流通业通过商品交换和为其他产业服务把各产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同时,流通业也为其它产业提供了需求,引导着一、二产业及企业活动按市场需求和有竞争力的方向发展,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
2.流通业规模和企业品牌决定了其先导作用。流通企业的品牌价值及其影响力对于流通业先导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不但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树立区域城市的良好形象。正是它们的存在,加快了品牌的传播,通过其品牌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厂商纷纷投资,并通过引领消费时尚,对城市消费升级和促进生产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知名流通企业和品牌已成为都市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
3.流通业竞争力决定了其先导作用。流通业竞争力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和区域中的地位及影响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如此,要从扩大区域和对国家经济影响、提高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商业战略性重组,扩大规模,向外辐射。如上海流通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了上海以及“长三角”经济的发展,并把这种竞争优势辐射到更远的区域,同时也使上海的产业链延伸到更远的地区和国家。
(二)流通业竞争力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流通业竞争力的主要内容。流通业竞争力是指通过上接生产、下衔消费对企业活动和产业发展发挥导向作用。通过连锁配送、电子商务、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和价格,通过品牌影响和向生产消费延伸,形成以流通业为主导的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使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产业、企业、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提高,进而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2.流通业竞争力提高加强了先导作用。流通业是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的中心城市生命力以及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承担着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人流、商流、物质流、资金流交换的重要职能,促进了城市群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流通业为先导,促进城市经济群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经济进入城市主导型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选择之一。
二、流通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及依据
流通业竞争力的高低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现代流通业具有较大的关联效应:一是流通业竞争力的提高对GDP的贡献加大;二是现代流通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有利地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三是现代流通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拉动消费的增长;四是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鉴于此,笔者从GDP、就业、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论证流通业竞争力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并通过一级、二级指标分别反映,详见表1。
表1 流通业竞争力重要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国民经济贡献指标 流通占GDP比重、流动本年周转率
国际化程度指标 进出口额、跨国投资流量、跨国企
业数目
集中度指标 市场集中度(C[,10]、C[,30]、C[,100])、区域
集中度
就业贡献指标 流通业就业人员总数、流通从业人
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专业技术
人员比重
经济指标 流通实现值、流通增加值、流通利
润率、单位营业面积年销售额
组织指标 企业规模、大企业数量、自有品牌数、
品牌价值、连锁占总销售额的比重
三、流通业竞争力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流通业对GDP的贡献。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程度,即现代流通业贡献率,是衡量一国流通业规模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重要指标。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国流通业产值在保持着与GDP同样高速增长的同时,其占GDP的比重一直都在8%左右,而且,流通业产值增长越高,GDP的增长速度也越快。2003年,我国流通业产值达到9238.4亿元,增长率为9.0%,占GDP的比重为7.9%。由此可见,流通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GDP的增长。
表2 流通业对GDP的贡献
指标 GDP 经济 流通 流通业产值
区域年份 增长率 业产值 /GDP
2001 97314.8 7.5 7918.8 8.1
全 2002 105172.3 8.3 8476.7 8.1
国 2003 117390.2 11.62 9238.4 7.9
2004 136875.9 16.6 10098.5 7.4
长 2001 21210.9 10.7 2084.3 9.83
三 2002 23836.5 12.4 2704.3 11.4
角 2003 28106.6 17.9 3013.0 10.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注:(1)流通业产值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产值代替。
(2)长三角数值以上海、浙江省、江苏省数值计算。
从表2中可以看出,“长三角”的流通业对区域GDP的贡献均高于全国水平。以2003年为例,其流通业产值为30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流通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0.7%,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流通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流通业对消费的贡献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在二者之属消费的拉动作用最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和现代流通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消费决定流通,流通带动消费。流通的发展程度影响消费的实现程度,影响着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目前,国内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约为60%,它承担了大部分消费实现职能,其增长的间接贡献会更大。
1996—2003年我国流通业产值从5560.3亿元增长到9238.4亿元,增长了66.2%,与此同时它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保持在20%左右,从实证角度说明流通与消费几乎可以对等且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由表2可见,长三角的流通业产值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不仅远大于全国水平,而且在促进长三角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全国流通业的促进作用也是巨大的。
(三)现代流通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
流通业的发展,可带动相关产业和周边地区轻工业的迅速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房地产业、餐饮业及其他服务业等的快速发展。正是由于流通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并使区域经济更早更多地融入国际化。
表3 流通业竞争力提高对消费的贡献 单位:亿元
指标 ①社会消费品 ②流通业产值 ②/①
区域年份 零售总额
2000 34152.6 7316.0 21.4
全 2001 37595.2 7918.8 20.9
国 2002 40910.5 8476.7 20.7
2003 45852.0 9238.1 20.2
2004 53950.1 10098.5 18.7
2000 6625.2 2170.7 32.8
长 2001 7285.8 2084.3 28.6
三 2002 8128.5 2704.3 33.3
角 2003 8944.2 3013.0 33.7
资料来源:同表2。
(四)流通业对就业的贡献
在中国,就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的最重要问题,它是解决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都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流通业的微观规模较小,所需资本投入较少,资本的流动性强,专用性差,适宜于小企业经营;流通业对人力资本要求较低等特点决定了流通业必将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成为解决城市劳动力就业的最主要行业之一。流通业已成为社会产业的第一大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美国和日本在流通部门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详见表4。
表4 1999年美、日、中流通业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指标 流通业就业 全国就业 流通业就业
国别 人数 人口 人员占就业
人口比重%
美国 2757.2 13348.0 20.66
日本 1483.0 6462.0 22.95
韩国 390.4 2028.1 19.25
巴西 941.7 6996.3 13.46
中国 4751.0 70586.0 6.73
资料来源:李金轩,《做大商业蛋糕与拓展就业途径之分析》。
从1978年到2002年,我国流通业就业人数由1140万人增至4969万人,年均增加177万人,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23.6%,就业比重也由1978年的2.48%上升到2003年的6.46%,增长了2倍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根据1990—2003年我国流通产业主要行业的数据资料,应用SPSSLO,计算流通业就业产值弹性的结果可以看出(见表5),流通业产值每增加1%,就能够吸纳0.35%劳动力就业,很好地发挥着吸纳就业的作用。
表5 1999—2003年我国流通业就业产值弹性
就业产值弹性 判定系数R[2] 标准差 T统计量 P值
0.35 0.965 0.021 16.508 1.4E-08
由表5还可以看出,在经济越发达国家,流通业就业人口比重也越大。从国内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分布也可以看出,区域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与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统一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交易条件好、流通业发达的地区,必然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资金和劳动力。
(五)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贡献
城市经济是“城”与“市”的有机结合,二者的发展互为基础和条件,流通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干部分。流通业通过发达的商品流通体系,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世界上很多现代化的城市,是通过发展现代流通形成持续不断的竞争力。如纽约、东京等,都有其支柱流通企业。
总之,发展区域经济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增强整体实力的措施。流通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可促进地区之间相互渗透,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统一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由竞争关系转向合作关系,形成区域供应市场的强大推动力量。长江三角洲流通体系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贸合作,促进货物、服务和资金自由流通;同时加强了商业竞争力,商品、资金、劳动力、信息等实现无障碍流动,形成区域内相互依赖和相互协作的统一大市场格局。
【参考文献】:
[1] 黄国雄.流通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2.
[2] 陈文玲.现代流通发展的理论内涵[J].商业时代,2004,(10).
[3] 李飞.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的构成要素[J].中国流通经济,2003,(11).
[4] 李金轩.做大商业蛋糕与拓展就业途径之分析[J].商贸经济,2003,(2).
[5] 洪涛.城市流通力的内涵及其相应指标体系的建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1).
[6] 王德章.中国零售市场竞争格局与走势[J].中国商人,2004,(3).
[7] Amos, F. J. C., Bourne, L. S. and Portugali, J.“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Urbanization”, Progress in Planning, Vol.46,Part 3,1996.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王德章: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2009-12-21 14:26:11]
- 王德章:促进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和谐发展 [2008-5-26 16:24:50]
- 王德章:现代流通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2007-2-10 15:07:30]
- 王德章:批发商业组织形式演变的一般规律 [2005-12-22 13:22:34]
- 王德章:发展大企业集团 优化中国乳业市场 [2005-12-14 9:33:24]
- 王德章:中国零售市场竞争格局与政策选择 [2005-12-14 9:32:09]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