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陶君成正文
我国物流发展的业态结构及升级路径研究
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13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17-4-14 点击数:

    内容提要: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服务行业,物流业态涵盖行业的组织形态、产品形态和经营形态,直接反映产业运行状况、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以及产业创新能力,研究物流业态对于我们获知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蓬勃发展,现代物流业态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新兴商业模式的物流业态呈现出高增长特征,但国内多数物流企业还处于小、散、乱状态,增值性物流业态服务占比很低。因此,提升物流行业组织、产品和经营形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效能和创新能力,成为物流企业/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物流业态升级,应深度认知物流新兴服务产业的业态特征,扶持物流业态创新,重点推动企业物流向第三方物流转型升级,建立简约的物流业态指数,改善宏观管理。

    关 键 词:物流业态/结构特征/升级路径 

  现代物流业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循环运行,是基础性服务行业。物流业态涵盖行业的组织形态、产品形态和经营形态,直接反映产业运行状况、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以及产业创新能力。因此,物流业态研究是获知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国内物流产业蓬勃发展,物流企业日渐呈现出多样化的业态特征。物流加工、货物配载、电子商务、外包服务、供应链管理、物流园区管理等专业服务不断扩充到我国现代物流企业的运营业务中。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大多还处于“小、散、乱”的状态下,增值性物流业态服务仅占总收益的15%。因此,提升物流行业的组织、产品和经营形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效能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物流企业/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结合物流产业升级的业态研究,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物流业发展状态,更有助于获知业态升级的客观规律,从而帮助企业准确寻找经营业态的拓展、提升之路,协助政府制定科学的物流产业政策,搭建高效的公共服务载体,共同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

  一、物流业态研究现状

  “业态”一词来源于日本,指“经营形态”,[1]最初专用于“零售业态”,[2]随后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文化产业等也相继引入了“业态”这一术语。

  我国学者关于物流业态的研究包括概念、相关分类、创新模式以及业态升级等方面。多位学者给出了物流业态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徐扬的定义,即物流业态指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3]有学者提出了对物流的科学分类[4]、[5]和物流企业分类模型。[6]2005年,国家标准将物流企业分为运输型、仓储型、综合服务型三类。也有学者认为,业态是具有同样业务性质的经济组织。[7]还有学者基于物流业竞争激烈和寻找新的赢利模式的视角,研究了物流业态的创新模式,具体有物流联盟业态、[8]物流服务超市[9]等。物流业态升级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第四方物流整合及带动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研究,如我国物流产业跨越式升级、[10]宝供物流案例研究、[11]海金物流案例研究[12]及医药分销物流变革与演进[13]等。

  国外学者有关物流业态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的研究。科斯塔斯·塞尔维亚瑞迪斯和马丁·斯普林(Konstantinos Selviaridis & Martin Spring)[14]对1990-2005年第三方物流演进的114篇文献进行了综述,指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始于制造业物流的外包,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组织机构和技术的变化,使得第三方物流业态也发生着变化。1991-2004年,利耶波(Lieb)教授及其合作伙伴的调查结果[15]显示,全世界第三方物流市场已经明显表现出了潜力大、渐进性和高增长率的特征。莫菲(Murphy)、[16]亚历山大(Alessandra)、[17]索尼(Gunjan Soni)等[18]总结了第四方物流的特点,以及产业从第三方物流发展到第四方物流这一物流业态演进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路径。

  二、物流业态划分基本思路

  1.借鉴物流统计的分类方法来划分物流业态。我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2006年正式运行,从2004年开始试运行算起,至今还不到10年时间。其核算数据主要来源于《运输邮政业统计制度》所统计的数据,包括2005年国家标准将物流企业分为运输型、仓储型、综合服务型三类,都明显带有旧体制的痕迹。从国外发展比较成熟的物流分类来看,德国对物流市场的分类方法值得借鉴(见表1)。

  

  表1对物流服务市场的定位是比较清晰的,但考察它的分类标准可以发现,其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既有货物类型、货物重量,也有运输工具、运输方式,还有服务领域、服务对象等。可见,物流业态划分是确认具有同样业务性质的物流服务提供商所从事的服务领域,它涵盖企业的组织形态、产品形态和经营形态。

  2.借鉴零售业态的分类方法来划分物流业态。零售业态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进行相应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GB/T18106-2004《零售业态分类》),总体上可分为有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两类。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有无固定营业场所等因素,将零售业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业态。借鉴零售业态分类方法,只要获知了物流业态的构成要素、分类标志(主要维度),划分物流业态是不难的。

  3.基于认知和创新的物流业态基本划分思路。从借鉴物流统计与零售业态分类方法这一点上不难看出,划分物流业态的依据是业态特征而非某个唯一的分类标志。划分的目的是有利于人们对物流业态的认知与创新,也就是说,物流业态是我们获知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手段和工具。

  从有利于认知与创新的视角出发,不妨将物流业态划分为制造业物流、港口(园区)物流、保税物流、工程(项目)物流、大宗商品物流、批发(集散)物流、连锁零售(配送)物流、直销物流、零担物流、快递物流、回收物流、冷链物流、危化品物流、物流金融、供应链(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等15种业态。其中,前四种业态是物流业服务于第二产业和国际贸易的主体部分,制造业物流的共同特点是物料采购、生产支撑与产品分销,这里没有再按照制造业内具体的行业作进一步细分,其他三种业态体现的是货运枢纽、口岸服务与建筑服务特点;接下来的四种业态是物流业服务于商品流通的主体部分,体现的是商品与流通特点;零担物流、快递物流、回收物流具有服务对象的典型性;冷链物流、危化品物流具有服务技术的典型性;物流金融、供应链(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具有服务组织的典型性。

  这样分类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让人们感知到物流业态突出的存在形式,最大的缺陷是存在内容上的相交。如同零售业态一样,内容相交的情况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物流业态的认知,而且有利于人们对物流业态的深入研究与创新。这是因为,物流业态创新本质上是物流业态要素组合的创新,从物流业态构成要素出发,确定物流业态的构成要素及其主要维度,对业态创新的内容进行研究,可以提出物流业态创新的方向和要素内容,可以解决物流业态创新中“创新什么”的问题。

  三、我国物流发展的业态结构特征

  1.我国物流业态发展总体上呈现出支撑性特征。我国物流的全面发展可以从2001年国家相关六部委正式发文算起,当时已有“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提法,还没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提法,正式提出“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是2004年国家相关九部委的文件,至今还不到10年时间。现代物流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迅速扩张。“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9.8%、11.2%。“十五”时期,物流业跨越“起步期”,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5%,“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率为17.4%,分别比我国GDP同期年均增长率高出5.2和6.2个百分点。这一时期物流业态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前期的伴生性支撑特征和后期的支撑性先导特征。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将物流业圈入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充分肯定了它的产业地位。事实上,物流业在国务院圈定的十大产业中规模是最大的,当时物流业年度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6.6%,其他九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平均还不到3.7%,这时物流业的支撑性先导作用已经十分明显了。2012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3.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又上升为6.8%,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3%,切实起到了支撑国民经济循环运行的基础性先导作用。

  2.现代物流业态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按照我国现行的物流统计方法,将社会物流总量分为农产品、工业品、进口货物、再生资源、单位和居民物品共五个部分。其中绝大部分是工业品物流,2012年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162万亿元,其次是进口货物物流,2012年进口货物物流总额11.5万亿元,这两项合计占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77.3万亿元的98%。本文提到的物流加工、货物配载、电子商务、外包服务、供应链管理、物流园区管理等多样化的物流业态,都集中在工业品及进口货物物流的运营业务中。本文划分的15种物流业态,除了体现农产品特点的冷链物流,体现再生资源特点的回收物流,体现单位和居民物品特点的直销物流、零担物流、快递物流以外,其余的10种物流业态也都集中在工业品及进口货物物流的运营业务中。这其中明显集中在工业品及进口货物物流的8种物流业态即制造业物流、港口(园区)物流、保税物流、工程(项目)物流、大宗商品物流、批发(集散)物流、连锁零售(配送)物流、危化品物流,无论从服务于第二产业和国际贸易的视角看,还是从体现商品与流通以及物流技术的特点看,都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还有物流金融、供应链(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两种物流业态,尽管应用比较成熟的集中在工业品及进口货物物流领域,但在农产品物流领域也开始有了广泛应用。

  3.新兴商业模式的物流业态呈现出高增长特征。新兴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订单点击、数字支付已经实现,商业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运作的质量和运行成本。比如,个人消费品商业模式的变化,原来通过生产商、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最后到零售商再卖给用户,而现在商品由生产商直接通过电子商务送达最终用户。所以,在订单点击、数字支付等极其便利的条件下,相应的物流业态也发展极快。在快速消费品和网购物流方面,2012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万亿元,网购交易额超过了1.2万亿元,与电商网购配套的快递物流2012年完成业务量57亿件,同比增长55%,呈现出高增长的特征。此外,保税物流方面也是如此。保税物流是国际贸易中的高端物流,保税区域是跨国产业进出的自由港。200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部分重点产业转移承接地增加保税物流功能。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税务总局、外汇局继苏州高新、南京龙潭、北京空港、武汉东西湖等四个保税物流中心之后,又批准设立了上海西北物流园区、西安保税物流中心等17个保税物流中心,拉开了新一轮保税物流发展的序幕,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更宽松、更便利的交易环境。截至目前,国家共批准保税物流中心30家、保税港区14个、综合保税区31个。

  四、促进我国物流业态升级的对策

  1.深度认知物流新兴服务产业的业态特征。物流业态升级涉及物流行业/企业的组织、产品和经营等多层次领域,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推进物流产业升级,需要全面认知物流业态特征。

  首先,需要把握物流行业的组织形态特征。关注物流企业的组织结构,可通过调研行业协会机构等方式,了解属地物流企业采用单一企业型、集团组织型、战略联盟型以及网络组织型等组织形式的状况,分析当地物流服务的供应能力及管理水平。

  其次,需要认知物流行业的产品供应特征。企业物流服务/产品,既涉及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核心服务,也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原材料采购及订单处理等外延服务,以及物流咨询、物流方案设计及优化、物流资金融通、物流教育培训等扩展服务。

  再次,需要了解物流行业的运营形态以及效率特征。例如,属地物流企业网络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机制的应用状况、物流运营成本及收益状况、物流能耗及环境保护状况等。

  2.始终不渝地扶持物流业态创新。构筑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物流企业积极顺应市场需求,探索创新的组织方式、服务产品和经营模式。例如,通过与关联服务业结合,衍生出金融物流、商贸物流等物流产品;挖掘市场需求,推出社区物流服务、逆向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物流;根据行业特性结合新技术应用,发展冷链物流、医药物流、智能化物流等。

  后金融危机时期,物流业态创新应着眼于供应链系统功能的扩展和提升。鉴于物流具有产业链上下游运作的黏合剂、润滑剂功能,物流产业在现实中具有引发并实施产业联动的特质和能力。多业联动、交叉融合将成为物流业态创新的重要模式,即根据客户需求以及与供应链上下游相关联的制造、流通、金融等环节的交融合作,获得物流组织形式、产品服务与经营方式的创新,构筑供应链系统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

  3.重点推动企业物流向第三方物流转型升级。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在国内物流行业总体效益不高、专业化社会物流需求不足的背景下,第三方物流的转型升级成为我国物流业态升级的基础和关键。根据社会分工理论,专业化、外部化的物流服务有利于制造业企业等物流需求方提高核心业务领域的竞争力,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及风险,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直接表征着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三方物流的转型升级应专注于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增强,围绕物流业态的组织、产品、经营等从多个方面来展开。具体包括:围绕客户需求,根据专业细分市场开发个性化、一体化、综合化的服务产品;通过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等运作环节的提升,实施精细化、集约式管理,提高运作效率;与关联企业合作,探索供应链集成等新型物流组织运作模式。例如,近年来国内电子商务领域中快递与电商的加盟合作现象,就属于典型的第三方物流经营业态的组织创新。

  4.建立简约的物流业态指数,改善宏观管理。准确刻画物流业态,是科学衡量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为宏观管理提供支持的现实需要。考虑到统计指数具有表现形式简单、分析对比直观等特点,建议借鉴采购经理指数和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数等评价工具,建立简约的物流业态指数,如表征产业化程度的“第三方物流占社会物流之比”,作为我国现行物流统计制度的补充,以此引导物流业结构优化,发挥政府对物流产业的扶持作用。

  国内推行的“物流业景气指数LPI”以及“两岸物流指数”、“港口物流指数”等学术界构建的专业物流指数体系,多采用行业的规模性指标,效率性指标相对薄弱,难以有效刻画物流产业的运行状况、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以及产业创新能力。因此,有必要围绕物流产业的组织形态、产品形态和经营形态,研究构建简约的物流业态指数。当前,面向物流产业的比较综合的规模性、效率性指标首先就是产业化程度,也即反映社会物流整体专业化程度的指标,以此保证指标体系总体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以利于有效改善宏观管理。

    原文参考文献:
[1]安士敏.日本超级市场探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69.
[2]李飞.零售业态与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增刊(下):1-10.
[3]徐扬.物流业态及演进问题研究——基于中、微观视角结合的系统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15-32.
[4]徐寿波.关于物流的科学分类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21-24.
[5]徐寿波.关于物流的科学分类问题(续)[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11-15.
[6]毛海军,张永,李旭宏.物流企业分类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6):117-122.
[7]楚岩枫.我国物流产业系统演化机理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28-44.
[8]吴峰.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促进物流业态的转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5):6-10.
[9]刘秋平,王耀球.物流服务新型业态的构思——物流服务超市[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0):25-27.           [10]刘成昆,王述英.我国物流产业跨越式升级的实现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04,18(9):8-11.                
[11]张宏斌.第三方物流企业演进及其经济学含义——以宝供物流企业集团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08(5):27-30.
[12]林泉,等.中国制造性物流企业的演进路径与创新能力升级——以海金物流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26-31.
[13]宋华,贺锋.中国医药分销物流的变革与演进——一个多案例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11):31-38.
[14]Konstantinos Selviaridis,Martin Spring.Third Party Logistics: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7,18(1):125-150.[15]Lieb,R.,Kendrick,S..The Use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Services by Large American Manufacturersahe 2002 Survey[J].Supply Chain Foru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2,3(2):2-10.
[16]Murphy,Paul R.Poist,Richard F.Third Party Logistics:Some User versus Provider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0,21(1):121-133.
[17]Alessandra Marasco.Third-Party Logistics:A Literature Review[J].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3):127-147.

 

作者:陶君成 徐…  编辑:wuhaili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价值回归 新实体零售 王先庆:打造新型特色智库的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