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陈乐一正文
陈乐一:生产过剩与农村消费启动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1年9月05日 发布时间:2005-12-23 点击数:



    从商品货币关系角度考察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出现并不全是坏事。消化生产过剩,根本落脚点是要启动农村消费。

    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与中国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3种主要商品2001年下半年的全国市场供求情况的分析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03种,供过于求的商品500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经济日报》2001年7月16日第2版)。该分析还表明,下半年供过于求情况最为严重的是家电商品,其生产能力仍然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当然,这项分析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所选取的600余种商品存在结构上的问题,没有包括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public goods),而这些公共物品很大程度上至今供给不足。因此,当前我国市场局势一方面是生产过剩(overproduction),另一方面事实上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产品品种不丰富,但是总的说来,当前市场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产品滞销,物价下降。生产过剩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一般都从“坏”的角度认识生产过剩,认为生产过剩导致经济不景气,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当然不好。此言不错,但是我认为还是要辩证地看待生产过剩。生产过剩诚然有坏的方面,但是较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短缺经济时代,你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进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生产过剩无疑是“好的”。生产过剩的“好”,理论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理论告诉我们,生产过剩危机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买和卖的分离包含着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这就是说,不论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还是古典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就存在着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但是,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危机的原因,危机的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写道:“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585页)。因此,8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出现现实的生产过剩,并不有悖于商品经济的自然属性,相反,它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信用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也说明中国经济已具有了市场经济国家的若干重要特征。这其实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样,从商品货币关系角度考察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出现并不是坏事,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生产率提高和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生产率日益提高和新的投资领域不断开拓大规模增加了供给。

    当然,我并不是为生产过剩叫好,唱赞歌,既然要辩证地看待,那么在看到“好”的同时,确实还要关注生产过剩的“坏”。坏,体现为生产过剩是通货紧缩(deflation)和经济萧条(depression)的直接诱因,破坏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运行,无疑需要克服和遏制。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在我们传统观念中,生产过剩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论述,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定期爆发,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对抗性矛盾的表现。这种对抗性矛盾,源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但并不意味着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存在矛盾。改革过程中,由于体制的变异,加之生产和消费之间本身的固有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愈益尖锐,进而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与普通城乡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因此,生产过剩的根源是改革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矛盾的日益尖锐。按照这个思路,消化生产过剩,关键是要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于消费,也就是说,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主要是要刺激和启动消费,因为持续多年的消费不足至今没有明显改观。启动消费,重点又在于农村消费。当前城市消费已相对饱和,但是农村消费则停滞不前,城乡消费反差太大。1999年,乡村地区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已从1985年的52.96%下降至38.68%,减少了14个百分点,而农村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69%。今年上半年,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城镇高出乡村3.5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为1.8个百分点,去年底为2.3个百分点,城乡市场零售额增幅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远低于城镇居民。1999年底,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38.24台,电冰箱10.64台,洗衣机24.32台,照相机2.69部,同期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111.57台、77.74台、91.44台、38.11部。在城镇流行的空调器、热水器、排油烟机、微波炉、家用电脑、影碟机等耐用消费品,农民的拥有量更低。因此,消化生产过剩,根本落脚点是要启动农村消费。启动农村消费,必须立足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农民收入增速持续4年下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减少。未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为农民兄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又主要依赖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了,就会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更多的机会,乡镇企业也会得到较快发展。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乡镇企业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为此政府必须继续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乡镇企业的政策不宜简单关闭了事,要积极引导。金融市场的改革方向,也应该保证乡镇企业的融资需求。只要乡镇企业再度蓬勃发展,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农民收入增速继续下跌的趋势必将得到扭转。此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直接途径。

    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农民的家用电器拥有量低,除开收入因素外,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一般的家用电器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相配套,例如电视机需要电压稳定和有线电视信号,电冰箱需要电源供应不间断,洗衣机离不开方便的自来水供应,但是农村的这些基础设施的现状是:电视信号比较弱,收视效果差;电力供力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比较高;自来水普及率很低;不通公路或路况极差。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限制了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因此,启动农村消费,必须尽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内容包括农村电网、有线电视、自来水、农村道路等方面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公共物品,其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贫穷的中国农民当然出不起,这无疑需要政府投入,将城市供水、供电、电信、道路建设、广播电视等公共事务职能伸入农村,兼顾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应鼓励农民集资办小水电、小水塔、电视信号接转站等。水、电、路、信号等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后,广大农村地区将很可能出现一个家用电器消费热潮,蓄势待发的潜在需求将变为现实,进而消化掉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

    再次,进一步搞活流通,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目前农村流通网络残缺不全,农民购物并不方便,影响农民购买力的实现。供销社曾经是农村销售网点的主渠道,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早已陷入困境。国有商业网点又不愿进入农村市场。活跃于农村市场的主要是一些分散的个体工商业户,这些个体工商业户大多实力不强,素质不高,不具备经营耐用消费品的能力,难以担当开拓农村市场“主力军”的重任。因此,当前农村市场的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很不完善,耐用消费品的维修网点少,售后服务无法保证,坏了无处修,遇上假冒伪劣产品也很难投诉,索赔更难,使得农民即使有钱也不敢购买耐用消费品,从而人为地抑制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因此,启动农村消费,一定要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构筑点线面相结合、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建议国有商业企业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军农村市场,在县城和农村乡镇逐渐引入连锁经营、代理配送制、直供等新型营销方式,同时定期到农村进行产品促销宣传活动,增设家电、农机维修服务网点。

    第四,深入农村市场调研,开发适应农村市场的产品。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大都只偏重于适应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新产品的开发,追求高科技、高档次的商品,忽视农村市场的系统调研与营销策划,农民的消费需求很少得到商家、企业的重视,致使农村市场的商品供求结构脱节,工业品结构与农民消费需求结构严重不相适应,“卖不动”与“买不到”并存。一方面是厂家大量产品在城市积压,国内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农村又缺乏适销对路的商品,农民有需求欲望的产品却不容易买到。例如农用汽车在农村市场有较大需求,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开发,高档小汽车生产能力却闲置。这种不合理格局,限制了农村市场的消费空间。因此,厂商必须深入农村市场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消费心理与消费特征,研究农民需求,既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今日之农民,又不能简单地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等同于城镇居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顺应农村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开发适应农村市场的产品。这些产品中,以下两种确实较有开发潜力: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如优质农药、高效化肥、新型良种、小农机、农用汽车等;结实耐用、功能简单、价格便宜的耐用消费品。据悉康佳集团曾针对农村地区电压不稳、信号弱等实际情况,成功开发了“福临门”彩电,深受农户欢迎。这种开拓精神,值得提倡。

    第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我国消费信贷非常落后,农村尤甚。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贷存比逐渐降低,存贷差逐渐增大,大量资金流入城市,农民从信用社很难得到贷款,不得不依靠民间借贷,承受很高的利息。信用社不愿贷款给农民,原因当然是担心农民不能按时还款。正如谚语所言,银行只把钱借给那些不需要钱的人!人穷年景坏时,哪个银行愿意慷慨相助?农民贷款难,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增长。一些农民可能有很好的赚钱门路,但就是因为缺少资金,贷不到款,机会稍纵即逝。当然,由于农民个人信用不稳定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困难确实大于城镇,但是银行不能“因噎废食”,要有所作为,大胆创新,深入农村调研,掌握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从贷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开发出适应农村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例如,对有较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户,可适当发放住宅贷款;农民子女上学,可以推出教育助学贷款;还可以在农村推广农业机械和家电的消费贷款。尤其是农业机械消费贷款,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增加农业机械的销售量,直接扩大农村消费,一箭双雕。

    

 


 
 

 

作者:陈乐一  编辑:janncylily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