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年来中国商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不但促进和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而且极大地增进了国民福利,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巨大的历史功绩值得认真总结。尽管存在各种问题和面临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商品市场仍将处于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长周期。
关键词:商品市场;中国;经济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与此相适应,商品市场也发生了的巨大发展与历史性变化。在商品流通与商品市场中首先引入市场调节,是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与特征。30年来中国商品市场的发育不但促进和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而且极大地增进了国民福利,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巨大的历史功绩值得认真总结。尽管存在各种问题和面临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商品市场仍将处于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长周期。
一、充分认识商品市场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中的功能
(一)注重商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努力降低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成本。
中国经济改革区别于前苏东休克式改革模式的重要特征是,中国改革着眼于制度诱致性变革,首先重视从繁荣商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入手,从商品市场寻找改革的突破口,走渐进式的改革之路,这是一条改革成本较小、社会震荡最轻、社会效益最优的有中国持色的改革之路。例如在改革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为了解决要素的计划配置与商品的市场配置的尖锐矛盾,引入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形成计划指导下的商品市场。而在引入市场调节的进程中,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改革首先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开端,将农业生产的自主权、农产品流通的交换权、农业剩余的支配权全部或部分归还农民,恢复和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农产品市场,并通过个体经济与乡镇企业的联动而逐步建立了城乡小商品市场。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市场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形成的基础,商品市场的率先形成和完善,有力地带动了要素市场的改革。在商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也相继在产生和发展壮大,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使中国经济改革由此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商品市场的发展使我国诱制性的制度变迁成本很低,使中国经济市场化加快。
(二)从民生角度着眼商品市场繁荣,实现市场化改革的帕累托最优,保证中国经济改革顺利推进。
哈佛大学原匈牙利籍经济学家科尔内曾把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高度概括为短缺经济。前苏东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消费品市场的供应匮乏和短缺,为此便对供应紧张的各种消费品实行按人定量凭票证限量供应。斯大林还把这种短缺经济下的按人发票证限量供应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即沿袭了前苏联的这种短缺经济下票证供应模式,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由于粮食供应紧张,首先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实行按人按月限量凭票证供应粮食。改革开放前,随着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成熟,按人限量凭票证供应的消费品从粮食扩大到食油、布疋、肉、禽、鱼、蛋、奶、糖、菜及煤油、电池、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日用工业品。同时工农业生产资料也几乎全是计划产销、计划流通,到1978年按人限量供应的各种消费品票证达73种,整个商品市场发育严重停滞,消费品供应严重短缺,人民群众缺吃少穿,连基本的市场供应都难以维系。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筹划下,中国区别于前苏东改革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改革伊始即重视市场繁荣,特别是注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消费品市场供应,为了迅速增加市场消费品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1979年国务院一次性提高了18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价幅度达24.8%,从而促进了粮、棉、猪、油、禽、肉、蛋、鱼等主副食品的生产与市场供给迅速增加;同时又对市场供应紧张的轻工日用品的生产,实行计划安排优先、资金供应优先等“六个优先”的支持政策;此外动用外汇储备甚至黄金储备进口国内市场短缺的消费品,短短几年功夫我国就迅速扭转了短缺经济的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到1984年就取消了粮食、食油、猪肉、禽蛋等主要消费品市场的票证,后来布票也取消了,“鸡要吃叫,鱼要吃跳”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供应改善的标志。由于商品市场的繁荣为改革快速推进赢得民心,促进社会稳定,促使市场体制进一步发育。同时这种着眼商品市场改革与解决民生最现实利益问题的结合,使改革的社会福利效应达到最大化,较好地实现了商品流通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帕累托最优。
(三)注重从商品市场入手启动市场调节机制,撬开冲破传统计划体制束缚的突破口。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由易到难的一种诱导性的制度变迁,具有非常明显的渐进性,最早的突破口便是始于商品流通领域市场调节机制的引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放开计划商品减少计划商品品种,增加非计划商品;放开价格,即减少国家计划价格,扩大市场自由定价;放开市场主体,即打破国有商业主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力发展非国有流通主体。1978年原商业部计划管理的工业品有274种,到1984年减少到26种;国家统购派购的一、二类农产品由1978年的46种减少到1984年的26种;1984年全部放开350种小商品价格,实行市场自由定价。商品市场的改革也是按照先消费品市场后生产资料市场的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1988年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新一轮冲击又是从对重要生产资料流通引入市场调节、实行价格双轨制开始,双轨制的顺利推进使生产资料流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一大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与贸易中心迅速崛起,生产资料市场的迅速发育又有效地支持和促进了乡镇企业、私营经济和劳动者个体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生产资料流通告别了双轨制实行市场单轨为主,消费品市场的计划商品只有几种,价格几乎全部放开,市场调节成为商品市场的主导调节,商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总之,正是由商品市场改革与发展的顺利推进,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堡垒一个个被突破,新的体制因素不断扩大,由此加快了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四)发挥商品市场吸纳就业的能力,大大加快了中国城镇化进程。
在计划经济旧体制下中国商品市场受到经济体制的束缚,非常萧条,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1979年我国总人口比1957年增长50%,而商业网点却由1957年100万个的减少到21.3万个,比1957年减少近80%,大量城镇工商业者、小商小贩均被赶到农村,城镇商业服务业发展萧条落后,城镇吸纳劳动者就业的能力严重萎缩,致使我国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17.9%,低于当时世界城镇化水平25个百分点,低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12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后商品市场的改革极大地繁荣了城镇经济,城镇固有的吸纳劳动者就业的能力得到恢复和强化,有效吸纳广大返城知青、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力,商品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集聚能力,加快了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同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为商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坚实保障,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中国城镇化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7年全国城镇化率达44.9%,截止到2007年,中国有330万个自然村,有62万个行政村,有3.7万个乡镇,有2.1万个建制镇,有2600多个县(市)级单位,有80717个社区和 665个各级城市,湖南为40.5%。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6805.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0.45%。按区域划分,长株潭地区城镇化水平为53.52%,“3+5”城市群地区城镇化水平达到43.82%。
(五)商品市场的专业化与规模化带动和促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传统经济体制下,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更多地来自于政府指令计划,而不是市场导向的。而市场经济下的工业化必然要以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为导向与纽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趋势是在1984年以后才真正出现的,在此之前中国各地的商品市场多属于一些粗放的低层次的原始型“马路市场”。1983年国务院宣布允许农民贩运三类工业品,企业可以把完成国家任务后的二类工业品拿到专业市场上交易,随之传统国有批发商业垄断工业品批发的格局被打破,一批贸易中心和工业品专业市场迅速兴起。以浙江省为例,这一时期的一批小城镇专业商品市场已能辐射全国各地,使本地中小企业享受远程贸易带来的规模效益。到2001年,浙江省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278个,年成交额4652亿元,平均每一万人拥有一个市场,其中超亿元市场78个,排全国第一。(郑勇军等著.《解读“市场大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71)专业商品市场出现是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深化的产物,不仅是对传统国有批发流通网络的替代,更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大批专业商品市场出现后,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生产专业化与产业集聚,形成了产业分工的网络效应和专业化的规模效应,在浙江由商品市场带动和依托的区域工业品生产的高度集聚被成为“块状经济”,如义乌的小商品生产、海宁的皮具生产、绍兴的纺织品生产等,这也表明专业化的商品流通已成为先导产业,完全可以带动和提升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提高其产业集聚功能,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六)商品市场的率先开放促进了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商品市场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封闭的,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功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商品流通领域率先对外开放,通过国际货物贸易扩大了国外消费品进口,以改善国内市场供应,其后不久积极引入国外流通领域的跨国企业,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发育程度,加速了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进程。
商品流通服务产业的开放也是我国产业领域对外开放的先行者。早在80年代初,我国一批城市的酒店餐饮服务业就引入了港、澳、台境外投资者。1992年中国政府决定在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广州、青岛6个城市和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的零售业进行引进外资的试点,允许试点城市可试办一至二家合资零售企业。随后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伊藤洋华堂等一批外资企业进入了中国的零售产业领域。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商业资本进入中国零售业、物流业的步伐加快。沃尔玛等国外零售业在各地城市的经营,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时尚,更是在普及一种对外开放的文化。商品流通领域与商品市场的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也带动了生产要素流通领域的开放和其他产业的开放。
(七)注重对商品市场的调控,积累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的经验与能力。
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我国有十分成功的经验。但对于在市场放开以后,特别是在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改善和提高宏观调控则是我国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于商品市场发展的调控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并由此积累了对整个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能力和经验。改革伊始,即注重对商品市场供求运行的宏观调控;80年代初我国十分注重从增加供给入手,较快地改善了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1988年我国商品市场又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市场抢购”,1990年前后又出现了“市场疲软”,在商品市场的急剧波动面前,我国采用了综合调控手段,一次又一次化解了市场的危机。其后我国又经历了1993年的经济过热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的冲击与影响。进入21世纪后,我国又经历了2003年“非典”的肆虐,以及2008年特大冰灾、汶川地震、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每次大的冲击与灾害面前,由于调控得力,我国的商品市场都保持了正常发展,未出现因各种事故引发的市场危机。这也表明,我国商品市场和整个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在增强。在现阶段,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影响市场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商品市场的调控出现许多新特点,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宏观调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结合,努力形成内需主导的大国经济增长模式;另一方面尤应关注商品市场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内在关联以及城乡、区域间商品市场均衡发展;同时关注重点商品及关系国计民生重要商品市场的宏观调控,如以食品安全为代表的商品市场的管理监控,及以能源为代表的关系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商品的调控,以不断提高我国的宏观调控的效果和水平,使中国经济和商品市场发展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
二、中国商品市场仍处于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长周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品市场的发展实践己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市场发展的动力,正如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商品市场在发展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和“成长中的烦恼”。如消费品价格上漲幅度较高,消费需求动力不足,消费率偏低,城乡商品市场发展差距扩大,假冒伪劣商品为害,市场诚信缺失,市场分割及非正常垄断严重,公共权力腐败扭曲和破坏市场竞争以及市场秩序混乱还存在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正视,并通过深化改革,加快科学发展去解决上述这些前进中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品市场保持了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势头能否持续下去,各种忧虑和耽心是必不可免的。我认为尽管我国商品市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目前遇到美国次贷风险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中国商品市场不会出现衰落,更不会倒退,我国商品市场仍将处于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长周期。其理由如下;
(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指引,将使我国商品市场由数量型增长而转向质量型增长,在较长周期内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开展贯彻科学观的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必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将会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两型社会的建设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从产出上扩大和改善市场商品的有效供给,为商品市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二)中国市场仍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不断深化的条件下,世界的和平发展仍是主流趋势,为中国经济的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有助于加快中国经济和平崛起,使中国商品市场的发展获得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开放型经济的不可逆转。
(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下多元经济主体的多个积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影响我国经济与市场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将会不断扫除,广开言路,广开才路,广开创业与创新之路,将会进一步激活各种经济主体的发展动力,囯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混合经济等在深化产权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外部环境的条件下进入发展新阶段。
(四)三大需求动力的协调拉动。
1、是潜力巨大的消费需求的主导推动。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内消费需求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最小的购买力乘以13亿都会变成巨大的购买需求,正处于整体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快速增长的中国城乡居民正成为中国市场的主导力量。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农村消费市场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力。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与经济增长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在投资需求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国家经济是一种消费主导型经济,消费能力下降对经济衰退的影响极为明显;二是其居民的消费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即使消费能力不下降,新增消费需求的空间不大。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的根本原因。中国则不同,消费市场发展及其拉动经济增长的前景巨大。中国这些年每年新增劳动力大约800万人左右。这些新增人口的消费、就业将促进经济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近几年均城镇化率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每年新增城市化人口大约在1000万人左右,2007年中国城镇化率己达44.9%,今后这一比重会迅速上升,庞大的城镇人口带来了商品化、货币化消费的集中,进一步激活了消费需求动力,所以消费拉动经济的潜力巨大。。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在住房、汽车、服装、旅游、娱乐、休闲等升级性消费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要消费内容,升级性消费也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2、是是投资需求的继续强劲拉动。具有投资拉动经济的巨大空间。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几乎所有的基础建设都已完成,因此,目前其投资主要是升级型、技术改造型、功能恢复型投资,投资规模较小,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而中国现有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存在着巨大的投资空间。具体表现在:交通建设(高速铁路、铁路复线、高速公路,、公路、地铁、轻轨、机场、港口、桥梁建设),能源建设(石油、煤炭、电站、电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因此,中国通过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仍有广阔的空间。
3、是出口需求的继续拉动。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大国的现实以及中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差异优势的存在,加之中国正在科技兴贸战略改善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仍然会使中国商品具有可观的国际需求。计量分析表明,从长期来看,投资、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唯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弹性较大,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0.8150个百分点;国内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0.4994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资本扩张型”和“出口导向型”的特征。近期,为防止国内经济下滑,我国已出台诸多举措以刺激出口鼓励进口。例如在2008年8月份、11月初和12月初3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双边贸易则迅速增长。在我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对美双边贸易增长趋缓,与印度双边贸易增长迅猛。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双边贸易则迅速增长。与印度、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双边贸易增长很快,部分填补了发达经济体需求趋缓留下的空间。特别是与印度双边贸易增长迅猛。
(五)我国己探索和积累了对商品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宝贵经验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30年中国商品市场也经历了若干次波动与风险,问题的出现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存在,市场的波动与风险也锻炼和提升了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商品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的波动与风险面前,我国政府处变不惊,审时度势,有效综合地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打好宏观调控的各种“组合拳”,及时地化解了各种市场急剧波动的风险与危机,保证了我国经济与商品市场快速健康的发展;同时也积累了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的经验,也有助于未来防止商品市场的大起大落。同时经历了30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上升,国家年财政收入己跨入了6万亿元以上的台阶,外汇储备积余累积突破1.9万亿美元大关,这些为继续搞好商品市场的宏观调控提供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利于防止市场的波动。
参考文献:
[1] 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2] 中国市场白皮书.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3]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4] 万典武主编.新中国商业简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年版.
[5] 郭冬乐,宋则主编.中国商业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 柳思维等著.中国商品市场发育研究.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7] 荆林波,宋则主编.中国流通理论前沿[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 柳思维著.现代市场硏究.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柳思维:关于我国商贸流通科学发展新任务的 [2013-3-29 11:32:12]
- 柳思维:民族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2011-6-28 15:52:14]
- 柳思维:从商贸中心到区域性消费中心 [2011-3-15 17:08:58]
- 柳思维:扩大内需与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 [2010-11-4 10:14:52]
- 柳思维:扩大内需与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 [2010-11-1 9:58:21]
- 柳思维:农产品营销力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 [2010-7-28 16:58:55]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