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柳思维专栏正文
柳思维:中国商品市场发展前沿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来源:2009年3期 《中国流通经济》(京) 发布时间:2009-12-1 点击数:

 一、关于中国商品市场分割研究
    商品市场分割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中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运用制度经济学、面板数据分析等经济学工具对于区域商品市场分割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我国存在严重的商品市场分割现象这一点并无不同观点,主要分歧体现在商品市场分割趋势、商品市场研究方法以及商品市场分割成因、对策等三个方面。


    对于商品市场在改革发展中是否存在着整合(或市场一体化趋势)这个问题,学界存在着较大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商品市场分割程度不断加深。杨(Young)[1]在《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发表了研究中国商品市场分割的重要论文,他指出在中国渐进式改革中,各地区专业化程度没有加深,商品市场受各地方政府控制趋于分割状态。黄赜琳[2]运用边界效应模型,分行业分析了1997年我国区域商品市场分割的状态,指出农业保护最为严重,商业、运输业其次,轻重工业相对较轻。不过更多的学者则倾向于我国商品市场呈现出逐渐整合的趋势,例如白重恩等人[3]发现,1985-1997年期间各省产业结构的雷同程度有所降低,这表明地区专业化分工的加强和市场分割程度的降低。他们发现地方政府倾向于保护以下几种行业:(1)历史上创造高额利税的行业,从而削弱了这类企业地域上的集中程度;(2)国有企业占较高份额的行业;(3)企业规模较大的行业。特别是世界银行2005年在《中国:全国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分割:经济成本和政策建议》报告指出,在过去10年中国地方保护主义大大降低了,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在商品市场分割问题的研究方法上,学者们主要运用省际贸易流、相对价格法和数据包络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外学者普遍采用省级贸易流进行研究,诺顿(Naughton)[4]采用1987-1992年的省际贸易流(主要从制造业产品)数据分析得出商品市场出现了逐渐一体化的趋势,这与Young结论完全相反。出于对数据的考虑,国内学者更多采用相对价格法进行研究,相对价格法的思想主要来自于萨缪尔森(Samuleson)提出的冰川模型。假定某种商品的售价在i地为f51t634.JPG,j地为f51t635.JPG,商品在两地间运输会损耗成本,即“融化”了的“冰川”成本,因此可以用区域商品价格指数的不同(考虑地理距离远近和交易成本等)来刻画区域商品市场间一体化程度。还有些学者借鉴了国际贸易模型和运筹学方法对商品市场分割进行研究。朱希伟等[5]利用Melitz模型构建了一个开放经济模型,从国内市场分割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强劲增长,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商品市场分割的严重性。郑毓盛等[6]则采用数据包络技术分析了我国整体技术效率,指出由于市场分割造成的省际要素配置效率损失逐渐减少,反映了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


    对于商品市场分割的成因和相应对策,庞赛特(Poncet)[7]、[8]指出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是商品市场分割的主要成因。银温泉等[9]认为,地方市场分割主要是行政性分权体制形成、演进的结果,是体制转轨过程的必然产物,现实的和历史的制度因素,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共同构成了市场分割的制度基础。陈敏等[10]、刘小勇等[11]详细讨论了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经济的国有化程度、地区技术差距、经济开放程度、市场化改革所处的阶段与商品市场分割的关联,其中经济开放与市场分割呈现出非线性关系,政府行为与市场分割正相关,技术差距与市场分割负相关。还有些学者从地方政府互相之间的竞争关系来分析区域商品市场分割现象。吴旬等[12]、陈淮等[13]均采用博弈论和古诺竞争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对于区域市场分割的影响,并提出应该根据企业、产业的资产特点和交易频率来制定相应的政策。石磊等[14]提出了由于商品自身特点和空间距离会造成各地方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市场分割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N个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模型,从宪政和转移支付角度提出了治理对策。谢玉华[15]则分析比较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治理国内市场分割的历史,美国主要依靠法制调控州际贸易冲突,欧洲国家主要通过促使市场制度的形成来冲破市场割据和行会势力,日本依靠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促使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二、关于中国商品市场波动研究
    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马克思经典理论都是从生产角度对于经济周期进行分析,但是作为社会大流通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和商品市场,它们的发展有波动性吗?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研究。一条是关于商业周期和商业波动方面的研究;另一条则是20世纪在西方兴起的实际商业周期模型(RBC)。


    国内流通学术界对于商业周期和商业波动的研究有代表性的应该是李朝鲜和陈乐一教授,他们均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零售商业波动的论文。李朝鲜[16]运用滞后指标、先行指标和一致指标构造了中国零售商业的景气指数,并深入分析了景气指数与宏观经济的影响,从固定资产、农业发展状况、财政支出和进出口贸易等因素着手进行回归分析。另一位具有影响力的陈乐一教授[17]分析了在商品市场波动中的各类经济主体,居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如何影响传导到商品市场。刘志杰[18]计算了我国商品市场波动的“可行性区间”,我国商品市场波动经历了四个完整的周期:第一个周期是从1976年到1982年,该周期的波峰年份是1980年,该年的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是21.5%;第二个周期是1983年到1986年,该周期的波峰年份是1985年,该年的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为31.1%;第三个周期是1987年到1990年,该周期的波峰年份是1988年,该年的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是27.8%;第四个周期从1991年到1999年,该周期的波峰年份是1994年,该年的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是30.5%;第五个周期从2000年开始,正处于复苏阶段。陈乐一等则从消费品市场波动与生产资料市场波动、商品市场波动与投资波动、商品市场波动与货币供应量变化、商品市场波动与经济波动的互动关系等四个方面描述我国商品市场的波动形态。


    20世纪80、90年代,在国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开始注重实际商业周期模型(RBC)的研究,标准RBC模型中的一系列变量的波动出现了与实际数据严重不符的现象,RBC理论的研究者们重新审视了标准RBC模型,通过引入货币冲击、市场失灵等波动因素,在假设前提、模型结论等方面对原有模型进行了修正与完善,成功构建了一系列新的RBC模型。


    金(King)和里贝罗(Rebelo)[19]等RBC理论的研究者们通过在标准RBC模型中引入可变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并运用可观测的指标表示不可观测的变量,以及运用隐含最优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模型均衡条件求解生产率残差,使RBC模型具有更强的扩散机制,表现出更符合现实的性质。弗朗西斯和雷米(Francis & Ramey)[20] 建立了两个同时具有弹性价格和技术冲击工作时间负相关特征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一个模型在消费中引入习惯形成,在投资中引入调整成本;另一个模型将短期生产函数假设成里昂惕夫型,并假设发生劳动节约型技术冲击。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 Prescott)[21]对RBC模型进行了改进,放弃了厂商与工人之间的现场交易劳动力市场假设。在经济一体化与商业周期关系方面,众多研究考虑贸易流的作用,当需求因素对经济的刺激尤为重要时,通过贸易渠道体现经济需求的强大动力直接作用于经济周期。[22]在实证方面,克拉克等人(Clark & van Wincoop)[23],弗兰克和罗斯(Frankel & Rose)[24]发现了贸易流与商业周期的正相关性。
    RBC理论在国内的研究尚处于一个起始阶段,不过,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特征(市场发育不完善)使得标准RBC模型对中国的研究并不具有普适性,这同时也大大拓展了RBC理论的研究范围。


    三、关于中国商品市场竞争力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课题组认为[25],商品市场的竞争力是一个商品市场的可持续经营、竞争者无法模仿的能力,它既包括硬件——市场设施、布局环境,又包括软件——管理水平、服务意识等。目前国内对于竞争力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具体到商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商品市场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竞争力的获取两个方面。


    研究商品市场竞争力,不管是从产业层面还是区域层面,构建一整套评判流通竞争力的指标就显得非常重要。黄繁华、张蕴如[26]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对决定南京流通竞争力基础的六个要素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但没有建立一套综合的指标体系来对流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缺乏普遍应用性。石忆邵、朱为峰[27]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综合指标体系来评价流通竞争力,但该指标不适合做国内各省区间的流通竞争力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课题组[28]构建的商品市场竞争力体系指标具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把商品市场的竞争力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市场的吸引力,即市场的准入状况与市场的美誉度。具体包括:市场准入状况如何,摊位租金变化和经营户的变化,市场的名声如何、诚信程度。第二个层面是指市场的管理力,即市场管理制度的透明度,市场服务意识与开发营销能力,市场管理费用及其比例,物流配送能力与信息化服务水平,与政府和中介的协同能力,市场的硬件设施,经营户的经营模式与创新能力等。第三个层面是市场的影响力,即市场的聚合力,主要商户经营状况,商户的满意度和未来信心,相关产业的集聚状况,商品本身的影响力,市场的引导力与辐射力等因素。宋则[29]从流通现代化的角度去评价流通竞争力,建立了一个由多级多个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全国宏观流通竞争力评价模型。李志玲[30]从流通企业的角度,设计了多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一系列三级指标,建立了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宋德军[31]以杭州为分析对象,将流通竞争力划分为规模竞争力、增长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和效益竞争力指标。


    关于商品市场竞争力的获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课题组[32]指出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第一,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必不可少;第二,产业聚集或者消费聚集地区形成的市场,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第三,市场定位清晰,要准确了解消费者需求,市场具有鲜明特色,才能保证市场具有竞争力;第四,市场主办者的服务意识与管理能力。树立为经营户服务的意识,以满足经营户需求为根本前提,提高自身的素质,强化市场内部管理水平,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体系,从而提升市场运作效率;第五,市场主办者与经营户的创新能力与技术手段。顺应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因势利导,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快交易进程,增强市场的扩散与影响能力。洪涛[33]则强调从结构调整中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指出商品市场竞争力可以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形式竞争力和竞争力优势三个层次,从商品交易市场企业法人主体化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商品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另外,对区域专业商品市场竞争力研究也是近年研究的一个热点。郑勇军等[34]运用交易成本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浙江义乌专业市场的演进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义乌专业市场的竞争优势来自于:(1)廉价商业劳动力所带来的低时间成本优势;(2)发达的联托运市场所带来的低空间成本优势;(3)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优势。


    四、结束语
    上面介绍了我国商品市场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分别从商品市场分割、商品市场周期、商品市场竞争力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梳理,当然关于中国商品市场的研究不止这些。近几年来,关于城乡商品市场的统筹与协调发展研究也是商品市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囿于篇幅未能一一展开,但从上述几个研究热点问题可以发现商品市场研究的几个趋势。


    1.先进的研究方法。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这三个视角分别对应于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领域,而且在每一个专题都可以发现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进步对于商品市场研究的影响。在商品市场分割和商品市场周期的研究中,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空间经济学分析以及脉动冲击分析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方法的采用使过去不能展开研究的区域商品市场分割问题的研究变得可能,使商品市场周期的理论上升到新台阶。在商品市场竞争力的研究中,学者们集中应用了因子分析法、AHP、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构建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商品市场竞争力指标,并从区域和产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而这些定量研究方法的采用又使得商品市场的研究更加深入。


    2.拓展的研究领域。由于我国实行渐进式改革,在转型社会状况下,商品市场发展面临着许多全新的课题,再加上研究方法的发展,使得商品市场的研究领域被大大拓展了。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市场分割根本不可能成为研究热点问题,而在我国加入WTO已经多年、国际贸易壁垒不断下降的今天,国内商品市场的一体化问题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而采用国家贸易理论和空间经济理论的最新范式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开拓了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而RBC周期理论的提出使得商品市场周期问题的研究领域变得更加宽广。同时转轨经济和二元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商品市场发展也必然凸显出许多不同于发达国家商品市场发展的特点,这些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商品市场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还缺乏对中国现实的深入分析。各种主流研究范式的引入丰富了研究内容,但各种经济学模型的引入有时并不能得到良好的分析结果,因为研究对于中国特色的考虑不够透彻。例如,中国行政权力分割导致的商品市场分割问题,中国消费者独特的关系网络对于商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特殊的非经济垄断导致商品市场的竞争问题,转轨经济导致的商品市场周期波动问题等。第二,绝大多数的研究都只注重了城市商品市场的发展,忽视了农村商品市场的建设发展问题,更不用说分析城乡商品市场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问题,如何从商品市场角度着手破解城乡二元经济问题,这也应该是我国商品市场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作者:柳思维|唐红涛  编辑:罗美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