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圈内涵的新视角解读
许多国内外学者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商圈下过定义。总结概括后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从企业微观角度下的,认为商圈一般是指单个零售商业企业吸引顾客所及的空间范围或一定的商业地域,实际上是距离不等的消费者与顾客的一个需求圈。国外学者大多倾向于此种微观定义。阿普波姆和伽萨等人引入都市销售场地面积、店铺数等新的变数,使雷利的引力模型的应用从都市商圈转向商贸企业商圈。哈夫正式以大型商贸企业而不是城市为研究对象作了详细调查,认为消费者会选择在多个商贸点进行购买,我们只能估计出消费者去某一特定商店购买的概率。布莱克对商圈模型作了进一步扩展,提出多因素作用模型:吸引顾客来店购物的因素除了商店规模外,还包括商店的形象、商誉、购物气氛、服务等,阻碍顾客来店购物的因素包括交通时间、交通成本、机会成本及其他费用。日本学者井铁卫指出:“所谓商圈就是现代市场中,企业市场活动的空间范围,并且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与消费者空间范围相重叠的空间范围”。另一种则是从城市宏观角度下的,认为商圈的概念不但可以延伸到地区,甚至整个城市,与城市的商业辐射力等概念相近。国外早期的研究如雷利和堪维斯就是主要从都市角度进行分析的。国内的学者如胡新、赵颖提出了城市副中心商圈的概念。徐从才则认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互动促进了都市商圈的产生,并以南京都市商圈为例进行了分析。而我们则认为这两种定义都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经济分析的需要,前一种失之过窄,在现实生活中商业企业往往不是单个独立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空间分布集聚在一起,因此研究单个零售企业的商圈既很困难也无必要。而从城市角度下的定义则有些延伸过广,而且容易与区域经济的一些指标重合,也会使单纯的商圈问题中掺杂了许多其他因素,反而不容易准确把握商圈的内涵。洪涛则提出了商圈类型分为宏观、微观和中观商圈,其中中观商圈的定义有些近于我们给出的概念,不过他的文章没有就这一点展开。
我们认为,商圈是在城市中某些特定区域内,由商业企业网点集聚所形成而对周围企业、消费者所产生交互作用(包括辐射、吸引双向活动)的一定空间范围,这些商贸网点集聚的特定空间区域既可能在一个城市的中心,也可能在城市的次中心或边缘地带。这个特定商圈内部商贸企业与周边的企事业单位、消费者的作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大大拓展了原有的狭义商圈概念中商圈的空间形状和大小仅仅由单个的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思路,提出了商圈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商业企业和消费者的互动,也受到了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影响,当然也会受到各个商圈间的相互竞争和合作关系的影响。
根据这个思路,可以从新的视角来对商圈进行分类。传统关于商圈的分类一般是把商圈分为核心商圈、次要商圈和边缘商圈三部分。核心商圈是最靠近商业企业的区域,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最大,消费者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最高,一般可达商业企业消费者总数的55%~70%;次要商圈位于核心商圈的外围,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小,一般包含这个商业企业的小部分消费者,消费者较为分散,消费者光顾率相对较低,通常占商业企业消费者总数的15%~20%;边缘商圈处于商圈的最外层,属于商圈的辐射圈,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最小,其消费者是零星的、偶然的。但是如果从商业区域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商圈也可以分为互补性商圈、竞争性商圈和独立性商圈。
1.互补性商圈。现代商圈内的第三产业组合,具有优化配置、效益叠加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商圈和现代商圈层。在商圈与商圈之间,由于地域分布不同和市场特色、市场定位不同,也会产生互补前提下的效益叠加现象。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的八大商圈都有各自的集聚能力,地域的独占性和不同的市场特色、市场定位,使它们从总体上产生了互补关系,增强了整个上海商业的辐射功能。南京东路商圈以深厚的百年都市精华为特色,淮海中路商圈、南京西路商圈以时尚化、个性化为特色,四川北路商圈以品牌专卖和大众消费为特色,徐家汇商圈以多层次多样化为特色,浦东新上海商圈、新客站不夜城商圈以流通要素创新为特色、豫园商圈则以商旅结合为特色。商圈之间的互补性,则主要表现在主要商圈层的地域独占性上。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次要商圈层和边缘商圈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们的范围将变得更加不规则和不确定,单纯的内向型的经济循环必然束缚现代商圈的发展。因此加强商圈之间的合作可以为商圈带来互利双赢的机会,扩大整个城市的商业辐射功能。
2.竞争性商圈。每个商圈都有自己的商圈层,相邻的商圈之间,必然存在着次要商圈层和边缘商圈层之间的交叉重合现象。在信息化时代,还会出现地域上不相邻的两个商圈,也会在网上进行商业的竞争和交锋,这些都是竞争性的表现。以长沙市为例,五一路商圈和中山路商圈以及袁家岭商圈长期以来就存在着竞争关系,由于五一路商圈的辐射范围更广一些,导致了在五一路商圈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其他的受到影响的商圈范围不断的萎缩。对于竞争性商圈,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支持它们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竞争,而不是无节制的恶性竞争,导致两败俱伤。
3.独立性商圈。两个商圈之间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影响关系,这就如同物理学上两个相距很远的星星互相之间引力很小一样的。一种是两个商圈分布的都是某一类特定商品的经营网点,这些不同商品属性并无多少关联,导致商圈彼此互相独立。例如服装市场形成的商圈与家用电器市场形成的商圈之间影响力就很微弱。除了空间绝对距离外,交通的状况也可能导致商圈之间并无关联,许多自然和人为的地理障碍,如山脉、河流、桥梁、铁路等会截断商圈的界限,使得空间相邻的商圈之间和平共存。如长沙市,仅仅由于湘江的阻隔,五一路商圈和荣湾镇商圈就能相安无事。当然我们认为,商圈之间绝对没有关联是不可能的,只不过这种关联性相对于商圈本身的空间扩散性来讲很微不足道而已。
从商圈地理位置来分析,商圈还可以根据所处区域不同分为城市商圈和农村商圈,或者根据执行职能不同分为批发商圈和零售商圈等,抑或是综合性商圈与专业性商圈。
恰恰由于商圈之间存在的空间关联以及自然环境的多姿多样,导致了不同的商圈的空间形状也有很大的差异。具体可能有以下几种:一是同心圆。这也是最为理想化的形状,主要是针对商圈内商店、城市区域各要素分布基本是均匀分布,包括城市的人口特征、人口购买力、交通状况等等。二是椭圆形。椭圆形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商圈可能沿着一个主轴展开,因此商圈形状就会发生变形,在一个方向空间拓展得更大,从而形成了椭圆形的商圈。主轴有可能是城市的某一主干道,如五一商圈的黄兴路,也可能是城市中自然环境的分布,河流或山脉等。三是凸圆或凹圆形。在商圈与商圈的交汇区域,可能由于商圈的影响力不同形成凸圆或凹圆,甚至其他的形状。四是飞地形。某个商圈由于其良好的口碑和形象或者商品质量和品种多样,吸引了其他区域的顾客,甚至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旅游的缘故,许多其他区域甚至城市的消费者都成为商圈的影响范围。商圈不但可以影响本地市场,而且能通过旅游消费吸引一部分远程市场,或可以通过开连锁店或网上商店方式进行扩张,市场边界得到有效扩张,这就构成了一块块的飞地。
二、商圈的动态时间演进分析
商圈并不是一经形成就始终不变的,恰恰相反,商圈往往会随着城市和区域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动态的变化。商圈的动态性不仅反映在商圈范围随空间因素变化而变化,而且也反映在当时间因素发生变化时商圈范围也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一个商圈发展历经的时间为横轴,以商圈影响范围为纵轴。可以发现商圈的影响范围会发生许多周期性变化。从宏观的时间角度出发,商圈的形状、势力范围受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周期的影响,当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处于高涨期,居民的购买力以及购买欲望都处于上升阶段,商圈的影响范围也会变得更大;反之若经济处于衰退期,居民的购买力萎缩,购买欲望下降,商圈的影响范围必然会缩小。从中观的时间角度来看,商圈也会发生季节性变化,在旺季时商圈范围扩大,在淡季时商圈范围缩小。以上都是从影响商圈动态变化的外部时间因素考虑的,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商圈自身的内部时间因素,即商圈的生命周期。一个完整的商圈生命周期具有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以城市中心商圈为例,见图1):一是起步期。这是指一个城市商圈开始形成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城市中心商圈内的商业网点数目比较少且分布相对集中,而且中心商圈内区域的城市功能比较多,包括居住、商业、办公甚至工业。因此中心商圈在向城市边缘区延伸时,影响力急剧减少。二是发展期。这是指一个城市商圈发展的高速成长阶段。这个阶段城市中心商圈内的商业网点数目开始快速集聚,随着城市的不断向四周拓展和中心商圈地价的上升,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和店铺就会退出商业中心区的经营地块而让位于其他效益更好的企业和店铺同时,一些工业或者居住人群由于无法支付高昂的土地价格而向城市近郊区甚至远郊区迁移,从而使中心商圈内功能越来越向单一化发展,商业集中程度更高,中心商圈影响力开始快速增加。三是成熟期。这是指一个城市商圈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商圈周边的城市空置地已没有了,商业网点设施配套齐全。随着城市的拓展程度的加深和人口的不断外迁,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就不仅仅只有一个中心商圈,可能在附近或者近郊区的人口密集的地方形成一个或几个次商圈。从而导致原有城市的中心商圈的人流减少,影响力降低,出现了中心商圈的相对衰落,次商圈相对兴旺的现象。但是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中心商圈缺口,即中心商圈的人流量、商品交易额、店铺数量等仍然占有明显优势,同时各个次商圈之间以及次商圈与中心商圈之间常常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它们的影响力也互相竞争、互为补充。四是衰退期。这是指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变化,原有的商圈的商业网点集聚力下降,使整个商圈效益出现了递减趋势,如当城市商贸网点布局调整,城市拆迁改造,城市整体布局发生较大的变动时,原有中心商圈可能出现衰退现象,而新城区的次商圈则取而代之,中心商圈内大量商业店铺进行转移,中心商圈内人流量、销售额、店铺数量都大量下降,商圈影响力急剧下降,蜕变成次商圈或更小的商圈。
当然不只是中心商圈有动态变化的生命周期,任何商圈(包括次商圈和边缘商圈)都有这样发展衰败的过程,只不过有些商圈生命周期延续时间长、有些短;有些经历了较完整的生命周期而有些只历经了几个甚至一个阶段。有些商圈(尤其是中心商圈)的成熟期非常长,且随着旧城改造后焕发出新的活力;而有些商圈则可能由于政府商业网点布局政策变化等原因才经历起步期就已经夭折。
三、商圈的空间动态演进分析
影响商圈空间动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商圈外部环境因素和商圈内部商业企业因素:
1.商圈外部环境因素。家庭与人口因素。企业所在地的人口密度、收入水平、职业构成、性别、年龄结构、家庭构成、生活习惯、文化水准、消费水平,以及流动人口的数量与构成等,对商圈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产业结构。商圈的周边区域是农业区、工业区还是商业区,对商圈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优化和升级,如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向第二产业为主导发展,或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发展,将引起商圈的较大的变化。
交通地理状况。交通状况对商圈的形成十分重要。要考虑商圈范围内是否有公共汽车或电车停靠站,是否有地铁站连接等。位于交通便捷地区的,其商圈规模会因此而扩大,反之会限制商圈规模的延伸。自然和人为的地理障碍,如山脉、河流、桥梁、铁路等会截断商圈的界限,成为商圈规模扩大的障碍。
城市商贸网点布局。商圈的影响范围要受到城市商业布局的影响。如果商圈位于市级商业中心,其商圈范围大,可能涉及全市;如果商圈位于区域性商业中心,则可能仅覆盖该区域。
商圈内商店的聚集状况。商圈内零售企业的聚集状况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同业态零售企业的聚集。比如百货商店同专业店、超级市场等的聚集,这种聚集在企业之间一般不会产生直接的竞争,而会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使商圈产生更大的市场吸引力。二是同种业态商店的聚集,如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和新东安市场,这种同种业态同等规模的商店聚集在同一商业区,其结果是这些商店之间既产生竞争,又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一方面使消费者能在同类型的商店之间进行商品质量、价格、款式及服务的比较,从而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另一方面,由于同类型商店的聚集,又会产生商圈放大效应,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物,从而扩大销售额。当然,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聚集过度,超过当地市场容量,必然导致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两败俱伤。三是不同商业行业企业的聚集。比如零售业与饮食业、服务业、娱乐业,以及邮电、银行的聚集,这是一个多功能的聚集,有利于产生放大的聚集效应,扩大商圈。
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分布。城市常住人口又可以分为本地常住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不管是哪种人口,在城市商圈周边人口的规模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购买力的大小,而城市环境的变化、商贸布局的变化、商业地产的开发都将在很大程度影响到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从而影响到商圈的空间效应。
消费者的购物方式。一是消费者出行购物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同,商圈空间范围会有所不同,据调查表明,普通超市步行商圈为 1.2-1.8千米,自行车为2.9-4.4千米,乘公交汽车为6.8-7.8千米。二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频率和批量。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频率和批量成反比,一般而言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频率越小,批量越大,则商圈范围越大。
2.商圈内商业企业因素。商圈毕竟是商业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因此作为微观主体的商业企业也会对商圈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零售商店的业态。不同的业态,对商圈大小的影响力也不同。如便利店以销售居民日常生活用品为重点,其影响区域较小,而大型百货商店主要销售选购性商品和高档性商品,因而其影响区域也较大。零售店经营业态一旦选定,则其商品结构、商店规模、经营策略等也就大体上确定下来。因此,零售业态是决定商圈大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商品结构。同等规模同一业态的零售企业,由于它们经营的商品结构不同,也会造成商圈大小差异。如都是百货商店,以经营日用消费品为主的,商圈可能会较小,而以经营家用电器、服装、黄金饰品等选择性较强、价值较贵重的商品为重点的,其商圈较大。据调查显示,人们对肉、蛋、鱼、蔬菜、水果的经常性购物距离不足2千米,而服装、鞋帽、化妆品、家具,耐用品达4-5千米以上。
商店规模。商店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与商圈大小呈现正比例关系,商店规模越大,其市场吸引力越强,商圈越大。当然,商店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应保持在与商圈购买力相适应的范围之内。
营销手段和信誉。商店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开展公关活动,以及广泛的人员推销与营业推广活动不断扩大知名度、影响度和信誉度,以扩大商圈的规模。
四、研究商圈时空研究的现实价值
1.指导商贸企业区位选择。自 1995年以来,以家乐福和沃尔玛为代表的国际零售商业巨头纷纷登陆我国市场。它们的进驻使中国商业零售市场竞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的程度,焦点之一是“商圈资源的占有”。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54.2%降至 37.7%。这表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幅提高。“顾客是通过零售商的店铺来获取商品和服务的,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店铺选址的微小差别都有可能导致市场份额和利润率产生较大的差别”(A·gohosh, S·L·Malaferty)。因此,对于商贸企业来说,其最大的财富就是店铺选址,一旦选址不当,就会给今后的经营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而良好的店址则能够使商贸企业获得较为持久的、不能为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的竞争优势。这些状况表明决定零售商业成功的要素,第一是区位,第二是区位,第三还是区位。选址错误是原罪性的错误,一旦失误难以弥补,会造成巨大的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相关商圈时间和空间布局研究不仅迫切,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通过商圈时空动态性研究,可以调整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指导城市经营,在对城市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商圈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背景是城市微观环境。企业或个人追求经济利益或效用的最佳或最满意的区位选择行为常常会导致社会成本和企业自身经营费用的提高,如用水、用电和用地的紧张,交通拥挤,地价上升等各种城市经济问题,特别是城市边缘商圈是大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空间,虽然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也存在混乱无序的状况。上述种种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城市发展,使得城市内部出现商圈的紊乱与功能的失调。
通过商圈时间和空间竞争研究,可以将空间竞争可以作为调控和协调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对城市微观环境的空间和时间秩序管理,限制或鼓励企业或个人区位空间行为,促使包括商贸业在内的区位主体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有序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即合理的空间秩序,同时在时间上形成无后有序的商圈开发模式,从而产生出整体商圈聚集效益,避免商圈竞争混乱与无序。提高城市商圈价值开发的科学性,提升城市商圈的经济价值,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提升城市竞争力,最终实现城市的有效、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柳思维:关于我国商贸流通科学发展新任务的 [2013-3-29 11:32:12]
- 柳思维:民族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2011-6-28 15:52:14]
- 柳思维:从商贸中心到区域性消费中心 [2011-3-15 17:08:58]
- 柳思维:扩大内需与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 [2010-11-4 10:14:52]
- 柳思维:扩大内需与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 [2010-11-1 9:58:21]
- 柳思维:农产品营销力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 [2010-7-28 16:58:55]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