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函数作为一种至今仍然广为使用的分析工具,是凯恩斯为了说明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而首先提出来的。凯恩斯认为,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呈同方向的变动,但变动的幅度不是等比例的。由此,消费函数可用公式C=f(y)来表示,式中C指消费,y指收入。那么, 消费与收入之间究竟又是怎样一种函数关系呢?虽然美国经济学家斯密西斯(A ·Smithies)根据美国1923—1940年的统计资料得出的短期消费函数公式为C=a+by(a,b为常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情况就完全相同。为此,笔者试图根据我国1979—1990年的统计资料进行数量分析,以便建立我国自己的消费经济模型,解释我国特殊的经济现象,从而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在这里,如果把社会消费系统及其结构视为一个“黑箱”,而把国民收入总额视为该黑箱系统的输入信号,把消费总额视为该系统的输出信号,就可以运用“黑箱方法”决定我国消费函数的标准表达式:设定国民收入总额(Y[,t])为输入变量,消费总额(C[,t])为输出变量。根据我国1979—1990年的12组统计数据(参看表一),可用最小二乘法求出C[,t]与Y[,t]之间的标准表达式,并加以统计检验:C[,t]=187.7+0.66Y[,t]
R[2]=0.9606,F=243.81
表一 单位:亿元
(附图 )
资料来源:1991年《中国统计年鉴》
因此,我国的消费函数公式可确定为C[,t]=187.7+0.66Y[,t]。 从式中不难发现,即使当年国民收入总额Y[,t]为0, 也还是存在独立于收入之外而不受其影响的当年消费总额C[,t]=187.7。 这种消费就被称为“自发性消费”。自发性消费的存在是因为在短期内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通过动用上期储蓄或举债等手段来维持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与此相对应,式中的0.66Y[,t]部分是指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引起的消费,因而被称作“诱发性消费”。这是因为国民收入可以通过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及总量关系和现实运动来影响消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年中生产的最终产品越多,国民收入越多,个人可支配的收入也就越多。而个人可支配收入又是消费的重要来源。换句话说,国民收入的变动必然引起消费的变动,消费是收入的稳定函数。这样,我国自己的消费经济模型就建立起来了。但是,要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找出其特有的规律,光有模型还不够,数量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绝对收入假定,凯恩斯指出:“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中之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一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1〕。”这就是说,在动态收入过程中, 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通俗地讲,一个人越富有,或者一国经济越发展,其增加的绝对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小。无疑,“凯氏的这段论述反映了人们支配收入的一般倾向〔2〕。”但是,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这种倾向是否存在呢?其表现形式或原因又是什么呢?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我们不妨根据我国历年的统计数据作一边际分析。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的计算公式MPC=△C/△Y=(C[,t]-C[,t-1])/ (Y[t]-Y[,t-1])和平均消费倾向的计算公式APC=C/Y,不难得出表二。
表二 单位:亿元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C 2195 2531 2799 3054 3358 3905 4879 Y 3350 3688 3941 4258 4736 5652 7020 APC 0.655 0.686 0.710 0.717 0.709 0.691 0.695 △C - 336 268 255 304 547 974 △Y - 338 253 317 478 916 1368 MPC - 0.994 1.06 0.80 0.64 0.60 0.71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C 5552 6386 8038 8957 9444 Y 7859 9313 11738 13176 14429 APC 0.706 0.686 0.685 0.680 0.655 △C 673 834 1652 919 487 △Y 839 1454 2425 1438 1253 MPC 0.80 0.57 0.68 0.64 0.389 |
资料来源:1991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二可知,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总趋势是递减的,平均消费倾向则基本稳定在0.65—0.72之间。换句话说,从总趋势来看,我国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是基本稳定的,而消费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例则是递减的。这表明,一方面,由于我国平均消费倾向保持基本稳定,所以仅仅用平均消费倾向分析我国经济的增长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总趋势是递减的,所以我国经济的发展从总趋势上说是符合凯恩斯绝对收入假定的。即经济越发展,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小。但在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的又是波动式递减规律,且波动幅度较大。这就是说,即使是在收入增长加速时,边际消费倾向也会上升。例如,1985年和1988年的情况就是这样。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传统的节俭观念受到了挑战;同时,新产品的不断问世开拓了新市场,刺激了消费需求,创造了更多的消费动机,形成了更大的消费目标,从而导致了边际消费倾向的上升。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我国居民价值观念的变化、商品经济意识的增强、更接近于“经济人”、“理性人”的假设以及由不同原因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如1985年由于贷款的过度膨胀而引起了通货膨胀;1988年则由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而引发了通货膨胀)。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边际消费倾向的上升,以至于其上升幅度把它在收入水平提高的条件下正常的下降幅度抵消得无影无踪。
回过头来说,我国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总趋势既源于经济因素,也不可忽视非经济因素的重要作用。就经济因素而言,利率的不断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我国1982—87年的统计资料,把各项利率根据上下界算术平均之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的数据为:82年5.41%,83年 5.4%,84年5.7%,85年6.49%,86年7.28%,87年7.2%。大家知道,利率对消费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替代效应,即利率提高会促进消费者增加储蓄,反之增加消费;二是收入效应,即利率的提高增加了储蓄者收入,使得消费者可能因为收入刺激而放弃消费,增加储蓄。收入效应的极端例子是那些以利息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消费者,换句话说,他们的消费是以利息为基础的。无论如何,当利率提高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都只会导致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这是因为,当国民收入增量(△Y)不变时,边际消费倾向(MPC)与消费增量(△C )是成正比的。表二的数据也显示,随着利率从1982年的5.41%提高到1987年7.2%,边际消费倾向也从0.80降到0.57。 另一个重要的经济的因素则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下,大量工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生产滑坡、产品滞销。这样,“生产上不去,产品无销路,就是将利率调到零,老百姓也不得不将货币‘强制储蓄’起来〔3〕”, 从而致使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就非经济因素而言,政策的影响就相当大。例如,在边际消费倾向降到最低点的1990年,治理整顿政策的推行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该政策使消费需求受到很大的抑制,从而导致边际消费倾向迅速下降。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的相对收入假定, 消费者的消费受“示范作用”和“制轮作用”的影响,使得消费支出变动要比收入的变动平稳得多。这与前文的分析是一致的:我国平均消费倾向是保持基本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平均消费倾向的指标不足以判断我国的经济形势。相反,上述分析清楚地表明,边际消费倾向比平均消费倾向更能体现我国经济的波动。即使在平均消费倾向相同或接近之时,边际消费倾向仍然存着很大的差别。例如,1980年与1987年,1981年与1983年情形就如此。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为了使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边际消费倾向应该保持在什么水平之上呢?由表二不难看出,当边际消费倾向在0.57—0.68之间波动时,国民收入所取得的增长是比较大的。
当然,运用弹性分析的方法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分析和检验。消费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附图 )
表三: 单位:亿元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C* 2195 2531 2799 3054 3358 3905 4879 Y* 3350 3688 3941 4258 4736 5652 7020 Yt+Yt-1 - 7038 7629 8199 8994 10388 12672 Ct+Ct-1 - 4726 5330 5853 6412 7263 8784 △C - 336 268 255 304 547 974 △Y - 338 253 317 478 916 1368 Ec - 1.48 1.52 1.12 0.90 0.86 1.02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C* 5552 6386 8038 8957 9444 Y* 7859 9313 11238 13176 14429 Yt+Yt-1 14879 17172 21051 24914 27605 Ct+Ct-1 10431 11938 14424 16995 18401 △C 673 834 1652 919 487 △Y 839 1454 2425 1438 1253 Ec 1.14 0.28 0.99 0.94 0.58 |
资料来源:1991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三清楚地表明,消费弹性的变化大抵上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相一致,因此,可以推断,运用弹性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是与上述边际分析的结论相一致的。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仔细验证一下。
注释: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版,第85页。
〔2〕〔3〕李军、陈晓伟“我国经济总量关系中的若干问题探究”,《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唐文进: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转型的 [2006-4-1 9:49:07]
- 唐文进:萨缪尔森《经济学》价值理论述评 [2006-4-1 9:39:25]
- 唐文进: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新进展 [2006-4-1 9:35:47]
- 唐文进:我国消费与收入的总量分析——理论模 [2006-4-1 9:31:49]
- 唐文进简介 [2006-3-22 15:50:29]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