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地区间、企业间的经济差距,除了用原有基础的差别来说明外,还应用认识和利用机遇的差别来说明。因此,任何地区、任何企业推动经济发展需要有机遇意识。当前进行的结构调整可以说是大家都面临的发展的机遇。江苏在今后一个时期能否实现持续的高速增长,关键是能否抓住这次结构调整的机遇。
1、结构调整给江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同产品具有生命周期一样,任何一个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有生命周期。江苏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有较快的经济增长,原因是先后抓住了发展乡镇企业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两个机遇,这两个机遇在支持了江苏十多年的增长后到今天对江苏发展的支撑力作用正在衰减,主要原因是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已经发展到其他地区,不再是江苏所特有的。江苏新一轮经济增长需要寻求新的推动力。
应该看到,江苏利用前两次机遇推动经济发展基本上属于粗放型增长,因而也遗留下了结构性问题。主要是:由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而形成的产业结构同构化;由粗放型增长形成的企业结构小型化;由于工业起步早而产生的传统产业比重大。由这种结构决定,江苏有工业总量的优势,但无产业水准的竞争优势。江苏的结构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了。
在发展经济学中,结构调整和升级属于长期发展问题,是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性矛盾的途径。江苏下一步的发展需要寻求新的推动力,以支持未来的增长。这个推动力就是结构调整。江苏在结构调整中形成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便可支持经济的长期发展。
现在我们把结构调整称为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机遇,不仅是因为具有结构调整的紧迫性,还是因为宏观环境由紧趋稳,为当前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好的机遇。过去结构调整一直是在宏观趋紧的条件下进行,现在经过3年的宏观调控,宏观总量矛盾已经缓和,这种趋稳的宏观环境提供了结构调整的机遇。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要比过去大得多。同时,在宏观总量矛盾基本缓和的条件下,国家的宏观政策重点开始转向调整结构。如果说前一时期的宏观调控是解决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的话,现在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则是直接解决发展问题。
在全国都在进行结构调整时,哪个地区抓住机遇,产业结构调整得快,结构调整的力度强,那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就有更强的竞争力,其产品就能占领更大的市场,同时可能给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买方市场背景中的结构调整
从总体上说,以往的结构性矛盾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反映卖方市场的特征。而在现在,随着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虽然我国总体供给能力还不强,但是在市场上呈现出来的基本格局是正在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上反映出来的不是产品的短缺,而是产品的积压。
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征。产品市场实现的困难没有被看作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这是因为产品因市场饱和而实现困难的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同构化,相当部分产业部门存在过度竞争和市场实现困难。相当部分企业拥挤在同一行业同一技术平台上。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产业部门存在供求缺口,许多产业部门的供给能力和竞争能力很弱,其市场有让给外国产品的趋势。显然,在这种因结构性原因产生的买方市场条件下进行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应是推动产业升级。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进行的结构调整,不能继续采取过去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所采取的方法,面应根据买方市场的特点进行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特点:
第一,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进行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是投资推动,集中资金投向瓶颈部门,进一步说主要依靠资金的增量结构调整。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结构调整是要解决产品的市场实现,是资金存量结构调整,因此其主要途径将是市场推动,即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资金存量结构调整。
第二,过去结构调整基本上是靠政府调节,现在转向商场经济体制,企业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本身就是结构性问题。企业已经感受到结构性矛盾的严重性,市场实现困难的强制性迫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企业会根据市场导向,采取进入市场或退出市场的对策。对企业的结构性调整行为,政府应该因势利导。
第三,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和地方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生产能力,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和地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场开拓的能力。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将是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面对由于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所造成的过度竞争局面,结构调整要致力于扩大本企业和本地区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积极的营销和市场创新成了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3、产业升级是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
结构调整对发展中国家是永恒的主题,结构调整如何成为发展的新机遇,要看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内容。
作为新机遇来考虑的结构调整,不是仅仅解决当前的经济结构问题,而是要使它成为支持未来3—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这就提出了产业升级问题。按此要求,当前的结构调整要把解决结构性矛盾同产业升级结合起来。
江苏目前许多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许多企业效益下滑,主要由结构性矛盾所致,结构性矛盾的焦点是江苏产业的等级不高。与此相应,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推动产业升级。
首先,江苏是我国工业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后来的农村工业化),是工业大省,工业总量据全国第一。但支柱产业的结构水准在全国并不领先。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工业化越早的地区传统产业比重越高。
其次,在其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不高时,江苏的工业具有明显的优势,现在全国范围的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使其他地区的工业结构与江苏趋同。这种状况使江苏工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行业内竞争,面对越来越狭小的市场。针对这种结构性矛盾,结构调整是要克服由多年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产生的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对江苏来说,可行的途径,不是(也不可能)限制其他地区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而是自己主动进行产业升级,退出过度竞争的领域。
第三,江苏的特色是乡镇企业多,外商投资企业多。由于乡镇企业进入的一般是容易进入的壁垒较低的行业,以亚洲四小龙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入的行业技术等级也不高。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这些企业越多,江苏的产业结构等级越低。虽然这些企业对江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后还要起作用,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由于它们进入的产业等级低,已经和正在处于过度竞争中。显然,产业升级对江苏乡镇企业和进入江苏的外商投资企业都是新的生长点。
同时,江苏的产业升级也是有条件的。江苏经过多年的工业积累,再加上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较其他地区有更强的能力进行产业升级。
以上分析表明,产业升级是推动江苏工业进入新一轮增长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便抓住了未来的市场。
产业升级的关键是支柱产业结构的升级。它要求支柱产业结构能产生更高的效益,有更强的竞争力。按此要求,产业升级主要涉及两大内容:一是提高支柱产业的壁垒,突出自己产业优势。具体地说,要在差别性、市场集中度等方面形成垄断优势,将竞争者挡在壁垒之外。二是提高产业结构的技术等级,通过高科技产业化增大新兴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提高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4、提高支柱产业的壁垒
提高江苏的支柱产业的壁垒实际上是要解决由于长期的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造成的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虽然江苏的工业化水平较高,但是支柱产业的壁垒并不高,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江苏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基本上是进入壁垒较低的行业,如纺织、建材、普通机械等行业。现在这些行业过度竞争,江苏产品不具有垄断地位。
另一方面,江苏进入有较高壁垒的行业的企业数量很多,但很分散,企业规模小于平均规模,达不到规模经济,如摩托车、电子、照相机等。壁垒内自相残杀,削弱竞争力。
由于生产者竞相进入的产业部门的进入壁垒太低,谁都可以进入。其结果必然是在同一产业中拥挤着众多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同一个平台上过度竞争。这可以说是江苏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企业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
所谓进入壁垒指的是市场内已有的企业对准备进入市场或刚进入市场的新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反过来说,进入壁垒是指准备进入市场或刚进入市场的企业与市场内已有企业竞争所遇到的不利性障碍。如果先期进入某一产业部门的企业能及时建立起进入壁垒,许多企业即使有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欲望,但因跨不过进入壁垒,而不可能产生结构同构化的后果。
针对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趋同化现实,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打破大家拥挤在同一产业部门同一水准的平台,其主要途径是推动象江苏这样的工业水平高的地区在结构调整中提高自己所进入的产业的进入壁垒。
形成进入壁垒的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的最低限度的资金规模和技术水平;市场内已有企业的低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和差别性;等等。
就提高现有产业的进入壁垒来说,关键是技术创新。这是现有产业升级的主要内容。小天鹅洗衣机、依维科汽车等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一个重要秘诀就在于它们采用了目前国外最新的技术,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具有垄断优势。受此启发,当前的结构调整必须同技术创新结合进行。
当前的结构调整是要克服由于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所造成的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但不是一概反对重复,也不是一概要求江苏的企业退出重复建设严重的行业,而是要求江苏的企业根据产业升级的要求在结构调整中提高自己的产业壁垒。例如某些产品虽然已经有人生产,但是如果有企业能够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技术档次、更好的服务的同类产品,就应该允许进入。没有这种重复,就不可能有竞争,也不可能有产品的升级换代。
对各个地区来说,按差别性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不是简单的下哪个行业,上哪个行业的问题。考虑到结构调整的最小成本问题,江苏多年来已经形成的产值比重居于前列的支柱产业在结构调整中不能轻易放弃。这意味着培植产业的竞争优势,首先要在已经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中培植。即便是在原来的壁垒比较低的传统行业也可培植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根据这个思想,产业结构的调整关键是产品结构的调整,在现有的行业中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为龙头培植优势产业。
因此,江苏在规划和培植本地的支柱产业时,着眼点应是规划和培植某种产品的巨人,使之成为推动本地产业升级的支柱产业。在现有的各个行业中培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并使之产业化,形成带动一片的产业,这意味着培植的支柱产业不是通常所说的纺织业、机械业、电子业、化学工业,等等,而是在这些行业中培植的突出优势产品的产业,如某种牌号的汽车业、服装业、空调业、摩托车业、洗衣机业,等等。在这里要突出的是品牌、竞争优势、规模。即使在最传统的行业中也可以培植出支柱产业,如盐城的以森达皮鞋为龙头的制鞋业。
5、产业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
产业升级不只是指在现有产业中培植出适合新的市场需要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还要进行产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其中包括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升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产生满足新的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
产业发展的规律也表明,在产业结构同构化、许多企业拥挤在同一部门过度竞争时,退出这一市场的也可能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会根据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当某种产品或产业进入成熟阶段时,便会及时地退出该市场,转向新的产业领域,由此带动产业升级。面对许多市场的过度竞争,江苏一些有经济和技术实力的企业应该迅速地退出已有的竞争过度的市场,通过升级进入新的市场,并在新的市场上构筑起更高的壁垒。
根据世界工业化的趋势,当前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推进高科技产业化。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经济与科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地区间的产业竞争将越来越表现为高科技的竞争,谁的高科技产业化速度快,谁就有更强的竞争力,谁就能在今后5年到10年中在市场上称雄。
在现阶段的中国,高科技的国际差距小于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江苏高校、科研机构集中,具有高科技的优势,现在的关键是在结构调整中推进产学研结合,使高科技成果在江苏迅速商业化,使高科技首先在江苏产业化。
高科技产业化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在现有产业中采用高科技,提高产业的高科技含量。二是直接发展一部分高科技产业,如微电子产业、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新材料产业等等。
在目前的结构调整格局中,现有产业的技术创新可以说是市场压力下的企业行为,创建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则要靠政府推动。江苏在70年代建造的扬子石化、仪征化纤等重大项目直至现在的江苏对有关行业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在当前的结构调整中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趋势和未来5—10年的市场需求及竞争态势,集中力量上一些大的项目。特别要注意在信息产业、生物化学、新材料工业等领域形成新的优势。
在借助高新技术进行产业创新问题上需要处理好自我开发研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关系。对技术进步的速度,更新速度快,中国只能跟在后面开发无力赶上和超过的技术,中国没有必要跟在后面自我开发,可以通过直接利用外资的途径直接利用国外最新技术。国内有限的资金可用在带有全瞻性的技术,或国外不可能提供的技术的开发上,用在可以成为中国产权的技术开发上。这意味着产业升级应该同采用国外最新技术结合起来。在一些换代迅速的高技术领域,开放度应该更高,不能搞封闭式自我研制和产业化。
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是相辅相成的。现在,苏北地区正在起步和发展的相当多的是传统产业;苏南地区拥挤了许多传统产业,进行产业升级又要铺新摊子。于是出现新一轮的粗放型增长。推动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资源加工业向落后地区转移,一方面可使苏南地区腾出空间和其他要素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可使苏北地区发展起来的产业一开始就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从而使苏北和苏南达到“双赢”。根据引进和利用外资的经验,我国当前的产业转移也要采取市场方式。沿海向内地,苏南向苏北转移传统产业可以以技术投资、机器设备投资等形式与接受转移的地区建立合作或合资企业,也可直接建立独资企业。由此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地区重组。
6、企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目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表面上是产业结构性上的矛盾,本质上是企业结构的矛盾。无论是产业结构同构化,还是规模不经济,都可以从现行的企业结构上找到原因:劣质企业退不出市场,优质企业长不大。面对有限的资源供给、有限的市场需求,拥有优势产品的企业,不仅自身达不到规模经济,还被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拖累。面对这种结构性矛盾,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是调整企业结构。
进一步说,结构调整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资金的增量结构调整,即新投资的推动,二是资金的存量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尽管增量结构调整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整个国民经济考虑,政府掌握的增量将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工业部门的资金不可能很多,更何况目前在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的资金存量是一个巨大的数量,增量已推不动结构调整。因此,当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靠资本存量结构的调整来解决。调整资本存量结构的主要对象就是企业结构。
调整企业结构,面对的选择是扶持优势企业,还是扶持亏损企业。这反映对效率与公平目标的选择。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扶优汰劣。市场经济的效益也就是产生于存在这种扶优汰劣的机制。要通过结构调整来提高效益,就必须顺应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根据扶优扶强的原则,对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使资本存量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集中,使长线产业部门中的一部分长期亏损的企业退出市场。
7、提高优势企业产品的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概念。规模经济反映一定规模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它可以表现为企业规模,也可以表现为市场规模。从培植优势产业来看的规模经济指的是提高优势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市场或行业中,生产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手中的程度。它反映市场上的买方、卖方各自的相对规模的分布(即市场占有率)。可以设想,只要许多重要产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在优势企业中,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必然具有高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留下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企业规模小、摊子多、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少。同一种产品分散在众多的企业中,企业达不到规模经济,优势不突出,“优”不成“势”,相互之间还要自相残杀,削弱竞争力。例如摩托车厂一个省就有数十家,一个市就有五六家。很明显,这是效率低下的产业结构。
针对上述小而散的低效率结构,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要推动生产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优势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
以提高优势产品和企业市场集中度为目标的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便是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强化企业兼并机制,在竞争和兼并中形成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
政府根据扶优原则推动企业结构调整所起的组织作用,最基本的还是顺应市场竞争机制运行的方向,推动资本存量更多更方便地进入效益好的企业,使之迅速形成规模经济。政府要积极为其兼并落后企业,及与其他企业的联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优势企业兼并落后企业要防止被落后企业拖垮。在指导企业兼并上,政府将落后企业的包袱转交给优势企业去背,决不是扶持优势企业,而是拖垮优势企业。企业兼并要给优势企业充分的选择自由,让其依靠竞争机制去“吃掉”落后企业。
在推进规模经济时必须注意到,我国中小企业居多的状况今后一个时期不可能改变。组建企业集团也不可能做到让大部分企业进入企业集团。也不可能做到凡是企业集团都能得到政府的扶持。根据韩国的经验,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由某个或某几个企业的迅速发展带动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是有选择地对可能带动产业升级的极少量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使它们成为有关行业中的“旗舰企业”,其他企业则由旗舰企业统领和协调。
最后特别要指出增大优势企业的资本金问题。现在企业的资本金严重不足、企业的负债率普遍偏高,不仅增大了企业的利息负担,还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后劲。因此在调整企业结构时国家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给具有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注入资本金。其途径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争取税改投,即将一部分企业上缴的税收转为国家资本金投入。二是引导债改投,即银行将对优势企业的债权转为股权。三是市场扩张,即通过企业上市和募集股份的途径扩大企业资本金。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洪银兴:先进社会生产力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006-4-1 15:34:42]
- 洪银兴:协调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2006-4-1 15:31:00]
- 洪银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环节和 [2006-4-1 15:28:47]
- 洪银兴:上海与苏南:应实现经济一体化 [2006-4-1 15:24:58]
- 洪银兴:先进社会生产力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006-4-1 15:22:53]
- 洪银兴:市场经济与市场创新——论商品市场 [2006-4-1 15:20:53]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