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由于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使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了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互为依托、互为市场、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给我国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对我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乡镇企业最为发达的省份江苏省为例,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探索乡镇企业的总量增长及其效应,测度出乡镇企业总量生产函数,并就乡镇企业的增长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一、总量增长及其效应
1978年后,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进程步伐加快,从而为江苏经济起飞创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而且,由于中国改革的非均衡性,使游离于国家计划体制之外的投资主体率先进入市场,并有可能得到加速发展的现实机遇。因此,在这一时期,江苏经济中各类乡镇企业在主导产业部门蓬勃兴起。乡镇企业产值总量由1978年的62.57 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4702.04亿元,年均增长33.37 %; 乡镇企业从业人数由1978年的249.1万人增加到1993年的713.4万人,年均增长10.9%。这些在市场化改革中不断壮大的乡镇企业,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始终保持市场调节的运作方式,不断完善富有活力的企业机制,逐步优化各级政府的支持体系,使江苏经济运行在区域市场竞争中充满成长的动力和活力,为江苏经济发展积累了初步工业化的资本、技术和经验,从而带来了江苏经济的起飞。
应当指出的是,在江苏经济发展中,乡镇企业的参与和不断壮大意义重大。江苏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在全省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15.2%上升到1993年的40.1 %; 在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38%上升到1993年的80.1%;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3.04%上升到1993年的59.08%;1993年全省乡镇企业实交各种税金84.19亿元,占当年全省财政收入增加额的48.4%; 1993年江苏省生产出口产品的乡镇企业7786家,出口产品交货额627.09亿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收购额的68.6%。全省乡镇企业兴办的“三资”企业已达到5301个,实际利用外资30.69亿美元。同时, 乡镇企业到国外兴办企业输出技术开始起步,全省已有173 家乡镇企业在国外办厂。江苏乡镇企业参与全省的外向型经济,从而对于企业拓宽视野,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富有成效地推动了全省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总量增长,而且还以较快的速率促进了全省经济结构的转变。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较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改变了农村资源的组合方式和利用效率, 促使农村经济结构高度化。 1978~1993年,江苏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的份额由57. 3 %下降到15.5%,降低了41.8个百分点;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由1978 年的11.35%上升到1993年的35.4%。另一方面, 乡镇企业发展在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全省国民经济整体结构和经济运转流程。乡镇企业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迅速转移,从而沟通了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通道。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农村不再象“刘易斯模式”中那样是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的被动者,只是单纯地输出剩余劳动力,而是变成主动者。一元经济结构转化过程中农村角色的这种转换,使江苏省农村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成为近几十年推动二元经济转化、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高度化并最终促使全省经济起飞的积极力量。
二、生产函数与规模经济
为了深化分析江苏乡镇企业增长的因素及其动态变化的过程,从而探讨江苏经济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模式与途径,我们有必要首先建立起江苏乡镇企业的总量生产函数。本文以总产值(Y )作为乡镇企业的产出总量;以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与流动资金占用额作为资金投入总量(K);以乡镇企业从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总量(L),建立江苏乡镇企业总量生产函数。 考虑到分析的精确性, 我们采用超越对数(translog)生产函数形式:
(附图 [f220401])
其中:bi为参数,i=1,2,3,4,5;u为扰动项。
根据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我们可以得到资金产出弹性(At)和劳动产出弹性(Bt),在这里t是时间变量。At和Bt的具体表达式为:
(附图 [f220402])
由At和Bt的表达式我们可以发现,乡镇企业的资金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是动态变化的。采用1978~1993年的样本数据,运用TSP 软件进行经济计量分析,运行结果如下〔1〕:
logY=-21.3667-0.7206logK+7.9324logL+0.1894logK ·logL
(0.1296) (0.3897) (1.9611)-0.5288(logK)的平方-0.1002(logL)的平方(0.2606) (0.1000)
R的平方=0.9976 DW=2.0778
F=834.99
根据上述总量生产函数,我们可以测度出江苏乡镇企业的资金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与规模因子(见表1)。
表1 要素产出弹性与规模因子
年份 资金产出弹性(At) 劳动产出弹性(Bt) 规模因子(At+Bt) 1978 1.1031 1.7333 1.8364 1979 0.1998 1.6471 1.8468 1980 0.2815 1.4403 1.7218 1981 0.3780 1.3428 1.7208 1982 0.4107 1.3035 1.7141 1983 0.4636 1.2103 1.6739 1984 0.5782 1.0023 1.5805 1985 0.7089 0.5725 1.2814 1986 0.8119 0.4146 1.2764 1987 0.9291 0.3499 1.2790 1988 1.0061 0.3190 1.3251 1989 1.0920 0.3670 1.4590 1990 1.1582 0.3774 1.5355 1991 1.2620 0.3320 1.5940 1992 1.3706 0.2863 1.6570 1993 1.5216 0.2181 1.7396 |
从计算结果,我们发现江苏乡镇企业的资金产出弹性呈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0.103增加到1993年的1.522;而劳动产出弹性则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1.733下降到1993年的0.218,这说明江苏乡镇企业正由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资金密集型企业过渡。另外,从计算结果,我们也可以推算出1978~1993年江苏乡镇企业产出弹性的平均值:=0. 765,=0.809,而且,+=1.574,这说明江苏乡镇企业的规模因子是大于1的,即江苏乡镇企业的规模效益不断提高。 事实上江苏乡镇企业已经从昔日“船小好掉头”转变到如今的“大船能远航”发展战略,全省各地,特别是苏南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规模经济。九十年代以来,一批大中型乡镇企业迅速崛起,按照国家划型标准,这类大中型乡镇企业已逾1000家,工业产值1200亿元左右,企业数量、产值分别占全省大中型企业总量、总产值的1/3以上〔2〕。1994年全省有234 个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乡镇,228个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村, 主要得益于拥有大中型乡镇企业。
三、增长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乡镇企业总量生产函数的经济计量分析,测度出江苏乡镇企业的产出弹性,从而采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分离出技术进步在乡镇企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具体的数学模型为:
GY=GA+aGK+βGL
其中:GY为产出增长率,GK为资金投入增长率,GL为劳动投入增长率,GA为广义技术进步增长率,α和β分别为资金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
考虑到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产出弹性的要求,我们对和进行正则化处理得α为0.486,β为0.514〔3〕。以1978年为基期, 分别计算出产出增长率、资金投入增长率和劳动投入增长率,从而应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广义技术进步的增长率(见表2)。
表2 江苏乡镇企业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 (%)
年份 GA GK GL GA 1979 19.6420 30.9770 5.7610 1.2730 1980 31.2338 30.8952 12.0092 10.0316 1981 25.5442 30.6957 10.2704 5.0611 1982 20.4380 25.1313 8.3714 3.6867 1983 20.5689 23.5130 8.2119 4.7065 1984 23.8893 26.3139 9.7565 5.8541 1985 29.5557 30.1210 14.0990 7.4457 1986 29.5458 30.5804 13.2827 7.6143 1987 31.0446 31.4981 12.6860 8.9526 1988 31.2730 30.6103 11.4574 10.2392 1989 29.2149 29.9277 9.7114 9.3953 1990 28.4448 28.9159 8.6345 9.6696 1991 27.5493 29.1573 8.0821 8.9296 1992 31.7260 29.4827 7.6044 13.1824 1993 33.3710 30.7577 7.2672 14.3586 |
注: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采用水平法,基期为1978年。
由此可以对江苏省乡镇企业的增长因素进行动态分析(见表3)。
表3 江苏乡镇企业增长因素分析 (%)
年份 EA EK EL 1979 6.4812 78.8539 14.6649 1980 32.1177 48.6576 19.2247 1981 19.8132 60.0835 20.1033 1982 18.0383 61.4817 20.4800 1983 22.8814 57.1566 19.9620 1984 24.0552 55.0746 20.4203 1985 25.2920 50.9564 23.8516 1986 25.7710 51.7509 22.4781 1987 23.8377 50.7304 20.4319 1988 32.7413 48.9405 18.3183 1989 32.1954 51.2200 16.6207 1990 33.9943 50.8281 15.1776 1991 32.4132 52.9184 14.6685 1992 41.5508 46.4647 11.9846 1993 43.0271 46.0845 10.8884 |
注:EA: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
EK:资金投入贡献率
EL:劳动投入贡献率
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江苏省乡镇企业增长中,广义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虽然有所波动,但从总体上看,呈不断上升趋势,由1979年的6.48%增长到1993年的43.03%。但从总体上看,八十年代前期,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仅为24%左右,而八十年代后期则增长到32%左右,这种增长态势与劳动投入的贡献份额相对应。八十年代前期劳动投入的贡献份额在20%以上,而八十年代后期则下降到17%左右;而且这种增长态势在九十年代得到强化,1992年和1993年,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分别高达1.55%和43.03%,而劳动投入的贡献份额则降为11.98%和10.95%。这说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 江苏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而劳动投入的边际贡献已十分有限。
需要指出的是,江苏乡镇企业增长因素中资金投入的贡献份额明显下降,由1981年的60.08%下降到1990年的50.82%,10年中下降了将近10个百分点;进入九十年代,这种优化增长的趋势更加明显,1993年江苏乡镇企业增长中资金投入的贡献份额下降为46.08%, 江苏乡镇企业的这种增长格局明显优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虽然脱胎于乡村,起点低,但是由于乡镇企业的现行体制比较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与改革尚未到位的国有企业对照,有其一定的超前性。江苏的乡镇企业虽然也受到外部环境特别是市场条件不完善的制约,但是,这种体制比较接近于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模式,所以,乡镇企业才有较强的内在活力,从而为江苏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四、结 语
中国市场化改革为江苏省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江苏经济的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提高了江苏经济的总体效率。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江苏乡镇企业增长中广义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不断上升,1993年达到43%,可以认为,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为江苏经济发展积累了初步工业化的资本、技术和经验,从而带来了江苏经济的起飞。但需要指出的是,江苏乡镇企业增长中要素投入(尤其是资金要素投入)对产出贡献的份额仍占主导地位,乡镇企业投入型增长模式尚未真正得到转变。为此必须继续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乡镇企业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从而为江苏经济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并最终实现现代化而作出新的贡献。
附表:
表4 样本分析数据
年份 Y K L 1978 62.5700 37.7700 249.0900 1979 74.8600 49.4700 263.4400 1980 107.7600 64.2200 312.5100 1981 123.8100 84.3200 333.9900 1982 131.6500 92.6000 343.5700 1983 159.4200 108.5700 369.6000 1984 226.2400 153.4100 435.4500 1985 383.3200 238.5500 627.0900 1986 496.3100 318.2800 675.5600 1987 713.0800 444.0400 729.7700 1988 950.8700 545.6600 736.9600 1989 1049.070 672.7700 690.4400 1990 1261.730 735.8400 672.9300 1991 1479.730 1051.220 684.1600 1992 2963.230 1406.410 694.9900 1993 4702.040 2109.380 713.4400 |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沈坤荣:江苏省乡镇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2006-4-3 14:36:28]
- 沈坤荣:改革与创新——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 [2006-4-3 14:34:34]
- 沈坤荣: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与通货膨胀 [2006-4-3 14:31:58]
- 沈坤荣简介 [2006-3-23 11:23:3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