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林文益.以市场为中心组织社会主义经济〔J〕.财贸经济,1986(2).
[2]林文益.以市场为中心自觉地组织社会经济〔J〕.计划与发展、1992(4).
[3]林文益.以市场为中心发展服务业〔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7(1).
[4]林文益.关于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问题〔J〕.财贸经济,1980(1).
[5]李扣庆.新中国贸易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06.
作为老一辈经济学家,林文益先生一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体制的引入与建立、改革与开放、经济体制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等不同的经济建设阶段。可贵可敬的是,林先生在每一个特定历史时期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本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形势给出恰当的评价、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当然,林先生一生最重要的成就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商品流通理论的重建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本文对林先生的这一学术成就进行简要概述,以此追念林先生。
一 以市场为中心自觉组织社会经济是林文益市场流通理论的基本脉络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还处在摸索和探讨中。“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被提了出来,但对于市场在其中的地位问题,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此时,林文益先生发表文章明确指出,既然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以市场为中心来有计划地组织经济。因为商品经济是为交换而生产、为市场而生产的经济。为市场而生产,就只能面向市场,而不能离开市场的需要来组织生产,否则就不能成为商品经济。以市场为中心,就要根据市场供求发展变化的趋势来引导生产,组织经济。这样的生产,这样的经济才能高效率、高效益地发展。
以市场为中心来自觉地组织社会经济就必须研究消费品市场,以个人消费需求为首要依据。以市场为中心来自觉地组织社会经济,要求宏观的计划调控必须以市场的要求和供求的变化为依据。正确的认识来自实际,来自实践,而不是来自主观臆测。要使计划和决策正确,就一定要以最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状况的市场为依据,以市场信息或者说以市场需求和供求关系的趋势为依据。不仅如此,计划的调整和决策的变更也应如此。因为客观的实际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计划和决策的执行中,市场的需求和供求状况的变化趋势,有的是原来所预测不到的,有的是预测不准确的,有的是预测准确但是客观条件变化了的,所以必须以新的、准确的或更准确的依据来调整计划或修正决策。
作为“市场中心论”思想的延伸和个案分析,林先生还论述了以市场为中心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林先生指出,只有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我国的服务业才能健康、蓬勃地发展。因为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人们才会真正考虑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商品需要而生产,而不是为生产而生产,因而才会真正重视满足社会对劳务商品需要的服务业的建设;才会真正注意按比例发展经济,而不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对服务业的投资,相反,会在投资总额中按照比例协调发展的要求增加对服务业的投资;才会正确处理内涵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重视发展生产服务业;才会改变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为发展服务业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料;才会尽快克服片面集中和严格的统一分配的经济体制,使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因而得以顺利地建立劳务市场,为劳务的社会化、商品化提供有利的环境,才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经济,增加国民收入,并以更快速度增加人们投于生活劳务的货币支出,为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造成强大的动力;才会克服服务业福利化的倾向,并使劳务价格趋于合理,使服务业得到应有的增长;才会克服轻技术、轻人才的倾向,重视服务业的智力投资,使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得到应有的资本和物力,而且得到素质良好的人才。
二 要实现“以市场为中心自觉地组织社会经济”的目标,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国内统一市场的发育问题
“文革”之后,理论界重新展开了对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问题的研究,内容涉及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特征、市场结构及其建立等问题。林先生在这场讨论中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问题》一文,指出了当时就体制方面来说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有片面地强调各地建立独立自主的完整经济体系的倾向。许多地区违背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违背因地制宜,适应各地自然地理、资源、技术条件的可能来发展生产的要求,片面地追求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在供不应求严重时,由于靠外地进货有困难,就更加在“自力更生”的名义下搞自给自足。为了满足当地自给生产的需要,一些原来调出的原料也无法调出了,致使先进产区原料供应不足。为了怕当地市场供应出问题,有些商品即使多了也宁可积压而不敢外调。反过来,为了扶植当地生产,对先进地区的产品就不敢调进,即使当地生产不能满足需要也是如此。而当地的产品,不管亏损多大,也仍然要维持生产,要当地财政和商业大量补贴。二是有些地区对生产的投资不是从合理配置生产力出发,而是从当地财政收入出发。这样一些财政收入大的商品不问当地有没有资源,技术水平如何,是长线或短线产品,硬行建设。其结果,将一些原有合理的地区供销关系中断了。三是由于商业经营机构,特别是批发机构按行政区设置,商品的地区流通又由于供不应求而过多地纳入按计划分配调拨的轨道,这就使产销之间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时间延长,损耗增加,产销地之间差价悬殊,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而且使经营单位无利或亏损。认识到这些问题,林先生提出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广泛开展地区商品流通。”“这是最早强调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的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特征”,林先生当时进一步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第一,是指国内市场;其次,这个国内市场是民族市场,没有外国侵略势力;第三,打破了封建割据、画地为牢以及其他各种束缚商品流通的封建性限制,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第四,这种统一,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基础之上”。
另外,针对当时对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结构的不同认识,林文益先生提出,首先,“不能把统一市场理解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其次,“不能把统一市场理解为社会主义计划市场”;再次“不能把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解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独占的市场”。
众所周知,在中国建立国内统一市场任务艰苦、道路曲折,直至今天,这一任务也远没有完成。所以,林先生生前利用各种场合与机会宣扬形成统一市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告诉我们,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建立在广阔的市场上,首先是国内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其意义不只是商品销售和生产要素取得的需要,更深刻的还在于这种生产是不断扩大的生产,需要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还在于不断扩大的再生产,需要能够实现更多的价值和包含在其中的剩余价值,以便有不断扩大的资本的积累;还在于不断扩大再生产需要有更灵通的市场信息和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就离不开更强劲的市场刺激和推动,市场的传导和普及;还在于加速生产的发展,需要更广泛的、规模更大的、选择性更强的但来源相对稳定的再生产条件的供给,才有利于再生产比例协调的形成,这方面同样离不开广阔的市场作为保证;最后还在于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社会经济,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只有国内统一市场才能克服地方的经济闭塞或分割,克服地区经济利益的局限性。总之,没有国内统一市场,社会化大生产是不可想象的。
三 要实现“以市场为中心自觉地组织社会经济”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流通的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应该说,此时流通理论的“拨乱反正”已经完成。但是,由于经济体制运行方面和人们思维习惯、认知模式方面的惯性,市场主导的观念、流通牵引的观念远没有深入人心。由此造成的深化改革的障碍或者对正确道路的偏离引起了林文益先生的注意。为此,林先生撰专文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流通观、商业观,发掘马克思流通理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现实意义,以纠正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和不清。
1.发达的商品经济需要大流通。流通,作为交换的要素,作为总体上的交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价值的形态——商品和货币相交换,即买卖所组成的序列,构成商品流通及与其逆向运动的货币流通。市场,作为流通领域,狭义上说是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载体,广义上说是以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为运动的基本内容,包括供给和需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全部保证条件的总和。因此,有市场必然有流通,包括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大市场必然有大流通,也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条件下的发展了的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在前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商品流通的规模是有限的,流通范围是狭小的。但是,商品流通的发挥并不以自给的经济体之间贩运剩余产品为限,它作为商品生产产生的前提,必然促使产品转变为商品,自给生产转变为商品生产,从而引起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的滋生和增加。进一步地,商品生产不仅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且以商品流通的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先决条件,生产的发展要靠流通开辟道路。
发达的商品经济不仅需要有发达的商品流通,而且需要有发达的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更是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同时,发达的货币流通必然要形成信用制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资本流通和证券流通。
2.大流通是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前提。大流通不仅实现着物质产品庞大的商品量的使用价值,而且实现着越来越多非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如劳务产品、技术产品等。商品流通在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商品经济是为交换、为市场而生产的经济,每一种商品都只能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它的价值。发达的商品经济还是一种以扩大再生产为必然趋势的经济,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和集中,这也有待于商品流通来实现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价值)。在社会化生产中,不仅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而且生产要素的取得,再生产得以进行,几乎全靠商品流通,并且越来越靠长距离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来完成。这一切使得商品流通的顺畅与否以及速度快慢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不仅如此,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促进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扩大其作用范围,能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3.发达的商品经济需要大商业。发达的商品经济之所以需要能组织大流通的大商业,首先是由于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要以大规模的销售为前提,其次是由于大规模的商品生产需要有广阔的市场。商业资本介入以后,不仅生产者可以把他的商品较早地转化为货币,而且商业资本本身也会比处在生产者手中的时候更快地完成形态变化。同时,商业资本还可以不只是对一个生产部门,而是对许多生产部门起中介作用。所以,发达的商业能够使社会的生产节约资本、劳动和流通时间。因此,发达的商品经济所需要的大商业必须资本雄厚,能进行大规模经营;必须是拥有强大的商业组织体系的商业;必须有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加强行业内分工和环节分工;必须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应该文明经商。
4.大商业对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作用。大商业作为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商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一是商业不仅是为了媒介商品交换,而且作为发达商品生产的必要前提条件而存在。二是商业帮助生产者把商品提前转化为货币,保证了发达商品经济生产的连续性,使生产者不必垫支过多的生产资本。三是大商业能为发达的商品经济生产提供生产要素和必要的保证。四是大商业不仅实现价值,而且实现包括在其中的剩余价值。五是促成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开辟市场。六是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国际分工,开拓新市场。七是商业不仅促进了生产商品化范围的扩大,而且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分工,为新的生产部门的建立创造条件。八是大商业能够支持技术进步。九是商业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全社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四 要实现“以市场为中心自觉地组织社会经济”的目标,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客观要求深化方方面面的改革
林先生始终密切关注改革现实,而这种关注又总是以市场建设为思考的起点,这里略述其要。
1.关注期货市场建设。关于我国期货市场建设,林先生指出:一是我国前阶段上市的期货商品品种偏多,特别是一些政府统制很严的农产品,在期货市场上难以活跃,不仅供求形成渠道受限制,而且价格波动容易被停板,受行政干预,不利于价格发现。所以,应视品种不同解除政府对某些主要农产品不应有的统制。二是关于期货贸易品种国际化问题,林先生指出,中国的期货贸易刚刚起步,还很幼稚,难以形成国际期货贸易品种,也难以在国内期货交易市场上立即引进国际期货交易品种。但是,世界上能发展成国际期货交易品种的一般是国际贸易量巨大的商品,如粮食、金属等。一个国家的某个期货品种能否发展为国际期货交易的对象,主要看该国是不是该品种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抑或需求和进口大国。就中国来说,蚕茧和生丝,以及大豆、红小豆、棉花等,有条件、有希望发展成国际期货品种,应该采取积极态度,创造条件,使其走向国际期货市场。
2.关注零售商业和连锁经营的发展。林先生指出,商业现代化需要种种主客观条件,商业组织形式就是重要的条件。就零售商业来说,现代化既包括店铺、物流设施以及结算关系等硬件的现代化,也包括经营管理、人员素质、经营方式和方法的现代化。连锁商业是商业中资本集中、经营规模大、组织上集团化和组织化程度高、权责分明,各方面都有利于采用现代化技术的经营方式。所以要按照规范化要求发展连锁商业。
3.关注流通中心的建设。林先生从市场基础建设角度思考流通中心问题。他概括了现代流通中心的应有特征:一是城市更加开放,不仅纳入国内社会分工的体系中,而且联接乃至参加国际社会分工的区域性体系乃至全球性体系。二是流通中心拥有大量强大的乃至垄断性的现代化的贸易组织和金融组织,大的、国际性的流通中心尚有一批跨国公司和国际性的银行。三是内外贸紧密衔接,商品以外劳务和技术贸易加速发展,贸易和金融互为表里,贸易和经济有机结合,使大的流通中心如果以内贸集散为主,必然有强大的外贸业务,如果以内外交流和国际中转集散为主,必然有强大的内贸业务,如果以商品贸易为主,必然有大量的劳务和技术贸易业务,如果以贸易为主,必然有大量的金融业务,如果以金融为主,必然有大量贸易业务。四是为贸易和金融服务的交通运输、通讯联系、仓储保管、物流配送等,以及相应的零售商业、宾馆旅店、饮食业和生活服务都很发达,具有现代化水平,保证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通畅无阻。五是贸易和金融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和设施,而且要有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人才。六是作为流通中心的城市内部要有结构良好的市场体系,特别是现代化的商品交流组织体系(如批发交易市场、贸易中心、期货交易所等)和金融交易组织体系(如拆借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等),同时要有灵活变通的高效率的流通形式(如代理制、经销制、订货制、信托制、融资租赁制等)以及现代化的流通工具(如电子交换系统、市场信息互联网络等),以便流通中心得以在区域市场、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上更好的实现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必须科学地对待流通中心的确定、定性和定位,不能离开时代环境和条件。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多数流通中心尚处于近代流通中心阶段,有些还没有完成传统工业化时期所出现的近代流通中心建设。当然也有某些大流通中心在不同程度上正在从近代流通中心向现代流通中心前进。
4.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储备问题。由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需要良好的环境,需要有安全阀、减震器,这就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调节和非常事故防备进行储备。
为了能够调节和干预市场,国家就要建立必要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黄金储备制度和外汇储备制度等。例如,在商品储备制度方面要建立必要的重要商品储备基金,要依生产的丰欠状况、市场供求状况来建立国家商品储备,进行适时的适当的吞吐、配合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币值来调剂供求,稳定物价。又如,在外汇储备制度方面要建立必要的外汇储备,依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外汇价格的波动,进行必要的、适时的、适当的吞吐,以保护本国货币,稳定汇率。总之,国家商品储备制度等是国家直接调节和干预经济所需要。
5.关注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林先生从市场制度建设角度看待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1)一定要加强财政体制改革。首先是所有权和行政权严格分开,财政只管政府财政而不要管国有经济财务,它只须象对待其他经济一样收税和按政策开支就行。其次是政企严格分开,财政不能越出行政职能范围作为所有者去干预企业,去限制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关所有权、经营权的事归国有资产管理局、投资公司、董事会、经理或厂长管,与财政机关无关,财政机关除政府所属单位外,不能充当国有企业的发包人或出租者。
(2)加速和加强金融体制改革。一是要把银行系统从政府系列中分离出来,银行不能再是政府机构一部分,不能执行政府职能,不能以政府机构身份去管企业。二是中国人民银行要归人民代表大会管辖,货币发行权归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无权决定发行,无权向银行透支或强迫银行去充当财政的出纳。三是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职能严格分开,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分开,政策性银行业务和商业性银行业务分开。四是要加快各种金融市场建设,开辟多条资金渠道,使企业和金融机构能够按照市场规律,银行按企业效益,企业按银行服务质量的好坏来选择自己的存贷对象,打破国家银行的垄断。必要时要让有条件的系统组织内部财务公司、基金会、合作银行等,尊重信用合作社的独立性。
(3)银行乃至一切金融机构要以促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为首要任务,以价值的实现来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使生产尽可能适应消费,以提高经济效益,决不能为筹集资金而筹集资金,离开市场、离开消费需求而让资金盲目分配。
(4)利率、汇率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金融市场的价格,应该决定于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不应该由行政、垄断或投机势力来操纵。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让经济、金融、银行能独立运行,在正当竞争中形成合理的利率和汇率等。
(5)金融市场要加强宏观调控,既不能因噎废食,不去加强建设,但也不能脱离整个经济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的进程,孤军深入,例如,在上市公司不多、股票市场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就急于去创办期权交易,就很难说能起什么晴雨表作用,只能助长不应有的投机。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徐从才新作:流通革命与流通现代化 [2011-7-21 14:44:58]
- 徐从才: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字数 [2010-10-12 11:20:08]
- 徐从才:商人雇主制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发展 [2010-7-13 15:19:46]
- 徐从才:流通组织创新与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 [2010-4-19 16:54:24]
- 徐从才: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价值链创 [2009-12-8 10:24:17]
- 徐从才: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2009-12-7 15:59:34]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