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系可以从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最终目标、教育投资的高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应该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关 键 词】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
【责任编辑】天则
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是由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决定的。由于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承担主体——人的因素的决定作用的影响,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核心是依靠科教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促进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资本的投资转化,表现为劳动者的质量或其技术知识、工作能力的资本。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形成的〔1〕。本文拟通过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关性分析,强调实施人力资本积累的优先战略,依靠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存量的提高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问题的提出
过去,我们在谈及经济增长时,往往只强调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关于究竟何为经济增长源泉的研究,单纯从生产函数着手的方法论已被注重从其他侧面来研究决定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所代替,已从“树木”发散到“森林”。所以,在探讨本文提出的问题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阐述“人力资本论”对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贡献过程:
1.索洛,作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代表,首先提出了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虽然只强调了“物”的因素,忽视了“人”的因素,但相对于单纯强调资本作用的传统增长理论来说是一次重大的革命。
2.舒尔茨,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又将资本分为“常规资本”与“人力资本”,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可以通过对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增强人的体质、智力和技能,提高人口质量,使一般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这种人力资本可以产出“知识效应”与“非知识效应”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产出的增长。遗憾的是舒尔茨没有提出一个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
3.卢卡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运用更加微观化的个量分析方法,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与“索洛的技术进步”概念结合起来,具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提出了将人力资本因素真正内生化的经济增长理论。他认为只有这种特殊的、专业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产出增长的真正源泉。此外,卢卡斯的贡献还在于区别了人力资本的两种效应:内在效应与外在效应。内在效应是指人力资本只影响本人的劳动生产率;外在效应是指人力资本对其他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正是各国在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各国在收入和经济增长率方面的差异。
应该说,目前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积极推行人力资本依托型经济增长模式,已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人力资本投资这一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的再认识:
1.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殊性。过去,沿袭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最稀缺的要素是物质资本,劳动力是过剩的要素。因此,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物质资本的投资。相应推断出这样的论点:发展中国家只有提高国内的储蓄率,引入外来资金,大规模地进行物质资本投资,才能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最稀缺的是熟练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且人力资本的收益要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如果不对教育和培训大力投资,归属于物质资本范畴的引进的先进技术的效率作用就会因缺乏科学管理和熟练操作而大大降低。
2.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匮乏的国情。中国的文盲半文盲居高,人数有1.45亿;教育普及率低,各类学历人口在同龄人口中的比重:大学是5%、高中是28%、初中是62%;工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大专以上占3%、高中占16%、初中以下占81%, 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严重失衡〔2〕。从人力资本投资状况来说, 仅就教育投资水平而言,长期以来的供给基本上为政府行为,投资来源面狭小,造成投入严重不足,人均教育经费、教育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统计材料,1985年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5.7%;发达国家平均为6.1%;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而我国多年在3%以下徘徊,尚未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
3.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态势。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针对人类面临的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恶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整个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其核心内容就是开源节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效性、永续性。发展中国家基于这一政策,在注重自身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都将经济增长方式选择作为首要问题来关注,也就是我们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变、要集约、要效益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突出的矛盾应是人口——资源的矛盾,人口又作为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同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发展结果:一是注重物质资本积累的战略,最终形成的资本结构是物质资本相对充裕,而受过教育的人力资源短缺。这些国家赢得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的相对优势。一是注重人力资本积累的战略,限制物质资本方面的提供而大力发展教育。它们赢得的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的相对优势。上述两种战略,带来的经济增长方面的成果也有较大的差别:在1960~1978年近20年中,注重人力资本密集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4.68%,而实施物质资本积累战略的国家则为3.86%。进入80年代,差距愈来愈大〔4〕。由此看出,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并予以优先发展, 是高瞻远瞩之举。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已表明: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相比,后者更为重要。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进入90年代乃至21世纪,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面临着物质资源开发向人力资源开发的大转移,都在加紧加快实施人力资源的教育、培养、开发工程,构成这一趋同性实践的最深厚的理论基础就是人力资本的投资理论,人力资本存量的迅速扩张将有助于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关于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5〕。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都是社会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人力资本又具有其特殊性,即时效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可投资性。其中,能动性的特征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在社会再生产中的能动性反映,它的开发与利用是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完成的,使得人力资本成为最活跃的因素。因而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可以创造出超出自身价值许多倍的收益。此外,由于可随时进行投资且人力投资越充分,就越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舒尔茨认为:“空间、能源和耕地并不能决定人类前途,人类的前途将由人类的才智的进化来决定”〔6〕。通过测定,他指出:美国战后农业生产的增长,只有20 %是物质资本投资引起的,其余的80%则是由于教育和与教育紧密相关的科学技术的作用,这表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2.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是经济发展的输入源。人力资本包括人口数量和质量,而提高人口质量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形成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是最重要的人力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最基本的途径。舒尔茨指出:“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是人力,因为它成为人的一部分。它又是资本,因为它是满足未来或未来收入,或兼为二者的一个源泉”〔7〕。 国外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在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后表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教育方面的投资成正比。在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以快得多的速度在增长,因而国民收入比物质资源增长的速度快得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明显增加,这正反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高收益。舒尔茨在产出函数理论中对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要素,根据不同的技术知识标准进行区分,引入有技术知识程度相区别的人力变量后,其产出有相当差异。高技术知识程度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对于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舒尔茨有如下的论述:“从投资决策角度讲,增长就是根据各种不同投资机会收益的顺序将所投资分配给最优项目而造成的结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选择收益率最高的投资机会就意味着使经济获得增长所用的价格最低。一方面,诸如高等教育这种人力资本投资是为了迎合由于经济增长而造成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会促进经济的增长”〔8〕。
3.人力资本一旦形成并有效利用,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乃至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并决定着人类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人们通过高等教育所获得的特殊能力,并依靠这种特殊能力才能的发挥去从事科研究与开发等活动。所以,人力投资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舒尔茨认为:“没有对人的大量投资,就不能享受现代化农业的硕果,也就不能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富裕,我们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人力资本的形成问题”〔9〕。
三、人力资本投资与增长方式转型的相关性分析
首先,从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上看这一问题。我们知道构成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有两类因素:一是要素投入(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增加,二是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依据经济增长方式划分标准,从表1 中可以推断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于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过渡期,还只是进入了“投资推动”的准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及竞争的比较优势在于大规模的分工和专业化为规模收益提供了可能,而规模收益的获得要靠资本(人力和物质)积累,以大规模的“机器”形式,或以长时间的“培训”形式出现〔10〕。如果说“机器”是物质投资的结果,那么“培训”就必然要涉及人力资本的投资。
既然我们对所处的经济增长方式有了一个正确理解,那么在向准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型中应该如何去理解“投资”。第一,要全面把握“投资”内涵。投资应包含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两方面,过去我们确实只在实物资本投资上花了大力气,而忽视了“人力资本投资”;第二,要充分认识到物质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机性。物质资本投资要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得以深化,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则经由物质资本投资更高的回报率得到体现;第三,不容忽视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内在效应与外部效应带来的高劳动生产率对规模收益的巨大贡献。因此按照“投资推动”的准集约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巨大推动作用,在还带有点“粗放色彩”的准集约型经济增长过程中就不容忽视。
其次,我们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最终目标来谈这一问题。尽管在“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新的投资中包含着部分新技术,但假如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加快或技术存量不多,那么通过追加投资而以资本为体现的新技术在随后几年将很难增长。因而我国经济增长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进入“创新推动”的集约型增长阶段,其主要特征为: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信息积累速度加快,农业过剩人口转移已经完成等等〔11〕。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的。表2 显示1960~1985年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率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占50~87%。科技成果的应用是促进生产率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中,科技因素在本世纪初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仅占5~20%,到80年代已高达80%〔12〕。
更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技术进步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即通过对教育的投入促进教育的发展来实现。其原因在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资本的技术因素和知识因素迅速扩大,高附加值的生产变为现实,从而使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能实现社会产品和财富的增值。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一支受过教育的劳动力队伍所形成的科技能力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在两个方面的实践研究中得到证实:其一是经济增长因素研究与增加教育对收益率影响的研究,丹尼森认为:美国1927~1957年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中42%应归于劳动教育水平的提高。其间的经济成长因素的47%是受到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影响。欧洲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如此。其二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一国从一个欠发达经济转变为发达经济的进程。丹尼森和丘昂估计:日本在1961~1971年这10年间,教育进步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每年提高0.35%〔13〕。此外,在大多数关于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中,在各种要素投入水平给定的前提下,总还留下很大的余差,代表着无法解释的一部分收益,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收益应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表1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时 期 综合要素生 资本投入 劳动投入
产率贡献率 贡献率 贡献率
1953~1993 14.1 65.3 20.6
1953~1978 6.7 69.3 23.7
1979~1993 25.0 58.4 16.6
1979~1984 31.3 48.2 20.5
1985~1990 20.0 62.4 17.6
1991~1993 33.1 57.1 9.8|
资料来源:沈坤荣,“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与通货膨胀”,《经济学家》1996年第1期。
表2 发达国家要素投入增长与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1960年~1985年) 国 别 资 本 劳动力 综合要素生产率
法 国 27 -5 78
前联邦德国 23 -10 87
日 本 36 5 59
英 国 27 -5 78
美 国 23 27 5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再次,我们从人力资本投资中最基本的教育投资的高收益看这一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有了人力并不等于有了人力资源。只有那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并带来货币增值的资金才是有效资本。同样,一般的人口资源并非就是人力资源(或者说人力资本),只有那些投入到生产再生产过程中并能创造价值和取得经济社会效益的劳动人口才能成为人力资本。世界银行的调查研究显示: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增加9%〔14〕。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总是非常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在人力方面所遇问题为整体劳动力素质低,现实的人口众多,如何使“人口”变为“人手”的延长和“人脑”的扩大,即将“人”由非资源态转变成资源态,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功能与主要任务,而这些又依赖于教育投资的积蓄——人力资本的投资额。
四、增长方式转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
人口众多并不意味着必然落后,人口之所以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口素质低下。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我们既应看到中国人口总体素质差、就业人口文化程度低这个严峻的事实,也要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站在这个基点上,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创造条件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无疑是具有战略眼光的。越是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越是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越是建设资金紧张,越是要强化人力资本投入;越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越是要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总之,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应该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15〕。
第一,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化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投资推动”的准集约型增长方式,还是“创新推动”的集约型增长方式,都必须依赖对人力资本的大量投资才能实现。现实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由于中国正处在劳动力资源存量迅速增长和托养系数较低的时期,且中国年轻劳动力资源处在顶峰时期,可以说中国正适逢人力资本投资的黄金时期。
第二,要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普及国民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比例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 初中毕业可提高108%,大学毕业可提高300%〔16〕, 高素质的劳动者显然与教育程度有关。我国中、小学入学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85~1987年世界小学生平均入学率接近100%,而我国平均为96%, 同期世界中学生平均入学率为47%,而我国与此相比低10个百分点。受国情国力的制约,中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更低,我国20至24岁年龄段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远低于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低于印度4个百分点,见表3。
表3 一些国家和地区20~24岁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1993年)
(%)美国 韩国 新加坡 台湾 日本 菲律宾
76 40 38 34 31 28 |
香港 印尼 马来西亚 印度 中国大陆
18 10 7 6 2 |
资料来源:马芝蕾等,“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经济纵横》,1996年第3期。
第三,重视职业培训,由单方面培训转向多方面多层次培训。要使劳动者基础知识全面更新,跟上科技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使劳动者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培训中。美国经济学家卡尼维尔在确定美国的训练内容和美国企业在训练方面投资的成本与利润之比率的研究中,认定通过教育培训可以增加人力资源的价值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17〕。美国现有97%的企业为其职工制订培训计划,工商企业每年用于培训在职职工的经费达2100亿美元,从1981~1991年,美国100 家最大的工业企业用于培训管理和科研人员的经费年均增长20%〔18〕。
总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的优势因素与掣肘因素共存。在21世纪世界经济与科技的竞争愈趋激烈的大环境中,要使经济增长方式始终处在一个有序的转轨之中,就必须积极推行人力资本依托型经济增长,通过对人力资本的高投资,把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地变为人力资本优势,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景才是无量的。
注释:
〔1〕〔5〕〔15〕赵曙明著,《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18〕陈浩,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教育投资问题与对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5年第4期。
〔3〕马芝蕾等,“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经济纵横》,1996年第3期。
〔4〕孙鸿烈,“人——最大的压力、最大的财富”,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6年第2期。
〔6〕〔7〕〔8〕〔9〕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10〕〔11〕周振华,“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经济研究》,1996年第10期。
〔12〕张芝年,“从美国看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经济日报》,1995年5月26日。
〔13〕Working Group 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Development etc,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Questions.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 C. ,1986.
〔14〕李京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中外管理导报》,1996年第5期。
〔16〕黄津孚编著,《现代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
〔17〕赵曙明,“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本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赵曙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人力资本投资 [2006-4-3 14:26:20]
- 赵曙明:市场经济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2006-4-3 14:22:47]
- 赵曙明简介 [2006-3-23 11:25:05]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