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中,由于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规制及对商业网点规模、业态、选址等干预和指导的目的、意义、手段等认识上的偏差,形成一些明显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商业网点规划决定店铺选址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业网点规划,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网点布局的宏伟蓝图。其主要任务应该是对现有商业设施的调整、引导和规范,以使城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因为商业集聚或商贸区的形成是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过程,而非一厢情愿的人为摆布。这是“市场”与“计划”的根本不同。城市发展远景中的商业布局,是城市规划的任务。而城市规划中的商业布局,也仅仅是划定商业用地的区域。
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本质的不同。城市规划的实施和规划目标的实现,更多地依赖政府的公共投资,如道路交通、广场绿地、环保卫生、水电气热等市政工程投资,是政府可控制的。所以,无论在计划经济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下,逻辑上都是通顺的。而商业网点规划,实际上是店铺设址布局,商业设施的建设主要依赖于民间投资,政府难以控制。资本逐利的固执性格,不是计划或规划所能纠正的,只能给以政策引导。
在市场经济下,店铺选址是纯粹的企业行为。选址是决定业态性质的重要要素构成之一。什么业态在哪里选址是有规律的,企业违背规律错误选址代价极高。所以企业在选址决策时,通常会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如果市场信号是正确的,企业绝不会把仓储超市开到市中心繁华区,也不会单独把百货店开到人烟稀少的郊外去。这也正是店铺规制政策着眼于规模结构而非业态结构的原因所在。
那么,我们的企业为什么会违背规律选址,这绝不仅仅是因为不懂科学决策,更多的是因为政府给了企业动机。如廉价的土地、低息贷款、减免税收等。尤其是政策的不公平和暗箱中的操作,扰乱了企业赖以决策的市场信号,然后政府又回过头来批评企业违背规律,制定新的政策加以禁止。结果是干扰市场机制的因素越来越多,企业无所适从,市场秩序混乱。
严格地说,“网点规划”这一用语仍是计划经济中的表述语言,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中是不准确、不通顺的。
误区二:空间布局均衡是商业网点布局的理想状态
在分析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时,总是强调空间结构“不均衡”,认为空间布局均衡才是理想状态,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市场经济下,店铺的设址并非人为摆布,交通发达、客流密集的地方,店铺集聚程度就高;客流稀疏的地方,店铺聚集程度就低。还有,消费水平越高的区域,方便品(购买频率高的日用杂货食品类)的店铺密度越低、店铺规模越大,而选购品(购买频率低的高级时装电气奢侈品类)的店铺增加;消费水平低的区域,正好相反。这一规律叫做“福德效应”。所以,不能要求新开发城区与老的中心商业区网点密度相同,也不能要求高收入区域和低收入区域有相同的业态和业种结构。另外,商圈结构不仅是重叠的,而且还会几层重叠。上位大商圈通常包含多个下位小商圈,它们在店铺规模和业态上都会有所不同。
总之,网点布局空间结构“不均衡”是正常状态。试图避免大型店商圈重叠的均衡布点思路,是反竞争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残余。零售店之间的竞争关系,构成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集聚效应会增大零售吸引力。
另外想顺便提及,我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中,有沿城市交通干道两旁设址的倾向,即“商贸带”的提法。这也是选址的一个误区。宽阔的交通干道会增大消费者购物的距离阻力, 破坏两侧店铺形成商业集聚的完整性,削弱集客能力。
误区三:日本大店法的作用是抑制零售外资进入
日本制定大店法的初宗并不是为了抵御外资的入侵,而是保护国内中小零售商的事业机会,是出于调整竞争的目的,即属于流通调整政策。这是日本独特的做法。日本国内在回顾和反思大店法实施的四分之一世纪中的功过时,得出的结论是大店法扼杀了日本零售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点在海外零售市场竞争中表现尤为明显。另外,在经济国际化时代,日本的另类做法,不符合国际规则,阻碍了其国际化的进程。所以日本废止了大店法,以大店选址法取而代之。
在发达国家,大型店开业几乎没有不受到政策规制的。像比较严格的法国《鲁瓦耶法》,英国、德国以及美国,大型店开业时都会受到种种规制。但是,这些都不是作为商业竞争调整的规制,而主要是从城市规划的观点出发,基于土地利用计划的规制,从保护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出发进行的规制。日本的大店选址法正是出于这一目的,是与原来的大店法在性质和目标上完全不同的大店规制政策。
为什么对大型店要有所限制?这是因为零售业是区域性产业,其自身的设址会给区域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店铺规模越小,这种影响越小;巨型店铺即使是单店,也会给所在区域带来很大影响。例如会使客流变化,使区域商业重心移动,使交通体系发生变化。所以,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环境的角度对大型店加以限制是有必要的。
认为日本的大店法有抑制外资进入的功能是一个误区。外资、外企难以进入日本市场,是因日本经济系统的封闭性。即生产系列化和流通系列化以及相互持股、排他性交易习惯等导致的交易关系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大店法只是这个封闭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并且它的弊端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我们不可照搬。更何况,法律规制的是所有对象,限制外资大型店的同时,更多限制的却是国内大型店。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大店规制政策,而在于大店规制政策的出发点和政策目标是否正确。
误区四:网点规划可避免大型店过度竞争并抑制零售外资进入
试图以商业网点规划避免大型店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并抑制外资零售店进入,也是一个误区。大型店的过度投资重复建设,是企业投资决策时所依赖的市场信号扭曲,来自于市场外部的干扰因素太多,信息相对不充分。而解决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问题,是竞争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职能。我国反垄断法迟迟不出台,却试图把这等重要职能委于网点规划来行使,这是很牵强的。这也反映出我们政策体系的混乱。
国内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过早出台反垄断法会抑制我国产业的集中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从而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对反垄断法理解上的一个误区。垄断不在市场的大小,也不在企业规模的大小。很小的市场也可能是垄断市场,很小的企业也可能有垄断行为。没有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一大漏洞。更何况大型外资企业进入后,没有竞争法的约束,搞起不正当竞争来,我们是望尘莫及的,外资毕竟有100多年市场经济的经验。
对年底全面开放零售市场很多人感到恐慌。中央政府以网点规划抵挡一下零售外资入侵,作为权宜之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地方政府却显然没有抑制外资进入的动机。拉动地方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引资政绩指标等利益驱动,会使抑制流通外资的政策目标难以实现。
结束语:走出误区
网点规划中的误区,实质是流通政策的误区。在市场经济中,大的原则是市场能做的政府不做,市场不做的政府来做。政府应从规范市场秩序入手,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企业逐利造成外部不经济的地方,正是政府大有作为之处。
具体到当前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着眼点首先应该是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可居住性;保护和沿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城市特色风貌;恢复振兴传统商业街区老化的城市功能;进行商业公共设施的投资。
其次是对店铺选址和业态结构减少具体行政干预,增加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如定期发布商业统计数字、店铺结构及竞争态势分析、消费者需求动态分析等。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并非计划经济的回潮,应摆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纠正市场失灵。
最后,从大的方面着眼,是建立和完善流通政策体系,使竞争政策、调整政策、振兴政策各司其政,减少政策错位,尽快建立起市场竞争秩序。没有一个好的竞争环境,便无法培育我国企业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正当竞争的素质。仅靠政策保护、表面文章的企业合并,做大可以,但绝不可能使我们的流通企业真正做强。
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目的如果是为了解决我国特定时期的暂时问题,就更应该将其放入一个长远目标的视野中来看待,使其既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又不损害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长远利益。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吴小丁:商业集聚内店铺的目标顾客与实际顾 [2011-6-16 16:54:57]
- 吴小丁:百货店店铺印象中的服务要素测量研 [2010-10-13 17:07:48]
- 吴小丁;韩国零售业态发展及政府规制 [2009-12-18 17:25:11]
- 吴小丁:“品牌联营”模式对百货店业态的质 [2009-12-18 17:22:31]
- 吴小丁 :零售业态发展规律与城市商业网点规 [2006-7-1 11:57:29]
- 吴小丁:豪华百货店品牌联营模式探讨 [2006-7-1 11:10:21]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