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教育成本的投入上,表现出的就是社会投入不足,个人负担太重。要提高我们个人的和全社会的幸福指数,社会的教育成本应该要增上去,个人的教育成本必须要减下来。
教育成本与幸福指数的关系,有两层意义。第一层,在享受教育成果的意义上,追加教育成本会提高幸福指数;第二层,在承担教育成本的意义上,追加教育成本会降低幸福指数。只看到其中的任何一层意义,我们都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两者的正相关关系表现在,教育成本和幸福指数是发展手段和发展目标的关系。提高幸福指数,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追加教育成本,是个人和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没有教育,没有教育的发展,没有为教育发展追加的成本,就没有个人和社会的幸福指数的稳定持续的提高和最大化。追加教育成本对于提高幸福指数的促进作用,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直接的作用在于:第一,很多时候,接受教育、享受教育,本身就是幸福;第二,良好的教育对于正确的幸福观的生成,有积极的导引。间接的作用在于,教育对于科学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进。幸福是一种主观感觉,但幸福决不是虚无缥缈的空幻自慰,而是以生产力的充分发达、经济社会的完全发展为基础、为支撑的。
两者的负相关关系表现在,一方面是教育对于幸福标准的拔高效应。教育对幸福观的生成有导引作用,这种导引作用,有时候是积极的,但也有时候是消极的。受教育越多,眼界开了,比较的参照标准提高了,有可能对自己的境况越不满意了。再一方面,是教育成本对于幸福指数所包含的其他子项的挤占效应。影响幸福指数的子项很多,单说需要有较大经费开支的,就有住房、交通、医疗等。投入到教育的成本越多,自然就要相应减少投入到其他子项的开支。
调查发现,对普通收入人群来说,个人支付的教育成本过高,是造成调查对象幸福指数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上海,家庭尤其是普通家庭在教育支出上的经济负担很重。现在的孩子95%以上是独生子女,无论是高收入家庭,还是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对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同样不惜代价。显然教育费用对低收入家庭来说负担更加沉重。
要提高我们个人的和全社会的幸福指数,社会的教育成本应该要增上去,个人的教育成本必须要减下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教育成本的投入上,表现出的就是社会投入不足,发达国家教育预算占财政预算7%以上,我们不到4%;个人负担太重,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免费,包括免费的校车接送和教科书,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还有免费的午餐。这种免费针对所有学生,包括非法移民家庭的学生。我们的中小学学生的教育开支,家庭要负担一半以上。而且对于公用经费的享受,在不同地区,特别是城市和农村之间,还有制度壁垒。现在虽然有所改观,但历史欠账还太多。
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尽快地逐步实施完全免费且全国基本统一标准的基础教育。这对于消除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放大教育成本对幸福指数的正效应,减弱教育成本对幸福指数的负效应,都是会有较大促进作用的。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傅红春:“条件反射”与“激励机制” [2010-11-2 10:29:29]
- 傅红春:幸福指数与教育成本有何关联? [2010-11-2 10:19:21]
- 傅红春简介 [2006-3-24 10:00:49]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