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张永庆正文
张永庆: “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论研究
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年4期 发布时间:2010-11-2 点击数:

 

   [摘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是上海市在实践科教兴市主战略过程中探索出来的、适合科教发达的特大和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城区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有效地实现了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布局、社会功能拓展的有机融合,为科教兴市、增强城区自主创新活力开辟了新的道路,适时对其进行理论总结,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03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构建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杨浦区及上海东北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能级。在“建设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的过程中,杨浦区、复旦大学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为“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找到了切入点。
  
  一、“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内涵
  
  什么是“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来自于各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已经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但在把握“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本质内涵方面尚缺少力度。我们认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是把大学校区建设、科技园区发展及城市社区繁荣三者协调统一起来,是以城市社区为依托、大学校区为中心、科技园区为基地,以促进教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繁荣城区经济为宗旨,以高校、园区和社区的多种资源聚集共享、互补融合为特征的教育、经济和社会整合协调发展的过程。

  在“三区融合、联动发展”过程中,大学校区主要承担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职能,为科技园区创新发展、城区繁荣进步提供知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科技园区重点承担科技孵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的职能,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大学师生创新创业的基地和城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城市社区主要承担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为科技园区产业延伸发展和关联产业发展提供成长空间,为大学校区和科技园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创造一个适宜创新、创业、居住、交流、休闲、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念的提出迫切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支撑。从“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看,产业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是其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1 产业链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波特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公司用以“设计、生产、推销、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和作业。该理论认为:企业的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可以创造价值,这些相互关联的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根据许多企业把生产经营的行为分布到世界范围的实践,国外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用于研究全球不同的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分工,指出价值链不仅存在于单个企业之内,多个不同的企业能够在同一个价值链中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价值链的概念被扩大到行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因此,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因此,从价值链理论来看,“三区融合、联动发展”过程就是以城市社区为依托、大学校区为中心、科技园区为基地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关联产业延伸发展的过程,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产业链、价值链的构建过程(参见图1),如复旦大学的微电子知识创新带来的微电子产业的发展。
  
  
  2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在《经济学原理》(1920,第三版)中从三个要素对产业的地区性聚集作出解释: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马歇尔的用词是新思想和新主义的传播,后人总结为技术外溢。阿尔弗雷德·韦伯又从工业区位论角度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次提出了聚集经济概念。美国的经济管理学家波特(Porter)在对英国等10个国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进行研究后,引入了“集群”的概念,并把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关键是产业,而产业又集中在几个有限的区域范围内,即形成产业集群。
  
  因此,从产业集群理论的角度解读,“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过程就是以城市社区为依托、大学校区为中心、科技园区为基地的高等教育集群、科技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集聚和整合发作的过程(参见图2)。
  
  3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

  创新体系是指能够基于市场体制和国家战略引导,推动新技术新知识产生、流动、更新、转化的组织网络和制度框架。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创新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及时全面地供应各种创新服务。

  从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和发展的角度看,“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过程又是构建以大学校区和科技园区为支撑,以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过程(参见图3)。
  
  4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提出,该理论主张,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进一步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因此,从增长极理论出发,“三区融合、联动发 展”的过程,又是通过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带动价值链和产业链形成,构建以大学校区与科技园区为主体的城区增长极的过程(参见图4)。
  
  
  三、“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目标、内容、特征、机理与实质
  
  “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有其自己独特的目标、内容、特征与机理,既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更可以成为大都市中心城区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新体制与新机制。
  
  1 目标

  “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对其目标一直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大学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优势,科技园区的科技孵化、产业培育优势,以及城市社区的发展环境与政策支持优势,通过孵化杰出创业者和优秀企业,培育科技型知识型产业。形成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城市社区共同繁荣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及新模式。
  
  2 内容

  在正确把握“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念内涵及其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其内容的把握就变得比较容易和清晰起来。从“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念的核心内涵出发,我们认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融合、四个联动”:

  (1)观念融合,文化联动。“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是以高校创新观念、园区创业理念为基点,以两者相互融合为特色,高校与园区相互结合在城市社区范围内形成的和谐开放的创新、创业文化及人文生态的过程,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就是“环同济经济圈”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创业文化。
 
  (2)知识融合,创新联动。“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高校知识创新与园区技术创新相互融合,通过科技创新、价值创新、产业创新建立起来的创新联动过程,复旦大学的微电子知识创新带来的微电子产业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3)创造融合,价值联动。“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是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三大环节的价值创造过程的融合及其价值创造的增值联动,是一个创新、创造、增值的联动促进的过程。

  (4)利益融合,发展联动。“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又是教育科技、产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合协调,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城市社区利益融合,大学校区成长、科技园区发展、城市社区繁荣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
  
  3 特征

  “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内涵及其重点决定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开放协调。“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开放,通过开放流出优势资源、吸引互补要素,通过开放协调校区、园区与社区的相互关系,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另外两区的发展和建设。

  (2)互补共享。“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就是要实现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城市社区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重点是大学校区的人才科技资源、科技园区的产业创新与孵化资源、城市社区的政策支持与发展环境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3)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产业创新与价值创新,以及为了推进科技创新而不断进行的体制机制创新,是“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一大特色。

  (4)整合发展。“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有利于有效协调城区的科技、人才、资本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合理配置区域内校区、园区和社区各自优势生产要素,实现优势资源开发、优势生产要素利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城市产业升级以及城区社会功能拓展的紧密结合。因此,“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有效地实现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城市社区的利益整合,使三者成为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持续、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4 机理

  “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决定了其独特的机制机理,主要包括:
 
  (1)以知识为核心的价值链与产业链的构建过程。产业发展本身是一个产业链的动态整合与分化的过程。知识经济时代,在新技术条件下,产业发展更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链整合发展与价值链创造的过程,知识整合与价值创造是产业链整合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是实现以知识为核心的价值链及产业链构建的最佳载体和最有效的模式;其中大学校区主要为园区提供创新创业知识和人才,为整个城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及智力支持;科技园区为大学师生、创新企业和城区市民创新创业,实现知识整合与价值创造,提供场所,创造条件;城区社区主要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支撑、关联产业支持、政策环境扶持,为园区产业延伸产业链提供拓展空间,创造价值链、产业链整合创新的基础条件。在这样的基础和环境条件下,大学校区的知识创新、人才创新,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城市社区的关联产业发展、新产业延伸,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了完整的价值创造与产业链体系,目前最为成熟和典型的当属“环同济经济圈”。

  (2)以创新孵化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架构过程。“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突破了观念和体制藩篱,由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单打独斗的科研攻关,转变为一荣俱荣的创新联盟一以城市社区为依托、大学校区为中心、科技园区为基地,以创新和孵化为主体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大学校区主要为园区提供创新创业知识、人才、项目和手段;科技园区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城区主要为校区和园区提供公共服务、政策环境支持和产业延伸拓展空间。因此,“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使高校的知识流、技术流,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以及政府的政策流、服务流,相互交融汇聚,使人才、信息、资金流互补整合成一湖活水,有效地融会了城市创新的血脉,形成高校、政府、企业多赢的局面。

  (3)以知识产业为重点的城区经济形态的再造过程。“三区融合、联动发展”通过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高等教育发展与自主创新、科技园区建设与产业孵化、城区改造发展与区域竞争力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构造了以知识产业为重点的城区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新模式,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高校提供科技资源支持的运作模式。
  
  5 实质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更是一种体制机制创新,是新的发展模式。

  (1)“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是城市创新体系新形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有效地整合了高校、园区与社区的创新资源,建立起以创新创业为基础、以知识与价值创造为纽带、以知识产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动体系,是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的新探索。

  (2)“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是一种体制与机制创新。“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有利于整合协调各方优势,包括教育资源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创新环境优势和政策文化优势,促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实现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活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的协调统一,将创新体系建设、城市产业升级、社会功能拓展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3)“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是城区经济发展新模式。“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育与知识创新,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与生产力转换,城市社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系统有机地统一起来,构造了以知识为桥梁,以价值创造为纽带,高校、园区和社区紧密结合的知识链、价值链、产业链的整合发展的新模式,是城区发展模式的新探索。

 

作者:张永庆  编辑:紫冰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