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理论不断创新的历史。无论历史经历了多么严重的曲折、多么险恶的风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始终锐不可挡。一百多年的历史反复说明,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根据新情况的变化和革命实践的经验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论,并不断加以修改、丰富、发展、创新的历史。江**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1]
一、 经典作家是理论创新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他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他从黑格尔哲学中吸取了辩证法这个合理的内核;从费尔巴哈哲学中吸取了唯物论,扬弃了其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伦理观,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完成了人类认识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创新。他发展了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因素,批判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庸俗成分,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他批判地吸收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中的积极成果,根据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指出,马克思不仅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且发现了剩余价值,"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正是由于这两大发现,才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他是理论创新的"科学巨匠"。列宁说:"马克思是十九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2]
列宁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创立帝国主义的理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大贡献。提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少数或一个国家、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取得胜利的理论,从而科学地改变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垄断前资本主义作出的社会主义只能在一切或大多数文明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理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列宁在新的革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为创立毛泽东思想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最杰出的理论贡献有二:一是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这一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基本指导原则。中国革命的新道路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之中国化、民族化,才能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取得革命的胜利。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学说和过度时期的理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根据中国的具体实践,成功地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设想但未能实现的"和平赎买";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走出了一条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崭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是邓小平同志最大的理论贡献。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这个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说出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来。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中坚决贯彻邓小平理论,将这一理论进一步系统化、深刻化、具体化,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为邓小平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纪体制。江**同志指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经过艰辛探索而取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改革成果,多年来争论不清的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此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崭新的创造性发展"[3]
二、 理论创新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还强调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这段话虽然很短,不足百字,但它却告诉了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理论创新这个问题,向我们表述了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在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应如何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这段论述准确地概括了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基本理论的原则。不论情况发生什么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要后继者们永远坚持,绝不能抛弃或背离。第二,发展基本原理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实践的产物,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绝不能把它当成万古不便的教条。这就告诉我们,在客观情况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首先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坚持,才能谈的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其次是江**同志指出的,"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5]没有理论上的发展、创新,就谈不上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不断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与理论创新的活力,不断分析各个时期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宣言》诞生一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有力地证明,后继者们始终遵循理论创新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新的阶段、新的境界、新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时,有些人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而忽视这一点,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破坏它同某一历史时期的实际任务、国体、国情之间的联系。只有创新性的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才能正确地规定其政党的行动任务。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既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某些过时或不能成立的具体提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新的实践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理论创新在实际中的三种情况:
第一,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新的情况赋之以一定的新意。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的提出,就是鲜明的一例。"三个代表"的思想从总体上和历史渊源上来说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一贯所坚持的。这些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随处可以找见。但江**同志在新的条件下的表述,使之成为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成为我们在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有了创新。同时,对三个代表的内容,江**同志也赋予了较过去更为新颖的含意。如,同样是讲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我们今日理解的人民与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指的人民,已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这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
第二,对经典著作中的一些过时或不科学的观点,作了新的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如在社会主义是否保留商品、价值乃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上,自马克思以来的一百多年,虽然有过多次大的争论,但一直未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只有到了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们党才在理论上实现了两次大的突破,即认识到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进一步发展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通过这两次大的飞跃,最终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崭新贡献。
第三,提出了经典著作中没有的新观点、新主张。如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把它当成理解我们现实社会的出发点。江**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在经济制度上,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重大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贡献和创新。
我们坚持理论创新,倡导理论创新,但这种创新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远大的前途和旺盛的生命力,绝不是那种披着理论创新的外衣,实则是背离和抛弃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表面上看似新,其实质上不过是在兜售社会民主主义的旧货,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背叛社会主义,其恶果是导致前苏联的瓦解,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也受到重创。
三、 理论创新的方法
第一、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独立进行探索与总结,创造出新的理论。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严重错误倾向。在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上,中国共产党内部发生了严重分歧。这种分歧集中表现在:中国革命应该是从本本出发还是实际出发,即以农村为中心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问题上。综观世界近代史,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无一不是首先在城市发动的。1783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是从法国首都巴黎发动的。人类历史上仅存在了72天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政权--巴黎公社,也是在巴黎诞生的;俄国1905年和1917年2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首都彼得格勒发动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也是从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发动而获胜的;1924年至1927年的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也是以广州为根据地,从南方向北方推进的。正如周恩来同志在回顾"六大"后的经验教训时指出的那样,"在历史上无论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6]
从理论上讲,在党的幼年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着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遇到过新问题而处于两难的选择,比如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中,总是把革命活动的重点放在城市无产阶级身上。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7]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作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自己作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普遍地对的,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但是,"在同一个原则下,就无产阶级政党在各种条件下执行这个原则的表现来说,则基于条件的不同而不一致","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在于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教育工人,生息力量,准备最后地推翻资本主义。""到了起义和战争的时候,又是首先占领城市,然后进攻乡村。"[8]而中国则不同,"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9]即先占农村,后取城市。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贯反对后继者们将他们的思想理论教条化。马克思担心他播下的龙种,生出来的是跳蚤,担心有人歪曲他的思想,败坏马克思主义的声誉。
毛泽东同志的伟大英明之处,在于他一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致力于研究中国的特殊国情,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因而认识和把握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夺取政权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而形成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科学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为东方落后民族的民族解放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
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于中国实际,"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在军阀割据的时候,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在帝国主义世界薄弱的环节搞革命,我们也是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搞革命,这在原则上是相同的。"[10]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论述,从根本上指出了中国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异同之处。虽然同是贯彻武装夺取政权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表现了中国的特色。而且这条道路也根本不同于17、18世纪西欧各国的旧式资产阶级革命道路。
第二,"走一步,看一步",边实践,边总结,在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当中,进行理论创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一系列实践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浮出了水面。许多情况、许多问题,都是本本上从未涉及,或本本上从未提到过的。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11]"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2]正是由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13]"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就赶快改。"[14]这里,走一步就是实践,看一步就是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进行理论创新。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态度,我们党才能在这二十多年的实践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复杂局面,才得使失误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20世纪80年代初,私营经济在我国得到初步的发展。面对重新产生的雇工和剥削现象我们应当如何从理论上认识和解释?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采取相关政策也十分慎重。1982年,中央经反复考虑,采取了"看一看"的方针。1983年,中央提出对私营经济"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现在回头审视这一做法不难看出,"三不"实际上是对私营经济的一种保护。这个"看一看"的做法一直持续到1987年,整整六年的时间。期间,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特别是私营经济发展的实践,才逐步形成了对私营经济的政策。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进一步肯定了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合法地位,从理论上阐述了它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一切理论不是出自本本、出自主观愿望,而是出自实践、出自基层,都是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产物,也是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改革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后作为全国的指导。"[15]他多次列举乡镇企业的例子。他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如果说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这个政策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使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16]还说,"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17]人民群众丰富的社会实践与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关注着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的宝贵财富,又不失时机地突破陈规,表现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
第四,在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的迫切任务》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有些错误观点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有的则公然向马克思主义挑战。对此,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站出来讲话。"[18]他严肃地指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19]依据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我们党同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明确提出要分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等重大问题上的是非界限。在事关重大的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共产党员"必须站在斗争前列。"[20]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也是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理论的形成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了解实际,深入下去进行调查研究,看一看老百姓在想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然后再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理论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的最简明扼要的解释,就是对实际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每年都要抽出大量的时间,深入基层,了解改革发展的情况,同广大群众一起座谈、交流,不断总结各地的新鲜经验,从群众丰富的实践创造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措施,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为了解决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1998年江**同志从春到秋,先后赴重庆、江苏、新疆、安徽、上海、浙江等农村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9月25日江**同志在安徽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明确了继续推进农村改革的方向,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等问题。此次讲话为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的准备。此外,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文件,还要下发到中央党政机关和各地方单位广泛征求意见。还要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江**同志指出:"我们党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这是保证正确的一条经验。"[21]
第六,"以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22]江**同志对如何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反对本本主义、实用主义、形式主义;另一方面为我们联系什么样的实际和怎样联系实际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明确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新的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23]所谓"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武器,"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和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就改革和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24]"科学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25]
有哪些重大问题呢?江**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先例可循,只有靠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和开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和提高的方面很多。我们的经济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以及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何更好地掌握主动权,都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26] 在2000年6月召开的中共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在与会讲话中又提出了"四个认识"的新见解,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围绕这"四个如何认识",我们可以展开对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诸如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把"三个代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加以阐述?如何处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应如何解决?当前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如何在全党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如何应对加入WTO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国企改革中新、老三会究竟该怎样协调并有效发挥作用?国企管理人员的定价问题?互连网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等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同志又指出:"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28]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把学到的科学理论与先进知识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不断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理论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在跨入21世纪的时刻,敢不敢理论创新,能不能理论创新,善不善于理论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一定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潮流,以创新的姿态,用实践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靳共元: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四个转变 [2006-3-29 16:55:54]
- 靳共元:资本──不了的情结 [2006-3-29 16:54:41]
- 靳共元:中国入世对山西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影 [2006-3-29 16:53:33]
- 靳共元:怎样认识"资本"和"资本市场"? [2006-3-29 16:52:30]
- 靳共元:再论“增值与增殖”—兼谈我国的彩 [2006-3-29 16:51:20]
- 靳共元:山西与全国的民营经济发展的比较分 [2006-3-29 16:48:57]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