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刘灿正文
刘灿:从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看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
来源:2000年03期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2010-10-9 点击数: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和政府调控目标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和社会总供求关系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长期的短缺经济的特征趋于消逝,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成为普遍现象:国有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效益下降。随着改革深化和结构调整加快,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增多,就业压力增大;由于人口基数巨大,和长期的粗放式增长,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些矛盾大多是我国转轨期社会经济的积累性矛盾的显性化,在今后几年即进入21世纪初仍将存在,并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入1999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保持总体平衡增长的情况下,需求不振的状况继续存在,1999年第一季度,全国零售物价指数的下降幅度已达2.9%(其中3月份达3.2%), 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下降幅度已达4%以上。1998年扩大内需政策对居民消费并未产生明显效果, 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影响居民消费心理预期的主要因素将不会发生重大变化。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二、居民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和市场增长空间

    1999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把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启动市场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来看,政策的针对性首先应建立在对当前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分析的基础之上。
    今年5月, 笔者参与了成都市计委组织的“成都市居民消费倾向和扩大内需、启动市场”课题研究,课题组对成都市的住宅商品、汽车和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旅游、文化、体育、教育、环保、信息产品、农用生产资料等17类市场的消费趋向作了家庭入户问卷调查和专题研究。 成都市是一个有900 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 1998 年人均GDP11100元,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属中等偏上水平,对其近年来各类消费市场变化的调查结果,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当前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一般趋势。课题组的调查表明:

   (一)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总的特点

    1.在基本消费趋势上,居民整体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消费结构的转变加快,有相当一部分高收入的居民群体进入“富裕型”消费结构。在这一趋势下,居民消费行为将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如从重视生活水平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提高的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同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的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将发生较大转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对环保、节能产品的普遍追求,将成为未来消费的时尚。

    2.消费者偏好及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消费的多样化、高档化趋势明显。根据课题组对成都市居民消费的问卷调查发现:消费者的各类消费意向正在发生变动,消费重点由衣、食为主转向住、用、行为主:由简单消费转向包括服务在内的复杂消费;由大量的普及性消费转向追求时尚、个性化消费。1999年城市居民最有可能购置的商品依次是:计算机、空调、影碟机、电话、微波炉。居民选择比例比较大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改善居住环境、扩大教育文化支出、增加娱乐工具和闲暇时间。

    3.居民消费领域的扩大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形成对工业品消费的分流。由于一些新的消费领域(由工业以外的其它行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迅速形成并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支出在由生活消费型向投资增值型转变,由近期消费向中长期消费转变。据调查,1999年成都市城镇居民将加大支出的方向中医疗保健占32.29%,教育文化占26.51%,娱乐旅游占25.06%。消费者在信息、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险、 住房等方面的支出明显上升,服务消费增加,居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支出大幅度上升,都对工业消费品产生了分流作用。

    4.城乡之间消费段层的趋势进一步明显。由于城乡消费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质,当城镇居民消费向空调、摄像机、VCD机、电话、 电脑甚至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发展的时候,农村居民的消费仍停留在以生存性为主的消费水平上。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85年为57.7%,1997年为55.1%,12年只下降了2.6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城镇居民80 年代初期的水平。1998年,成都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44台、电风扇148台、自行车165辆、收录机36台,耐用消费品的实物拥有量大体相当于1990年城镇居民家庭的平均水平,大体落后8年左右。

   (二)各类消费品市场的需求增长空间

    1.住宅消费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很快,但从整体上讲,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还不高。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虽然人均居住面积达8.7 平方米,但仍有100多万户人均面积不足6平方米,现有住宅成套率仅达55%,还有45%的居民住在设备不齐全、生活不便的平房、筒子楼等简易住房中,急需改善居住条件。加之城镇人口增加(人口自然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对住房的需求,已达到目标水平的家庭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成都市今后几年住宅需求潜力很大。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调查看,28.13%的消费者表示在2年内将购买住房,购房的平均金额为9.88万元。目前制约消费者购房的因素主要是相对于价格的支付能力,而除开价格因素,消费者主要考虑套型、区域和环境条件和能否获得消费信贷等。

    2.汽车及高档耐用消费品

    汽车特别是私有轿车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后的又一大消费热点。现代经济增长中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是,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进入一个依赖轿车进入家庭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汽车工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 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汽车拥有率还不到1%,如果某个时候达到了这一比例,按每辆车10万元计,所产生的需求将达到1200亿。当前制约城市私人轿车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市场价格与家庭支付能力的差距和汽车消费环境。待障碍消除后,汽车市场的启动还会带来一些新的市场需求,如汽车服务业,停放、保养、修理、清洁、装饰、保险、以及公路和其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档耐用消费品的市场热点虽然并不集中,但市场需求增长仍有较大空间,主要产生于城镇居民家电的更新换代,以及城乡在耐用消费品消费上的“二元”结构。就农村市场来讲,实用型、耐用型、方便型、经济型的中低档家电可能成为当前消费的热点。

    3.医疗保健

    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福利制度的改革,成都市居民消费结构中医疗保健支出不断扩大,1978年人均4.11元,1998年人均156.11元,年均递增率达20%左右。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在提高自身健康素质方面的投入还将增大。 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健康照料支出均为1300—2000美元,卫生支出占这些国家的GDP的7%~10%。据调查数据推算,成都市城乡居民在“十五”及未来10年医疗支出占个人支出的增长幅度将达到20%~30%,医疗保健支出占个人消费比重将达到7%~8%,每年医疗保健消费都将增加约3亿元左右,对今后全市GDP增长率的贡献为3%。

    医疗保健市场潜在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非基本医疗消费领域,如:保健药、保健食品、保健饮料,医疗保健器械、健身产品,居民小区内医院设施、保健中心的投资建设。

    4.环保产品

    环保产业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产品也是将来居民消费支出的一大热点。我国政府把“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列为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并作为今后15年优先发展产业,其发展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平均发展速度。据国家环保局统计,“九五”期间我国的环保投入约4000亿元,到2010年将达到16000亿元。 在“十五”期间到2010年,各大城市要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以及居民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更高要求,对防治城市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需求将十分巨大,而从一般情况看,我国城市的环保产品的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却亟待改善,成都市也是这样。

    环保市场潜在需求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生产和技术改造,如成都市现有107家企业提供的35%~48 %的产品仅相当于国际上60、70年代的水平;大气污染的治理,燃煤脱硫技术和设备;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置能力,综合利用设备。

    5.旅游市场

    成都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西部重要的旅游中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180个景点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旅游业也是成都市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近年来,居民消费结构中旅游消费所占比重不断提高,1998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88.71元, 比1993年增长了3.12倍,5年平均增长32.7%,支出比重从1993年的0.9%上升到1998年的1.6%。从近5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平均增长32. 75%推算,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8元, 按全市城镇人口推算,全年旅游消费近4亿元,对当年的GDP的贡献率为1%左右。 另据对不同收入水平的1000家城镇居民家庭调查,有经济能力并打算在近一年内外出旅游的占16.8%,可见,旅游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旅游业具有十分有力的产业带动功能,而且,旅游业是高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部门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就会间接增加5 个就业机会。因此,旅游市场需求增长带动的相关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也是十分丰富的。

    6.教育、文化、体育

    教育、文化、体育属个人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以及家庭在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支出和投资是消费结构变化的一大趋势。从一大领域的消费倾向和供给体制来看,一方面,教育、文化、体育正在由计划体制下的非市场型的供给方式转向市场化供给方式,产业化进程加速;另一方面,居民在这些新型的消费领域的消费支出(包括现在存款,将来支出)的扩大和需求旺盛,形成对工业消费品的较大分流。据调查,1999年成都市城镇居民将加大支出的方向中教育文化支出占26.51%,居第一位。 在无形产品消费预期中,教育文化投资居第二位(7.92%),略低于医疗保险( 9.17%);在已经消费的无形产品中,文化教育投资居于首位, 家庭储蓄存款用途最高的重要性指数亦是子女上学,达78.4%。

    教育文化体育的市场潜力极大,一旦制约需求释放和产业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消除,供给能力如何与需求相对接将是这一市场领域的主要矛盾。因此,市场机会在于对现有供给体系的改造和资源配置以扩大有效供给,如对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校的投资,如投资开发学校建设的基础设施(高校园区)再分片招商;要满足城市居民对文化的需求(演出、影视、音像、电影、图书等)主要是对现有经营场馆的改造和在区域布点上弥补市场空缺,如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向居民住宅小区转移。而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造纸、磁性材料、印刷、感光材料、电子信息技术的市场需求的增长也不可忽视;体育市场需求主要分为享受型和参与型,就享受型市场需求来讲,如观赏性体育项目,在城市的增长很快,特别是成都市人口众多,有体育热点集中的传统。

    7.信息产品

    进入90年代以来,工业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结合在一起,正在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此相联系,包括电脑、网络、软件产品以及电子商务在内的信息产品市场成为一个新兴的、潜力很大的市场。据成都市的调查,认为家庭很有必要拥有电脑的高达45.17%, 如果拥有电脑,有71.17%的家庭会使用在线服务,这表明电脑、 网络、上网等业务存在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服务于个人、家庭和公司、企业的金融、商贸往来的电子商务需求也发展很快。从成都市这一市场领域的供给来看,计算机国外产品(IBM、惠普、康柏等)的市场份额约占40%,国内产品(联想、长城、 方正、金山、托普、鼎天等)占60%,目前并不存在供给约束,需要投资开发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主要是软件产品和电子通讯网络建设。

    8.农用生产资料

    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基本上是生产单位与消费单位合一,由此带来农民的收入中相当比重用于扩大再生产,按照规律,农民在收入增长过程中,投资需求将快于消费需求增长,考虑到“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影响,在目前阶段上,农民增收的部分很可能更多地用于改善自身生产条件。根据对成都市农村居民消费意愿调查,有38%的家庭认为现代农民家庭有必要拥有一辆农用车,有28.33 %的家庭认为农用车价格在合适范围内会考虑购买,有36.67 %的家庭计划增加对农机设备的投入,有26.7%、31.3%、30.3%,14%、21.1%的家庭将分别增大对化肥、农药、良种、薄膜、塑料的投入。由此可见,农用生产资料的需求潜力很大,目前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以农用车为主的农业机械;近郊高效、高值农业发展所需的自动化灌溉、温室设备;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设备。

    三、政府扩大内需、启动市场的政策着力点和政策效应

   (一)扩大消费需求,鼓励居民消费应成为当前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面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政府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在扩大内需、启动市场上应该做到着力准确,措施得当,力度到位。要看到,当前的市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需求问题,也有供给方面的问题。因此,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刺激有效供给,释放潜在的购买力;二是调整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使供给与需求相对接。

    1998年,政府及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其政策效应已经和正在显现出来。去年扩大内需有两个特征:一是以扩大投资需求为主,消费需求没有明显扩大;二是以扩大财政投资为主,民间投资没有明显启动。当前,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目标和措施应当是:实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启动,特别要重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最终使用结构发生了严重失调,在长达20余年的高速增长中,最终消费的绝对额不断增长,而最终消费额在GDP中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近几年已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居民的最终消费率过低,将使经济增长缺乏需求拉力,投资和净出口都不能长期弥补消费的不足。因此,要扩大内需,首先要提高最终消费率,在投资和消费的双启动中,首先要直接加大启动居民消费的力度。

    当前扩大消费需求具有巨大潜力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如:1998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到53400亿元, 居民金融资产超过600000亿元,成都市199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9.6亿元,预计今后5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可保持5%左右, 将为提高居民购买力提供重要基础;我国城镇居民在80年代中后期完成千元级“新三大件”为热点的消费升级后,经历了10多年的积蓄准备期,已经具备以住、行和文教消费为热点的消费升级的条件,和家电产品升级换代的条件。据对成都市居民消费倾向的调查,有89.17%的家庭存款, 平均储蓄率占年收入的20%~25%,被调查的居民在未来一年内有经济能力购买而又打算购买的商品首推经济适用房、家庭电脑、空调、微波炉、组合音响、大屏幕彩电等。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前景广阔,在沿海大中城市郊区农村商品市场大发展之后,我国农村人口密集的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正处于整体进入小康的阶段,待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环境改善,对家庭耐用消费品及文化教育消费的需求会很快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将带动消费需求的扩大,据估算,今后我国每年有125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相应增加消费需求1000亿元。

   (二)真正启动市场要靠改革的力量来完成

    启动市场的问题不是单纯的需求问题或单纯的供给问题,而是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因此,真正启动最终需求只有依靠改革来完成,即通过深化改革去消除有效需求实现和供给结构优化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以拓宽经济增长的空间。

    从政府今年扩大内需,启动市场的政策着力点来看,主要集中在:

    1.增强城镇居民持久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改变居民的收入预期;加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刺激低收入阶层消费需求的增长。

    2.加大住房体制改革力度。就我国目前住宅业的发展来看,“房子”问题不是生产能力问题,而是产权体制、流通体制问题,启动住宅市场的政策着力点集中在打破诸多体制和政策的因素,使住宅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3.加速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水平。

    4.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产业化的进程,改变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扩大社会办学规模,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5.加速城市化进程,改变农村落后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中等城市规模,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消除城镇消费存在的“二元”障碍。

   (二)怎样才能使政府启动市场、鼓励消费的政策真正有效

    当前从中央到各个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启动市场、鼓励消费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效果有多大,能不能真正启动消费,需要对当前居民消费增长的制约因素作客观分析。根据课题组对成都市最终消费市场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

    1.启动消费的最大障碍是:刺激消费措施与几大改革措施之间出现了“逆调节”。当前大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不能同时兼顾即期消费和远期消费,人们为了长远,只好抑制现在。政府一方面希望居民加大即期消费,刺激人们在各种商品市场上购买东西,另一方面又不断推出医疗、就业、住房、教育四大制度改革诱导人们对自己的远期消费负责,是不容易做到两全的。改革是必要的,但不能竭泽而渔;逐步取消福利性消费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以理顺分配关系、改革工资制度为前提。政府在一定时期推出的政策不能指望同时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所有重大问题,从当务之急看,鼓励远期消费的政策应当适度让位于鼓励即期消费的政策。

    2.增收减支,加快分配制度改革是启动消费的直接动力。调查表明,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第三大问题,提高职工收入,增加就业的呼声也很高。目前再靠先富阶层的购买力已不能带动经济增长,现在启动消费根本上是启动大多数人的有效需求。过去职工的福利消费通过四项改革已基本上全部转为商业性消费而由个人承担,变相地减少了大家的即期消费收入,如果实际工资收入不重新设计和调整,如果不加快分配体制的改革,现在鼓励消费的措施难有大的起色。从成都市难以启动的个人消费信贷就可看出,如果居民全部收入还不够偿付利息,说明消费信贷缺乏收入基础,那么,再怎么以降息与信贷向住房和汽车消费倾斜,也没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应对比较接近热点的住房、汽车、通信产品、耗能家电、计算机、教育投资、旅游、保险等有形无形产品进行规费清理,用引入竞争,减免规费,管好市场并举的办法切实减轻居民的支出负担。

    3.大力提高改革政策方案的透明度,尽快出台有关改革政策,放下人们一直被悬起来的心,改善居民的消费支出预期是启动消费的导引力。调查表明,当前居民储蓄最主要的用途,全集中在医疗、就业、住房、教育四大方面;因此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改革方案应有利于改善人们的支出预期,增加透明度,同时,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让人们有钱敢花。

    4.启动消费的政策应主要站在有利于消费者的立场,扩大消费者福利,以此解决消费结构的断层。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热点产品的市场潜力都非常大,但现实价格与消费者的承受力却有相当差距。如果利用好供大于求的市场条件,促使企业改善经营,提高技术、降低成本,优胜劣汰;如果破除行业垄断,减少政府的各种短视的“增收”规费,转到增大买方权益的立场,那么更多的消费者才能买得起结构梯次化的,质优价廉的,与国际价格接轨的有形与无形产品,真正实现社会消费福利最大化。

    四、扩大投资需求与启动民间投资

    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模,消费需求的增加将引致投资需求的扩大,因此,引导、鼓励消费和积极扩大投资“双管齐下”是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必然选择。
    投资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一方面表现为经济总量的不平衡,即相对于需求,一部分产品和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是社会生产体系不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因此,扩大投资必须与供给能力的改造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结合起来,否则增长起来的消费需求就会被别的国家的产业、产品所使用。

    投资机会创造就业机会。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包括外来打工的流动人口),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职工下岗分流,劳动就业的形势严峻。而一部分下岗职工收入减少和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也直接影响了市场需求。面对潜在的市场空间和可能启动的市场需求,抓住由此带来的投资机会,积极扩大投资,必然会对城市就业的增加和结构调整,以及拉动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增加产生直接的影响。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市场疲软,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的表现,扩大内需、启动市场主要要靠市场的力量。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启动经济的作用是积极的,但也是有限的。1998年,政府启动经济的投资主要集中投向了基础设施,由于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产业链条短,从实际效果看,只是启动了能源、建材行业,并未有效拉动民间投资聚集的加工行业。1998年统计表明,在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的情况下,个体投资仅增长6.1%,集体投资则下降了3.5%,非国有经济合计仅增长8%,比1997 年还减少了6. 8 个百分点。 成都市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37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民间投资(城乡私人投资)32.85亿元,仅增长1.0%。

    民间投资的乏力,直接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而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中,体制性因素对民间投资的制约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如投资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较弱,政府职能部门对中小企业服务明显不够,国有部门的行业垄断阻碍了民间投资主体的进入。

    在课题组调查的可能成为消费热点的市场领域,基本上涉及的都是一般竞争性行业,在这些领域,民间投资主体进入将比国有主体更有活力。与国有经济相比,非国有经济具有很强的投资约束机制,预期投资收益率是民间投资活动的主要约束条件。当前民间投资不振正是预期投资收益率不高造成的,而预期投资收益率之所以不高,除了买方市场条件下需求不足的因素外,主要还在于体制性政策性障碍造成投资成本和企业生产的外部成本过高。高成本的结果是低利润率,而低利润率必然将抑制投资者的积极性。为刺激和启动民间投资,政府的宏观调控应努力创造和保持规范的市场环境,减轻企业的外部负担,调整民间投资主体的未来预期,增强投资信心;协调投资活动,保证投资成功率。打破行业、地区垄断,保证公平竞争,消除地区间要素流动的障碍。

    启动民间投资应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结合起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结合这种结构性调整,应加大改革的力度,有步骤地对非国有经济进行产业开放,如在由国有经济为主和财政拨款经营的一般制造业、环保业、电信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通过国有资产的退出为非国有经济提供新的空间,民间投资的进入而替代出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增加职工的持久性收入和政府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从而切实以增加职工收入来扩大内需,启动市场。

 

作者:刘灿  编辑:紫冰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