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陆林正文
陆林: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
来源:《旅游学刊》2011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7-3-23 点击数:

     内容提要:旅游产业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社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旅游产业融合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文章从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产品、模式、机制、路径和效应等方面,对已有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国内与国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并对未来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见解,认为未来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应创新和改进研究方法,加强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性研究、旅游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研究,以及旅游产业融合与企业经营战略结合的实证研究等。

    关 键 词: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启示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初具产业规模。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关联度的朝阳产业,它具有的综合性、产业关联性强等特点使得旅游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原本具有分工的一些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并融合形成新的产业业态。而这些新业态的出现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经济学家提出了产业融合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旅游业在这一浪潮的带动下,也显露出融合发展的迹象:新型业态不断出现,如工业旅游、会展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医疗旅游等;新型产业功能逐步显现,如旅游景区兼具养老、医疗等功能;新型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演进,如旅行社集会议组织、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展览策划于一身[1]。各种迹象表明,旅游业逐步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和融合。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外在必要性。

  我国的旅游产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业融合不够成熟,受制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旅游产业融合给旅游业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旅游产业融合推动了旅游产业创新,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对推动旅游产业整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更好融合,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成为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已有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单一的产业融合类型,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然性、旅游产业融合产品、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和旅游产业效应等方面进行研究的。研究系统性有待加强,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亦不清晰。有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理论尚未很好地应用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 研究进展

  已有国内外产业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信息和经济等领域,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成果较少,且有限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产品、模式、机制、路径和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上。

  2.1 概念研究

  2.1.1 产业融合

  产业是“由提供相近商品或服务、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具有某类共同特性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产业的基础”[2]。融合是“朝着一个点运动或者是两个或更多要素的汇合,或者是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3]。

  产业融合的现象早在20世纪60代出现,关于产业融合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或领域对其进行了界定。产业融合概念最早出现在技术研究领域。罗森伯格(Rosenberg)将技术融合定义为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一种相同的生产技术从而使原先分立的产业变得紧密联系[4]。赛等(Sai,et al.)认为,一种技术范式跨不同行业的扩散,导致这些产业出现技术创新,扩大了这些产业的技术基础,导致了产业融合[4]。植草益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产业融合,认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创新而导致原本属于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产品具有相互替代关系,两个产业或市场中的企业处在竞争关系的一种现象[1]。格林斯坦等(Greenstein,et al.)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的现象,并将产业融合区分为替代性融合和互补性融合[5]。从更广泛的视野或产业演化发展角度来界定产业融合,巴利(Bally)指出技术融合不仅仅发生在信息传输业,在保健食品、数码相机、包装技术和机械工具等领域也出现了技术融合的现象[6]。林德(Lind)指出,融合无处不在,并将他原来仅用于定义信息通讯业产业融合的概念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认为融合是分离的市场间的一种汇合和合并,是产业边界进入壁垒的消除[7]。而在产业融合的类型研究上,韩顺法将产业融合分为交叉融合、渗透融合、产业重组[4]。陈家海将产业融合分为4种类型,即需求关联型、工艺关联型、销售关联型和制造业服务化,并进一步指出旅游产业融合是一种工艺关联型的产业融合[8]。

  关于产业融合的效应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从产业融合会导致产业演化,对企业战略管理产生的影响,政府管制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也发生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坎特韦尔等(Cantwell,et al.)认为,技术融合拓宽了大型企业的技术基础,大型企业为了适应技术革新,必须吸取其他产业技术知识,获得竞争优势[9]。盖鲁姆等(Gerum,et al.)认为,在产业演进过程中的不同分叉处,产业融合的类型往往不同,不同类型的产业融合导致了产业创新体系的转换,从而推动了产业不断演化发展[10]。甘巴德利亚等(Gambardella,et al.)研究欧洲电子公司之间的收购与合作以及其技术和业务多元化之间的关系,表明应发展技术融合以促进市场融合[11]。哈克林等(Hacklin,et al.)认为,技术之间的融合可以被视为日益新兴的趋势,并且发展较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在创新管理模式的动态反应已经确定[12]。维尔茨(Wirtz)认为,一体化是公司应对产业融合所导致的不确定商务环境的核心战略[13]。布莱克曼(Blackman)分析了电信和其他传媒产业间的技术融合所产生的规制问题,他指出,必须重新检查原来基于市场失灵威胁和公共利益的规制基础,重新设计一种适应信息市场的新规制框架[14]。塔德奥尼等(Tadayoni,et al.)认为,融合不仅要求对整个规制框架进行调整,而且要重新思考和设计规制框架,现有体制不利于利用许多与融合有关的机会[15]。玛莎等(Martha,et al.)认为,信息产业的融合导致了跨产业边界服务的出现,面对融合的信息产业所出现的新问题,必须进行相应的功能和组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这个产业进一步发展[16]。国内学者戴双兴认为,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具有内在关联,产业实现融合化发展,可以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减少产业间的进入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形成竞争优势[17]。

  综合已有研究,可以认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放松管制和管理创新而导致不同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使各产业之间联系更紧密,产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最终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它广泛出现于技术、信息传输和经济等领域。

  2.1.2 旅游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对行业发展的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并利用,旅游产业融合的现象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进行界定并系统研究旅游产业融合的文献还很少。通过文献检索,笔者并未发现国外研究者对旅游产业融合概念的明确界定。国内研究方面,颜林柯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或者旅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逐步形成新产业或改造原有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8]。杨颖认为,旅游业的跨界融合表现在相互渗透和交叉,从而使得融合后的产业兼具旅游业的特征,与原有的旅游业形成了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旅游业的跨界融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另一种是旅游业与非服务业的融合[1]。徐虹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旅游产业融合,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在开放的旅游产业系统中,构成产业系统的各要素的变革在扩散中引起不同产业要素之间相互竞争、协作与共同演进而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的过程,它包括了技术融合、企业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制度融合等[19]。

  杨颖将旅游产业的融合分为: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如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奖励旅游、会展旅游、修学旅游、房地产旅游、公务旅游、节事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和旅游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如工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1]。颜林柯认为旅游产业融合可以分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包含高新技术对旅游产业的渗透融合和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延伸融合两个层次)和旅游产业内部的融合两种具体类型[18]。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产业融合定义,笔者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或者旅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相互渗透、相互关联,最后形成新的产业。旅游产业的融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也包括旅游业六要素之间的融合;另一种是旅游业与非服务业,即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

  2.2 产品研究

  旅游业出现产业融合现象不是偶然的,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有其必然性,徐虹认为,旅游产业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传统产业,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特性[19]。张佰瑞认为,在产业资源的供给上,旅游产业的边界可以无限延伸;在产业发展的时空维度上,旅游需求的动态性和旅游供给的区域特色导致旅游产业边界的不确定性[20]。

  旅游产业的产业渗透性决定了其产业融合的必然趋势,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着渗透与融合表现在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多样化。庄清娥以会展旅游为例,她认为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出现,不仅是会展业与会展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1]。陈琳以农业旅游为例,认为农业旅游是第一与第三产业的一种融合,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22]。姚洁从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可行性角度,阐述了两者融合开发具有现实意义。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都是产业融合的表现[23]。

  2.3 模式研究

  产业融合产品多样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旅游产业融合有多种模式。研究者多基于不同案例地,对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加以实证研究。王振如以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为例,说明三者互为一体、互相提升、互相渗透的结构优势[24]。刘志勇以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为例,分析了创意产业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两者在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营销3个方面找到融合的切入点,并对两者的深度融合提出了若干建议[25]。刘艳兰以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为例,通过对阳朔《印象·刘三姐》的实证分析,认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要努力发掘文化产业,凸显文化创意[26]。董桂玲以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模式为例,认为通过动漫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形成融合型的产品体系[27]。姚洁阐述了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现实意义,利用资源“捆绑”拉长旅游产业链,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23]。陆晓清认为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在产业融合研究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游戏及其特征,认为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具有融合性[28]。

  2.4 机制研究

  在旅游产业融合机制方面,已有的研究主要从融合的动力以及融合的障碍等角度进行的。陆晓清以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为例,认为它们融合的动力主要来自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经济管制。技术创新是内在驱动力,市场需求和经济管制是外在推动力[28]。董桂玲以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为例,系统分析了两者融合的动力系统。引力子系统为产业融合的源动力,推力子系统为产业融合的直接动力,支持力子系统为产业融合的系统环境,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27]。杨颖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包括旅游的体验性、闲暇的二重性以及企业对经济性的追求[1]。徐虹对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她认为产业融合的障碍分为制度障碍、能力障碍和需求障碍[19]。

  2.5 路径研究

  麻学锋等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有4种方式,表现在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4条路径(图1)[29]。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产业融合路径产生的产业融合产品也不同。在资源融合为路径的旅游产业融合方面,陈琳认为,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农业旅游使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和行为成为旅游活动的内容[22]。在技术融合为路径的旅游产业融合方面,杨娇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向旅游业提供不断更新的文化创意,旅游业通过向文化创意产业延伸服务实现了两大产业的延伸、交叉融合[30]。刘艳兰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分析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26]。李美云以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认为两者的融合借助了技术手段的创新,突破了原有的产业边界[31]。在功能融合为路径的旅游产业融合方面,姚洁论述了体育活动之所以能与旅游业融合,是因为两者的功能相同[23]。

 
  图1 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图

  Fig.1 The ways of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29]。

  2.6 效应研究

  在旅游产业融合效应的研究方面,多数学者结合了具体案例加以研究。杨颖认为,旅游产业的融合促使人们对旅游业再认识,导致产业竞争格局和组织结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和旅游功能模块化[1]。杨娇通过对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研究,得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促进了旅游产业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了旅游需求消费和人才消费[30]。刘志勇通过对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认为两者的融合发展能拓宽旅游资源范围,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和动力[25]。张佰瑞以北京旅游业为例,认为融合实现了北京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促进首都可持续协调发展;带动北京传统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北京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促进北京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0]。李美云以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为例,认为两者可以在融合的基础上互动发展。透过产业融合,动漫产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景点业的内涵和外延,旅游景点业的发展拓宽了动漫产业的发展空间[31]。庄清娥认为,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有利于企业横向边界的拓展和纵向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加剧了会展企业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助于消费的提升[21]。

  另外,在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内容上,文物遗产旅游研究亦是国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阿波斯托拉斯基(Apostolakis)介绍了遗产旅游背后的理论背景、供给和需求方法,认为角色的真实性作为现代营销工具,对遗产旅游动机和形象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32]。巴列斯特罗等(Ballesteros,et al.)以西班牙南部的4个采矿区遗产旅游为例,突出社会身份的象征对文物遗产旅游发展的作用,特别强调的是对社区特色文物遗产旅游业的影响[33]。张(Chang,et al.)认为城市文物遗产旅游的发展,通常分为两个角度:一个是“自上而下”的角度,强调全球因素的作用与外部力量推动市区重建;另一个“自下而上”角度,强调当地的影响是重点[34]。布赖恩等(Brian,et al.)认为,入境旅游收费和文物旅游管理公共机构保护方案等因素对文物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35]。

  亦有学者关注旅游业创新管理方式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影响。迪米特里奥斯(Dimitrios)认为,信息技术是旅游业的生命线,它实现了战略和业务管理的所有功能。目前,旅游业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管理方式来提高竞争力,只有具备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供应商才能够赢得竞争[36]。唐等(Tang,et al.)分析了与旅游有关的4个行业(航空、博彩、酒店和餐饮)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研究表明,可以根据相关行业之间的因果层次关系和时间先后来安排产业间资源的分配以及获得业务投资的最佳时机[37]。陈惠美等通过对旅游业与信用卡发卡银行的营销联盟表现进行评估,确定了影响两者之间关系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互利关系和卓越的资源是选择合作伙伴所使用的主要标准,多元化推广渠道、降低成本、加强和提高地位的形象,增加业务成果是公司的主要联盟的动机[38]。

  3 国内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比较与评价

  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且不成体系,系统的理论研究有待加强。实证研究方面,多是基于微观尺度并结合某一具体旅游产业融合类型进行分析。然而,旅游产业融合概念的外延部分是不断扩展的,应对不断出现的旅游产业融合新的类型与方式加以研究,完善对旅游产业融合的认识,并不断构建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国内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同时也注重结合具体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主要从产业融合的定义、产业融合与产业演化的关系、产业融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电信、传媒、娱乐、金融和商业等已经出现产业融合现象的产业。在旅游产业融合方面,关于产业融合基本问题研究的较少,主要是从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营销方式、企业战略和业务管理、影响旅游产业融合产品发展的因素及推动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国外的研究以具体的案例分析、实证描述居多,特别是构建了衡量旅游产业融合产品效应的指标,通过评估指标之间的关系来获取数据,但理论分析则比较少。

  作为产业创新的一种形式,产业融合现象本身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旅游产业融合现象与研究并不是对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否定,已有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及研究依然具有指导作用,而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对丰富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亦有较大的作用。

  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受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制约。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呈现出多种类型和层次的融合,但旅游产业融合很不成熟,进一步发展空间还很大。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应与旅游产业融合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旅游产业融合中出现的科学问题。

  4 启示

  旅游产业融合现象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产业融合在旅游业中的出现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者更加热衷于追求新的旅游产品。而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新业态等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旅游企业对利益的追求使得企业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产业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旅游产业融合现象及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引起学者们的较大关注。上述分析表明,已有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旅游产业融合不断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仍缺乏系统的、富有成效的研究。通过研究已有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文献,结合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应加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性研究、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研发过程研究、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研究、旅游产业融合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研究。同时,创新和改进研究方法。

  第一,旅游产业融合系统性研究。以往研究产业融合文献,侧重旅游产业融合的某一领域的研究,研究内容较为零散,对于搜集资料和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应进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研究,形成系统性研究体系。

  第二,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研发过程研究。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对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融合现象加以研究。应将产业融合理论与旅游产品研发阶段结合起来,注重产品研发过程中产业融合现象的研究。如在调查研究阶段,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消费者所热衷和需求的“融合产品”;在样品设计和试制阶段,可以加强对技术融合和产品融合的运用研究等,进而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加强旅游产业融合路径与模式的研究。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的业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方式和路径选择多样化应结合具体实例,综合考察多种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探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不同路径模式,总结不同类型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为不同方式与类型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模式选择提供理论指导。

  第四,加强旅游产业融合与企业经营战略的联合研究,特别是要加强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证研究。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只有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旅游行业发展服务。应借鉴已有国内外研究成果,根据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不断深化产业融合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理论体系,更好地为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第五,创新和改进研究方法。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综合体,在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因此,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旅游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介入。应加强不同学科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演化机制研究。加强旅游产业融合的国内外比较研究和国际合作,充分借鉴和利用国际上产业融合研究的研究视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推进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国际化。在研究中要注重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加强定量分析。

    原文参考文献:
[1]Yang Ying.Industry convergence:A new perspective from development trends of tourism[J].Tourism Science,2008,22(4):6-10.[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22(4):6-10.]  
[2]Tang Liuxiong.Modern Tourism Industry Economics[M].Guangzhou:Guangdong Tourism Press,2001.16.[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16.]  
[3]The Linguistic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Dictionary[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2.96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69.]  
[4]Han Shunfa,Li Xiangmin.Research of industrial evolution and division based on industrial convergence[J].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09,(12):66-75.[韩顺法,李向民.基于产业融合的产业类型演变及划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66-75.]  
[5]Greenstein S,Khanna T.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A].In:Yoffie D.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C].Boston:Perseus Distribution Services,1997.201-226.  [6]Bally N.Deriving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from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along the Innovation Process:A Case Study o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R].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TH Zürich),2005.  
[7]Lind J.Ubiquitous Convergence:Market Redefinitions Generated by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Industry Life Cycle[R].Paper for the DRUID Academy,Winter 2005 Conference,2005. [8]Cheng Jiahai.Industrial convergence:Conception and its generalization[J].Shanghai Economic Review,2009,(11):35-96.[陈家海.产业融合:狭义概念的内涵及其广义化[J].上海经济研究,2009,(11):35-96.]  
[9]Cantwell J A,Fai F.Firms as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9,9:331-366.  
[10]Gerum E,Sjurts I,Stieglitz N.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of Innovation[R].Phillips University Marburg,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Economics,2004.  
[11]Gambardella A,Torrisi S.Does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1998,27(5):445-463.  
[12]Hacklin F,Marxt C,Fahrni F.Coevolutionary cycles of convergence:An extrapolation from the ICT industr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9,76(6):723-736.  [13]Wirtz B.Reconfiguration of value chains in converging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markets[J].Long Range Planning,2001,34(4):489-506.  
[14]Blackman C R.Convergence betwee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media:How should regulation adapt?[J].Telcommunications Policy,1998,22(3):163-170.  
[15]Tadayoni R,Skouby K E.Terrestrial digital broadcasting:Convergence and its regulatory implications[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1999,23(2):175-199.  
[16]Martha A,Garcia-Murillo,Maclnnes I.FCC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regulatory convergence[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01,25(6):431-452.  
[17]Dai Shuangxing.Study on the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nd enhanc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J].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2004,18(5):14-17[戴双兴.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18(5):14-17.]  
[18]Zhang Hui,Qin Yu.Annal Report of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 Transition 2005:Towards Opening and Combinative China Tourism[M].Beijing:Tourism Education Press,2006.224-234.[张辉,秦宇.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2005:走向开放与联合的中国旅游业[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24-234]  
[19]Xu Hong,Fan Qing.A studying on the obstacles and competitiveness promo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J].Tourism Science,2008,22(4):l-5.[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22(4):1-5.]  
[20]Zhang Bairui.Industrial converg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Beijing[J].Urban Problems,2009,(9):69-77.[张佰瑞.产业融合与北京旅游业的发展[J].城市问题,2009,(9):69-77.]  
[21]Zhuang Qing'e.Analysis of exhibition tour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J].Journal of Tonglin College,2008,(2):55-56[庄清娥.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会展旅游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8,(2):55-56.]  
[22]Chen Lin.Discussion on agricult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J].Heihe Journal,2006,(2):27-29.[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23]Yao Jie.Feasibility analysis of combinative exploition of red traveling resources and spots tourism resources.[J].Journal of Sport History and Culture,2006,(6):58-59.[姚洁.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可行性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6):58-59.]  
[24]Wang Zhenru,Qian Jing.Study on combinative pattern of urban agriculture,eco-tourism and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ies[J].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9,(8):14-17.[王振如,钱静.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8):14-17.]
[25]Liu Zhiyong,Wang Weinian.Study on the combinativ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ourism industry[J].Enterprise Economy,2009,(8):127-130.[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行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127-130.]  
[26]Liu Yanlan.Virtual academy:Innov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Taking "Impression Liu San Jie" Guilin,Yangshuo as an example[J].HL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 & Trade,2009,(8):105-111.[刘艳兰.实景演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8):105-111.]  
[27]Dong Guiling.Research on the industry syncretic power mechanism of the cartoon and tour[J].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09,(32):40-68[董桂玲.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40-68.]  
[28]Lu Xiaoqing.On the industrial convergence of online games and tourism[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the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21(1):42-45.[陆晓清.论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42-45.]  
[29]Ma Xuefeng,Zhang Shibing,Long Maoxing.An analysis on the ways of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J].Economic Geography,2010,30(4):678-681[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4):678-681.]  
[30]Yang Jiao.Study on the combin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ies[J].China Business,2008,(20):101-103.[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0):101-103.]  
[31]Li Meiyun.Study on the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ttraction industry and cartoon industry[J].Tourism Tribune,2008,23(1):56-62.[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旅游学刊,2008,23(1):56-62.]  
[32]Apostolakis A.The convergence process in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4):795-812.  
[33]Ballesteros E R,Ramirez M H.Identity and community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heritage tourism in Southern Spain[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3):677-687.  [34]Chang T C,Milne S,Fallon D,et al.Urban heritage tourism:The global-local nexu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284-305.  
[35]Brian G,Alan F.Managing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3):682-708.  
[36]Dimitrios B.Strategic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1998,19(5):409-421.  
[37]Tang C H,Jang S C.The tourism-economy caus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A sub-industry level examination[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4):553-558.  
[38]Chen H M,Tseng C H.The performance of marketing alliances betwee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credit card issuing banks in Taiwan[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1):15-24.

 

 

 

作者:程锦 陆林…  编辑:wuhaili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价值回归 新实体零售 王先庆:打造新型特色智库的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