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周殿昆正文
周殿昆:我国东西部带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及互利机制分析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200006 发布时间:2005-12-22 点击数:



    【内容提要】经过20年的改革,原先居于主流地位的价格结构缺陷型不等价交换问题已经基本上化解,而居于非主流地位的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问题则被凸显出来,成为今后影响东西部带际贸易利益关系的主要因素。然而数学分析证明,即便是在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条件下,东西部间无论是以具有抑或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或生产要素进行带际贸易(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或生产要素进行带际贸易,其交换比例为K,只要满足条件:Q.M/P.N<K<F.M/E.N),其结果总是互利的。且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还能从带际贸易中获得“追赶效应”,加快自发展。因此,对于发展带际贸易,国家权力机关应当通过加强立法和司法监督予以保护,各级政府应大力加以倡导。

    【关 键 词】东西部/带际贸易/不等价交换/互利机制

    
    我国东西部地带间的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能力显著错位,两大地带间必须广泛进行带际贸易才能实现供求平衡,优化资源配置,保持和促进经济社会顺畅运转和协调发展。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进行带际贸易必然是东部受益西部受损。这种陈旧观念导致地区封锁,阻碍带际贸易发展。本文企望通过对带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及互利机制的分析论证,帮助人们清除陈旧观念,提高参加带际贸易的能动性,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两大地带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带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问题的重大变化

    (一)等价交换的本质:不同产业部门中同质等量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得等量收益
    现实社会中各种具体的交易活动,剥去其形形色色的商品外壳之后,实际上是各产业部门和经济组织中的生产要素投入相交换。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具有流动性。单个生产要素流动的目的,是为了投入到高效率产业部门中去获得高收益。然而从总体上看,全社会生产要素的广泛流动,最终必然导致投入不同产业部门的同质等量的生产要素获得大体相等的收益。因此,同质等量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得等量收益,是市场经济赋予等价交换的最本质的含义。一切不能满足这个本质要求的交易活动,都属于不等价交换范畴。不同产品之间要实现等价交换,必须同时满足下述两个必要前提条件:第一,生产这些产品的产业部门和经济组织的生产效率必须相等。这样,同质等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才能在不同产业部门中生产出价值量相等的不同种类产品。第二,社会分配到各个部门中的生产供给能力和消费需求能力必须均衡。这样,商品的市场价格,才能够与它所含有的价值量相一致。按此种价格进行交换,商品中含有的价值量才能全部得到实现,从而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同质等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才能获得等量收益。然而现实生活充满了经济矛盾,它们影响着产业部门和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之形成生产效率差距;它们干扰着社会再生产链条各个环节上的活动,使一些部门之间的生产供给能力和消费需求能力错位、失衡。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出现满足等价交换所要求的两个必要前提条件的概率是很低的。因此,在东西部带际贸易中,等价交换是特殊的个别现象,不等价交换则是一般的常态现象。
    (二)计划经济时期,两种类型不等价交换问题的形成
    历史发展的结果,使得中国东西部地带间的产业分布,在50年代就呈现出“东工西农”、“东轻西重”的格局。这样,在带际贸易中,同质等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从西部地带农产品和工业品原料中获得的收益量,必定少于从东部地带轻工业和加工工业产品中获得的收益量。这种不等价交换,是由于东西部地带参加带际贸易的产业部门之间生产效率存在显著差距造成的,因此,我把它定义为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价格结构被人为严重扭曲,东西部带际贸易中还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不等价交换,我把它定义为价格结构缺陷型不等价交换。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后至70年代末,中国仿效苏联实行“剪刀差”价格政策,人为压低农产品和工业品原料价格,使工农业产品以及工业内部原材料工业产品和加工工业产品之间的比价结构长期严重扭曲。据有关人士统计,从1954年~1978年间,农业通过价格剪刀差方式向国家提供的资金达5100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净产值的1/3。(韩志荣,1996)这种严重扭曲的比价结构,与东西部间的商品交换内容相结合,导致西部收入大量向东部流失。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种类型的不等价交换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价格结构缺陷型不等价交换所引起的收益流失,更直观、更便于统计,因而更容易引起人们注视。故而不少著作往往只论及价格结构缺陷型不等价交换问题,而忽视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问题的存在。
    (三)80年代双轨制时期,价格结构缺陷型不等价交换问题被弱化;90年代新价格体制形成,价格结构缺陷型不等价交换问题被化解
    第一,1992年国家放开了数百种原来由政府定价商品的价格。到1997年,由市场形成的价格,已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92.8%,生产资料中占85.3%,农副产品中占83.4%。第二,政府多次大幅度提高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原料的价格。1994年,中国政府再次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以及原煤、原油、天然气和成品油等工业品原料的价格,使得工农业产品以及工业内部产品的比价结构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改善。第三,中国政府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宏观控制的能力增强。上述措施,使我国在90年代后期建立了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体的新价格体制,过去长期困扰东西部带际贸易的价格结构缺陷型不等价交换问题基本上被化解,西部地带收入向东部流失的程度显著减少。
    (四)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问题被凸显出来,今后将长期影响东西部带际利益关系
    当价格结构缺陷型不等价交换问题基本上被化解之后,原先被它掩盖着的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问题就被凸显出来,成为今后长期影响带际利益关系的主要因素。如前所述,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问题的成因,是西部地带参加带际贸易的主要产业部门——农业和原材料工业部门的生产效率过低。从逻辑上说,化解此类不等价交换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实现规模和集约化经营,把西部地带农业和原材料工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到与东部地带轻工业和加工工业大体相等的水平;二是通过调整结构和加快发展,使西部地带的产业结构升级,以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部门(如轻工业和加工工业部门),替换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和原材料工业部门参加带际贸易,缩小两大地带之间参加带际贸易的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差距。然而,这种纯粹由逻辑推演出来的途径,在现实生活中未必就行得通。其一,原材料工业是粗加工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其生产效率必定难以赶上加工深度、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高的轻工业和加工工业部门。其二,农业是对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依赖性极强的弱质产业,西部农业的弱质性产业特点尤其突出,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必然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企图通过第一条途径化解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问题是行不通的。
    实施第二条途径,有可能使两大地带间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问题得到缓和,但是要使其完全化解则是不可能的。因为,东部地带同西部地带一样,也要通过调整和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也就是说,当西部地带以轻工业和加工工业把农业和原材料工业从带际贸易中置换出来时,东部地带很有可能以生物技术和计算机信息产业,把轻工业和加工工业从带际贸易中置换出来,等等。总之,由于双方参加带际贸易的产业部门在技术先进性上始终存在差距,因此生产效率上的差距将始终存在,所以在未来的东西部带际贸易中,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问题将长期存在。我们只能在这个前提下讨论东西部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

    二、带际贸易动力机制分析:不等价交换中互利问题的论证

    既然带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是常态现象,那末是否如传统观念所认为的那样,经济落后的西部的收益必然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流失呢?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第一,前已述及,在价格结构缺陷型不等价交换中,西部地带的收益会因为计划调拨和价格结构缺陷而向东部流失。第二,当价格结构缺陷型不等价交换基本上得到消除,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成为主流形态的情况下,东西部间带际贸易的结果是互利的,正是这种互利机制维系和推动着带际贸易运转和发展。请看以下分析和论证:
    (一)东西部间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和生产要素进行带际贸易时,互利机制的论证
    一般而言,加工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及工业品原料,分别是东西部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现以其中的家电产品和肉类产品为例进行分析。
    表1  东西部比较利益状况
        东  部       西  部
        劳动耗费       劳动耗费
M台家电产品  E个劳动单位     P个劳动单位
N吨肉类产品  F个劳动单位     Q个劳动单位

     在表1中,我们仿照李嘉图分析英葡两国比较利益关系时举的那个著名例子,设定我国东西部的比较利益和带际贸易状况为:第一,东部以M台家电产品、西部以N吨肉类产品参加带际贸易,且两类产品的价值是相等的。即如果这两类产品的价值通过带际贸易完全得到实现,双方的需求各自全部得到满足。第二,东西部间生产家电产品和肉类产品的劳动耗费不同,其状况为P>E,F>Q。在东部和西部内部,生产同等价值量的M台家电产品和N吨肉类产品的劳动耗费状况分别为F>E,P>Q。第三,东西部间家电产品和肉类产品的交换比例为K,在上述条件下:
    1.东部欲换回N吨肉类产品满足自身需要,则:
    (1)需要付出家电产品:KN(台);(2)需要付出劳动耗费:K·E·N/M(个劳动单位);(3)可节约劳动耗费:(F-K.E.N/M)(个劳动单位)
    2.同理,西部欲换回M台家电产品满足自身需要,则:
    (1)需付出肉类产品:M/K(吨);(2)需付出劳动耗费:Q·M/K·N(个劳动单位);(3)可节约劳动耗费:(P-Q·M/K·N)(个劳动单位)
    3.欲要带际贸易互利,则东西部从带际贸易中节约的劳动耗费必须为正数。

    附图
    由于F>Q,P>E,而且两个分数相比较,分子大而分母小的那个分数的值大,所以F·M/E·N>Q·M/P·N, 前述不等式组可表示为Q·M/P·N<K<F·M/E·N。
    4.把K=Q·M/P·N代入(P-Q·M/P·N)中,即可求得此时西部从带际贸易中得到的收益(节约的劳动耗费,下同)为0;而当K<Q·M/P·N时,把K值代入(P-Q·M/P·N)中,即可求得此时西部从带际贸易中得到的收益为负值。因为由K<Q·M/P·N即可得P<Q·M/P·N,进而可得(P-Q·M/P·N)<0,这就是说,当K≤Q·M/P·N时,西部从带际贸易中得到的收益将为0和负值,交易不能够进行。
    同理,当我们把K≥F·M/E·N代入(F-K·E·N/M)中进行计算,也会得到此时东部在带际贸易中的收益为0和负值结果,因此,交易也不能够进行。
    总括而言,当交换比例K在开区间(Q·M/P·N,F·M/E·N)之外,即当K≤Q·M/P·N或K≥F·M/E·N时,东部或西部在带际贸易中无利可图,故交易不能进行。
    5.如前所设F>E,P>Q,所以有F/E>1>Q/P,进而有F·M/E·N>M/N>P·M/P·N,即M/N为开区间(P·M/P·N,F·M/E·N)内的一点,令K=M/N,将其代入K·N·E/M中,可得K·N·E/M=E。这说明,此时东部为换回N吨肉产品满足自身需要,须付出由E个劳动单位生产的M台家电产品。而所换回的N吨肉类产品中含有劳动耗费F个劳动单位,因而此时东部从带际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为节约(F-E)个劳动单位。由于F>E,收益为正数。
    同理,把K=M/N代入Q·M/K·N中,也可得Q·M/K·N=Q。这也说明,此时西部为换回M台家电产品满足自身需要,须付出由Q个劳动单位生产的N吨肉产品,而所换回的M台家电产品中含有劳动耗费P个劳动单位,故此时西部从带际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为节约(P-Q)个劳动单位。由于P>Q,故收益为正数。
    如前所设,M台家电产品与N吨肉产品的价值量相等,因此,当东西部间按K=M/N比例进行带际贸易时,不仅两大地带投入交换的商品的价值量全部得到了实现,而且各自的消费需求也全部得到了满足,故此刻所进行的带际贸易为等价交换。
    总括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在生产效率差距型不等价交换条件下,东西部地带间以具有比较利益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参加带际贸易,只要双方的交换比例K在大于Q·M/P·N、小于F·M/E·N的开区间内,即满足条件Q·M/P·N<K<F·M/E·N时,带际贸易不仅能进行,而且在收益方面东西部是互利的。虽然互利并不意味着双方的获利量一定相等,但是它至少表明,东西部各自都能从带际贸易中获得与自己的投入交易量和生产效率相对应的收益。②东西部间在上述条件下进行的带际贸易,只在一个点上(K=M/N)时能够实现等价交换,而却能够在一个面上(P·M/P·N<K<F·M/E·N)实现互利。这说明东西部间的带际贸易,通常是在不等价交换而互利的条件下进行的。正是这种不等价交换条件下的互利机制,维系和推动着带际贸易发展。
    (二)东西部以非比较利益商品和生产要素进行带际贸易时,互利问题的论证分析
    东西部地带间并不全部是以具有比较利益优势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参加带际贸易的,有时他们也会以并不具有比较利益的一般商品和生产要素参加带际贸易,这时双方的利益关系如何?是否也是互利的?下面让我引入“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进行分析论证。“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由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引伸出来的范畴。西方经济学把消费者按照实际支付价格和愿意支付价格购买商品所形成的收入差额,定义为“消费者剩余”;同理,也把生产者按实际市场价格和愿意接受价格出售商品形成的收入差额,定义为“生产者剩余”。(注:以下“1”和“2”两个结论的详细证明方法,参见[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七章和第九章。)
    1.东部或西部经济地带进行“输入贸易”,必然使得消费者剩余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但是,消费者剩余的增加量始终大于生产者剩余的减少量,因而东部或西部经济地带总计仍能获得正的纯收益。当然所得正收益量不同,东部多于西部。
    2.东部或西部经济地带进行“输出贸易”,会使得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但是,由于生产者剩余的增加量始终大于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因而东部或西部经济地带总计仍能获得正的纯收益。当然所得正收益量东部多于西部。
    3.如果不开展贸易,或者对带际贸易进行限制,那末,东部和西部地带将全部或部分丧失从带际贸易中获取正的纯收益的机会。第一,假定东部和西部地带关闭区域市场,不进行带际贸易,那末,在供求曲线图上,由于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价格曲线都不发生移动,因而代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图形面积既不会扩大也不会缩小,东部或西部带际贸易纯收益为零。第二,如果东部或西部地带中的某一方,对带际贸易进行限制或设置障碍,那么将引起交易量的减少和交易费用的增加而导致双方纯收益的减少。
    (三)除了直接的贸易收益外,西部地带还可以从带际贸易中获得“追赶效应”,加快自身发展
    带际贸易能给参加双方带来互利的结果,但是互利并不意味双方获利均等。东部由于生产效率高,参加贸易的商品量大,因而获得的正的纯收益必然多于西部。但是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相对落后的一方(如西部),除了直接获得正收益外,还能从带际贸易中获得“追赶效应”,加快自身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1.带际贸易能够提升西部地带原本较低的价格水平,刺激生产发展,导致经济快速增长。证明如下:
    第一步:设在未加入带际贸易的隔离状态下,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Q的价格在甲地带为P[,1],乙地带为P[,2],而且P[,1]<P[,2]。又设该商品或生产要素Q在甲地带的供给为S[,1],需求为D[,1],且S[,1]>D[,1],供给剩余率为△S[,2]/D[,2]=S[,2]-D[,2]/D[,2]。由于价格高低与供给剩余率大小成负相关关系,且有P[,1]<P[,2],因此,△S[,1]/D[,1]>△S[,1]/D[,2]。
    第二步:设开展带际贸易后,在两大地带联通成为一体的共同市场中,商品或生产要素Q的供给剩余率为:


    附图
    由于开展带际贸易后,甲地带市场成为共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其供给剩余率为△S/D。
    。故(2)式表明,开展带际贸易导致了甲地带商品或生产要素Q的供给剩余率下降。由于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剩余率与价格成负相关关系,因此甲地带的商品或生产要素Q的价格必然比未加入带际贸易时上升。于是,假设的正确性得到证明。
    西部地带的价格总水平低于东部地带,这是不争的事实。这表明西部地带大多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低于东部地带。根据上述已经证明成立的假设,这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加入带际贸易后都要上升。其余少数商品和生产要素中,有一部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保持不变,只有一部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因此,西部地带的价格总水平将上升。
    西部地带的价格总水平上升,将使得多数生产者增加收益,从而调动他们扩大生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积极性。
    2.带际贸易能够提高西部地带的资源利用程度。
    资源闲置程度高是落后地带的主要缺陷。然而,西部积累和投资能力弱,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只有通过发展带际贸易(舍象国际贸易),引入外部的资金技术,才能增强自身开发利用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程度。首先,西部每年通过劳动力市场输出上千万劳动力到东部务工,民工们不仅积攒了资金,更新了观念,而且学会了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本领,为西部加快资源开发积累了资金和技术,培养了人才。其次,西部地区企业以带际市场为纽带,发展与东部企业的合资和合作,引进了本区域稀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使他们与本地丰裕的矿产、土地、劳动力相结合,加快了经济发展。
    3.西部地带可以借助带际贸易,向东部学习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节约技术和制度创新费用。
    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要支付高昂的成本。然而现实生活中,除少数高新技术外,普通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乃至企业组织形式并不神秘,西部的经济组织都可以通过带际贸易渠道,从东部学到并把它们移植过来,从而节约创新费用。例如,现代制衣、制鞋技术以及餐饮娱乐业经营方式,最先是东部从海外移植进来的,然而,通过民工回流,或东部企业迁移,这些先进经营生产方式不久就被移植到西部,促进了西部现代制衣、制鞋业和餐饮娱乐业的兴起。
    以上不同角度进行的分析证明,在市场经济中(即价格由市场决定情况下)开展带际贸易,东西部地带双方始终是互利的,而且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带还可以从带际贸易中获得“后发效应”,加快自身发展。带际贸易本身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参加者的获利动机,是维持和推动带际贸易运转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三、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带际贸易发展,我建议:①在各级党政干部中开展带际贸易理论的宣传教育,为发展带际贸易扫除思想障碍,铺平道路。②在经济、行政法规中增加、补充、修改和完善有关禁止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的法律条文。严格进行执法监督,及时纠正和处理那些阻碍带际贸易的违法行为,如变相限制下属企业向区外采购商品货源;滥用职权刁难外地客商,妨碍其商品运输和正当经营等。以法制监督、保护和促进带际贸易发展。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资金市场。在严格监管下,积极发展银行间跨区域的同业拆借业务,推动两大地带间的资金融通和交流。④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宽对长期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外地民工和商贩入籍城市户口的限制,引导民工有序地跨区域流动。⑤加快横贯东西部交通和通讯干线的建设,为发展带际贸易提供快捷、通畅的交通、通讯网络。
 

【参考文献】
    [1]韩志荣.工农三大剪刀差及其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1996,(10).
    [2]中国价格学会课题组.“九五”期间农产品价格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1996,(8).
    [3]国家物价局课题组.理顺价格的目标及其实施步骤〔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4]〔美〕马尔科姆·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5]陈琦伟.国际竞争论〔M〕.学林出版社,1986.
    [6]海闻.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周殿昆  编辑:ivyche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