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刘刚正文
刘刚: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现状及优化建议
来源:《物流管理》2008年06期 发布时间:2010-1-17 点击数:

    自2002年以来,中国GDP一直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GDP现价总量达到249530亿元,同比增长11.9%。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带动物流业规模快速扩张。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物流业才开始起步,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我国物流业已形成初步规模。在“十一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时期,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作为典型的服务业,中国物流业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然而,我国物流成本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07年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8.4%,而欧美发达国家仅占8.99%。造成物流资源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水平低、基础薄弱、建设滞后,增加物流无效环节,降低物流效率。

    由此可见,物流标准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现代物流需要物流设施及商品包装等方面的高度标准化,以确保不同社会分工环节之间的无缝链接,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研究中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给出提高我国物流标准化水平的优化建议,以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物流标准化及我国建设现状

    1.物流标准化的概念及内容

    物流标准化是指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出发,按照物流合理化的目的和要求,制订各子系统的设施、设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以及业务工作标准,从而形成全国乃至国际物流系统标准化体系的活动过程[1]。物流标准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基础标准(物流术语标准、计量单位标准、尺寸标准);物流设施与技术装备标准(基础设施标准、运输工具标准、储运设备标准、装卸设备标准、包装容器标准);物流信息标准(编码与标识标准、数据采集标准、物流数据结构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物流信息系统及相关标准);物流作业流程标准(运输作业标准、包装作业标准、装卸及搬运标准、配送作业标准);物流管理标准(规划与设计标准、评估类标准、统计类标准);物流服务标准(物流服务设计规范、物流服务分类标准、物流服务质量规范、从事物流管理企业资质认证标准)等[2]。物流标准化建设就是要对上述物流标准的具体方面进行统一与规范的过程,包括制订和完善物流装备的通用性标准、环境和物流安全方面的强制性标准、物流作业标准、物流信息用语标准以及从事物流行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等。

    2.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现状

    2006年公布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战略构想,并把物流标准化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推动下,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标准化进程也随之加快。我国已经发布了《物流标准2005年一2010年发展规划》,物流标准化工作逐步进入到有序发展阶段。该规划目标围绕着物流通用基础、技术、信息、管理和服务五大物流标准项目,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从2005年到2006年,制订并修订物流通用基础类标准以及社会急需的物流标准;2007年到2008年,制订和修订物流技术、统计等系列标准;从2009年到2010年,开展物流创新一体化服务及其相应的配套标准制订及修订活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陆续制订、颁布了一系列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包括技术标准、有关物流行业通用性的工作和管理标准等。

    (1)物流标准化组织机构的建立

    我国建立了许多从事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化工作的机构和组织,例如全国物流信息技术委员会、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由这些组织机构来具体负责制订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其中,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全国物流信息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物流信息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物流信息基础、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应用等物流信息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物流信息以外的物流基础、物流技术等其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此外,地方上也越来越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物流业较发达的上海、广东等地也纷纷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化机构。

    (2)物流基础的标准化

    物流基础标准化是物流标准化的基础环节。物流基础标准化规范了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概念,是物流标准化其他方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为我国物流标准化奠定了概念基础,是我国物流业实践与学术的基础性标准。2006年6月完成对其的修订工作,并已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审查,已经正式发布。《中国物流标准化体系规范》、《商品条码》、《储运条码》、《物流单元格条码》等一些重要的物流基础标准业已发布和实施。

    (3)物流信息的标准化

    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是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离开标准化,信息化成为“空中楼阁”,缺失了信息化,标准化也举步维艰。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物流信息标准化是物流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2003年,物流信息标准化有了很大的进展,制订了《物流条码技术应用规范》等。2004年,编制了《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确立了物流信息方面的国家标准。《物流信息术语》对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信息服务的术语进行了定义。

    (4)物流其他方面的标准化

    托盘标准一直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道坎。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国家标准(GB/T2934-2007)正式公布与实施是我国物流标准化征途中的一次飞越,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托盘规范化生产与应用。此外,在借鉴日本等物流业成熟的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财务制度和物流统计的实际情况,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了物流成本的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并于2006正式发布。在物流作业标准化方面,从2005年开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了有关物流中心作业规范的国家标准——《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该物流作业规范对整个物流中心作业流程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规范。

    (5)物流标准的国际化

    一方面,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市场及物流竞争的国际化,国内许多大型物流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与外国大型物流企业抢夺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国际物流已经发展到全球供应链整合的时代。物流标准的国际化成为物流标准化的重要趋势。中国已经加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并加入了国际电工委员会与物流有关的各技术委员会与技术处,明确了物流有关技术的归口单位。在我国,包装、标志、运输、贮存有关的国家标准大约30%采用国际标准;公路、水路运输有关的国家标准大约有5%采用国际标准;铁路方面大约有20%;车辆方面大约有30%[3]。此外,在商品条形码和企事业单位物流作业标识等方面也相应采用了一些国际标准。我国在物流标准国际化方面的努力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促进了当前物流业发展基本概念的规范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二、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物流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现有的物流标准化管理体制仍然比较落后,物流标准化体系还相当不完善,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建设滞后,缺乏对物流过程中一些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同时,对物流标准化的应用推广不足,存在障碍。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滞后

    (1)基础薄弱

    我国物流业历史较短,自20世纪末才逐渐发展起来。我国物流标准化严重滞后于物流业的发展,无论是物流标准化的基础设施,还是物流行业管理水平及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底子都相当薄弱。而且一直以来,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企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的认识与物流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作为物流的需求方,企业往往将过多精力放在追求收入增长上,而放任企业成长过程中滋生的物流潜在隐患;而作为供给方的物流企业,虽然数量居多,但企业质量参差不齐。

    (2)相关行业标准不统一

    在我国物流业兴起时,国民经济中各主要行业已经形成了各自的行业标准体系,这些体系的形成未考虑到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例如,与物流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技术标准与物流行业标准存在着众多的差异,严重制约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应用推广存在障碍

    (1)物流标准化制订和实施主体分散

    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由多个不同的管理部门来组织制订和实施,不容易形成统一体系,并且缺乏有效的衔接。例如,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制订和推广条形码标准,而托盘标准则由铁道部负责。而且出台的标准也只是推荐实行,对实施主体没有强制性要求。国内有大大小小数十万家物流企业,但成为物流业相关协会成员、接受协会管理的企业却不多,这对物流标准在行业内推广和普及造成很大的障碍。

    (2)物流标准的市场基础不强

    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然而在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条件下,扩大收入和降低成本仍然还有较大的空间,对现代物流的需求仍未引起相当的重视,从而导致企业对物流标准化的需求不强烈。尽管物流业发展前景广阔,发展迅速,但是物流实际市场需求与潜在市场需求不足与物流业本身的迅猛增长导致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到了物流标准的应用与推广。

    3.国际化水平较低

    自从我国加入了WTO后,我国企业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我国物流企业竞争也进入国际竞争阶段。由于我国物流标准与国际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我国物流企业需要为标准不统一带来的差异支付庞大的额外成本。在各方压力和需求下,我国物流标准开始国际化进程,参加了一些国际标准化组织,并在包装等物流主要环节采用国际标准。尽管如此,我国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标准国际化水平依然较低,各种标准同国际标准不能有效衔接。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需要在国际化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4.物流标准化人才匮乏

    (1)人才错位严重

    目前我国的物流业出现严重的人才错位现象。2006年,我国物流业全面开放,物流人才短板制约了我国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进程。我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以前的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并非出身于专业的物流专业。现有物流行业从业人员中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理论、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员还很少,有能力从事制订和实施物流标准化工作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同时,近几年从高校等途径培养的物流人才,离现代物流业的要求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2)人才培养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尽管众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仍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业对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端物流人才的需求。在物流标准化领域,懂具体技术的标准化建设人才更是匮乏。而目前各类教育和相关培训仍旧不能改善和解决现代物流人才的短缺问题。

    三、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的优化建议

    针对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化建议:

    1.积极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

    只有实施物流标准化,才能实现物流现代化,这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现代物流的共识。发达国家的政府在标准化的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本标准化战略便是在日本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政府不仅为标准化战略的研究工作扫清障碍、铺平道路,还积极协调各部门和各行业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我国物流标准化才刚刚起步,物流市场上缺乏强势的大型物流企业,单纯依靠市场难以在短时间推广统一的物流标准。我国国家物流标准制订的主体是由政府机构领导的各种物流标准化组织机构,由这些组织机构来负责组织和参与物流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工作。因此,在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

    (1)加快制订和出台物流标准化的基础标准,并尽快突破各种瓶颈

    我国政府是物流国家标准的制订者和推广者,在物流国家标准的制订和推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应在做好计量标准等物流基础的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淘汰落后的标准,制订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物流装备标准,加快物流信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进而逐步形成我国现代物流业的标准体系。

    (2)建立适宜的协调机制,协调好物流标准化建设带来的各种利益冲突

    物流标准化建设过程非常复杂,涉及与物流业相关的各个行业。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强大,在积极推广已颁布的各种物流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同时,有条件去组织和协调各行业配合物流标准化工作,并引导各部门和各行业从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好各自的利益和观点。有效的协调机制有利于消除由传统的管理格局所带来的制度性障碍。

    (3)引导企业执行物流标准

    新物流标准的出台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包括更新物流设备、变更物流作业流程等,这必然产生一定的新增成本。长期以来,由于这些企业使用的是应该淘汰但没有淘汰的物流标准,已经形成一定的刚性。新物流标准的实施必然会受到来自企业内部的各种阻力。政府对于推广和贯彻物流标准的企业应予以政策支持,通过经费资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来提高企业实施新物流标准的积极性。

    2.加强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

    行业协会是处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一个市场主体,是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目前,我国已经存在诸如中国物流行业协会这样的专业行业协会,以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这样类似于行业协会的组织,由这些组织机构来实现物流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物流标准化建设所带来的各相关行业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行业协会来充当协调这些多元利益的机构。在物流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由行业协会来参与物流标准的制订和推动物流标准的实施,能够降低社会成本,规避市场的无序状态,达到促进行业发展的目的。

    (1)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新物流标准

    行业协会应不断加大自身发展,增加会员,将更多的物流企业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之中。引导各会员企业执行国际物流标准和国家物流标准,协调行业内各个企业在物流活动中执行统一的物流标准。

    (2)建立和完善人才认证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

    面对我国物流行业人才紧缺,尤其是物流标准化专业人才紧缺的局面,行业协会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物流人才认证制度,并联合相关高等院校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构。虽然当前由行业协会主导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考试,但其机制还不够健全,亟待完善,这样,才能有效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人才需求。

    (3)推动行业标准国际化

    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和经验,促进物流标准与国际接轨,是物流标准国际化的要求。国际上公认和通用的物流标准,促进了物流在全球的发展。目前,我国物流标准的国际化还有很大的差距。行业协会在促进和推动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动标准化建设借鉴、参考国际通用标准。另外,行业协会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发达国家现有的物流标准,以便为我国物流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做好理论准备。

    3.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物流企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微观主体,是我国物流标准制订和实施的关键载体。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建设离开物流企业的支持与参与,也就形同虚设,不能产生实际的价值。由于我国的物流标准化仍然处于起步时期,公布实施的物流标准并不完善,需要通过企业的具体实践来检验效果。因此,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离不开物流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参与到物流标准化的实践中去:

    (1)转变观念、总结经验

    大多数物流企业面对物流标准的颁布都是一种被动接受和执行的态度。实际上,企业需要转变观念,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物流标准化工作中来。在我国物流标准体系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应积极总结经验,为我国物流标准化提供经验积累,以便于相关部门根据实践经验不断健全和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制订出真正符合我国物流企业实际需求的物流标准体系。

    (2)配合物流标准的制订与实施

    物流标准最终要靠物流企业具体落到实处。物流标准制订和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物流活动中的不必要环节,从而节约成本。物流企业应积极配合物流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在经营活动中重视物流标准的贯彻,加强企业内部协调,优化内部供应链,力图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标准化。

    (3)建立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我国物流企业缺乏物流标准化人才,仅仅依靠政府和行业协会去办教育和培训认证,只能解决一部分人才缺口的问题,原因在于:使用这些人才的主体是物流企业。因此,物流企业应当重视物流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建立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现代物流人才,尤其是物流标准化人才,并开发出适合本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进程推进迅速,但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一定程度地落后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标准化管理体制较为落后,标准化体系还不完善,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建设滞后,对物流标准化的应用推广不足,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实现我国物流标准与国际接轨,从而增强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不仅需要政府机构的组织协调,还需要物流行业协会的引导,同时,也离不开物流企业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陈颖星.标准化平台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7).
    [2]潘福斌.对物流标准化建设主要问题的思考[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9).
    [3]周爱莲,李旭宏,毛海军.中国物流标准化现状与对策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2003(4).
    [4]戴定一. 2006年中国物流标准化新进展[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4).
    [5]刘春梅.物流标准化在我国实施的对策[J].商业研究.2006(5).
    [6]刘增辉.中国物流标准化向国际化迈进——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孟国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1).
    [7]吴青.物流标准化的定义演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3).
    [8]许笑平.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3).^
 

作者:刘刚 黄苏…  编辑:qinandhua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