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有利于推动物流服务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文章首先应用核心竞争力、协同效应、共生等理论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产业互动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互动可以有效促进物流服务创新并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共同发展。最后,基于产业互动提出了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的模式,包括提供物流增值服务、实施全程供应链管理、发展产业物流,并提出了制造业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产业互动/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
一、引言
在现代分工条件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软化和工业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服务投入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引领作用和对制造业价值链、产业链的渗透和整合作用也日趋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其中现代物流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内容而被单独强调,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物流可以理解为制造业物流。制造业是我国发展最快和占国民经济比重最大的产业,制造业物流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国制造业物流发展是由制造业和物流业这两个行业的交织互动发展而成的。通过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制造业能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获得更好的物流服务;物流业可以增加总市场份额,与制造业共同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和技术,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中间需求性服务业(而非最终需求),并且具有专业性和知识性的特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所包括具体活动的外延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因此,本文将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主要有以下观点:(1)需求遵从论。Cohen and Zysman(1987)等学者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是制造业的补充,服务业发展处于一种需求遵从地位[1]。(2)供给主导论。Pappas and Sheehan(1998)等学者认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Eswarn and Kotwal(2001)指出,服务业部门的扩张有两条途径可以使制造业部门收益:首先是能够引起进一步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其次是降低了投入到制造业部门的中间服务的成本[2]。(3)互动论。Park and Chart(1989)等学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他们认为,随着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服务业的需求会迅速增加;服务业部门的增长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3]。(4)融合论。融合论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产业融合最早出现在信息通讯业,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的竞争合作关系,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和制造业等产业都出现了融合趋势[4]。
(二)基于产业互动的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具有互动性的特点,包括与外部客户的互动和内部互动。产业之间互动发展可以促进产业创新,Rothwell(1992)通过对已有创新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归纳提出了五种产业创新模式,即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相互作用模式或技术与需求耦合作用模式、整合模式、系统整合与网络模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系统整合与网络模式,强调了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创新的系统性和协同性[5]。Kong-Raelee(2003)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创新的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由服务业发起创新,通过向广泛的用户提供服务,将服务创新推向市场;第二种是用户需要特殊的服务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为了满足用户需求,服务提供者进行创新并将之推向市场;第三种是用户同服务提供者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由服务者提出创新性的服务,用户接受服务提供者的建议,采取新的服务,将创新性的服务推向市场[6]。可见,生产性服务在与客户的互动接触和服务过程中,不断推动着组织和管理领域的互补性创新。
现有关于生产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研究多侧重于二者的互动过程和互动机制,对互动过程中服务创新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特定产业的服务创新研究较少;同时有关物流服务创新的研究多关注于物流服务创新的理论模式和创新驱动力,没有将物流服务创新放在产业创新系统中去解释,缺乏对其创新机制的研究。本文以物流业中的制造业物流为研究对象,将物流业置于制造业与物流业组成的开放系统中去研究,从产业互动这个角度出发,分析制造业物流服务的创新机制,并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践分析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的应用模式。
三、基于产业互动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机制研究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的相关理论入手进行研究,分析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并解释其对物流服务创新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1)社会分工和外包角度。依据古典经济学派的分工理论,生产服务外包是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Abraham(1996)认为,企业服务外包的增加源于与信息技术大量使用有关的交易成本的下降。(2)基于竞争力的角度。Coffey & Bailly(1990)等学者认为,面对不确定性,企业会通过外购或者分包方式分散风险,将资源集中在最有竞争优势的环节,从而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和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上述理论,并引入共生理论和外部因素构建基于产业互动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模型,见下图1所示。
(一)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机制
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的产生是两个产业企业主体在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所构成的激励机制的作用下而出现的。外部激励主要是传统的工业经济向新经济时代演进过程中,信息技术变革与社会化分工两大根本变革的产生与扩散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动力与压力;内部激励是环境变化给企业提供的各种开拓市场的机遇,如协同效应、共生、竞争优势等,是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在内外部激励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企业行为发生变化,促进物流企业进行服务创新。
1.内生性激励因素
(1)协同效应。协同是指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的、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与集体行为,协同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自组织理论是协同学的核心理论[7]。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经济效率将越来越取决于不同生产活动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联系的属性,而非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制造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技术、产品、市场、企业等构成要素进行相互作用,并促进这些要素向其它产业扩散,导致不同要素的互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协同效应会加强非线性协同行为,如通过建立跨产业的物流联盟与知识联盟等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中各要素的扩散与互动。制造业的创新、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创新与进步,同时还有赖于相关配套产业,尤其是物流业等生产性型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物流业依据制造业的需求,通过与制造业进行价值链相关环节的互嵌完成服务,在制造业实现价值增值或创新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分享创新收益,改善和提高其服务管理与创新水平,并在新一层面上继续激发制造业产生新的物流服务需求,开始新一轮的服务与增值活动,这对物流业内部要素重构、提高服务绩效、实现服务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2)共生理论。“共生”一词最初源于生物学概念,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在同一环境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不同系统,总体上是互补共生的,或者因直接提供功能服务而共生,或者同处于环境大循环过程通过中介环节而共生[8]。对于产业系统而言,技术变革与模块化分工为不同产业企业经营创造了一个共同的环境,处于这一环境中的不同企业只有采取“共生”战略,相互依存,协同发展,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共生原理对企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动荡与复杂,单独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源与能力无法应对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只有积极采取与其它企业加强合作的方式,共同应对环境不确定性,才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制造业和物流业是两个互补型产业系统,一个产业的发展会促进另一个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制造企业物流需求表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物流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制造企业需要,迫切需要新的物流服务理念、方法和模式,需要物流服务商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创新提高物流服务绩效,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激发客户的隐性需求。物流服务创新使物流企业越来越多地介入制造业的生产运营,不断刺激客户产生新的需求。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逐渐形成了互补互惠式的共生体,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生存,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在与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之一。在竞争优势的内在激励下,企业会积极对环境中的新奇与创新进行搜寻,并通过学习、模仿与创新来谋取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核心能力的培育。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的观点,核心能力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派别的知识,其实质上是一种整合的能力。有效率的企业会实施保持自己核心竞争力即相对竞争优势的策略,将其资源配置到在价值链上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活动上,自身不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活动就会被外包给外部供应商。竞争会促进不同产业企业主体间的互动,制造企业为发展核心能力会选择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物流企业通过把制造业中的要素进行重组,可以整合制造业的属性或功能,将制造业所具有的功能集中到物流服务中来,从而促进物流服务的创新。
2.外部激励因素
(1)技术变革。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演进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与动力是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所谓技术经济范式变革是指改变技术与经济领域的观念、技术原理、规则和习惯等,如蒸汽机、计算机等。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变革是一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创新,它正日益影响着产业经济系统各方面的发展与变革。信息技术扩大了企业市场规模,使全球市场通过网络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从而大大拓展了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市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分工的演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并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信息技术在扩大市场规模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与动荡性。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互联网来开拓全球市场,打破了地区的垄断因素,加剧了市场中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促进了信息与知识的传播,加快了创新的速度,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与竞争压力,促进了企业经营观念的变革,即促进企业由原来的追求企业内部协同向外部协同发展。
(2)社会分工。在产业发展初期,主要是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当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进行社会化分工,由专业化厂商来完成;当产业处于衰落期,又进行企业内分工。产业的发展是通过企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的交互作用而发展的[9]。生产方式的进化,给制造企业创造了大量机会,同时也使得制造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和配置,制造企业面对全球范围的市场以及跨国、跨地区的生产组织和物资流动,使协调更加困难,管理问题更加复杂。原先作为企业内部的物流服务职能部门逐步分离出来,由独立的市场主体运作。物流服务这种由“内在化”向“外在化”的演进趋势,是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在物流服务从制造业分离的过程中,物流服务的经营变得更加专业,创新的频率不断提高,规模经济也得到了凸现,于是物流业得以迅速发展。
(二)物流服务创新
物流服务创新是指一切与物流服务相关或针对物流服务的创新行为与活动,物流服务创新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创新实现物流服务的差异化,获得竞争优势。本文从组织创新、功能创新和技术创新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组织创新。制造业物流活动组织形式随着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互动和相互需求关系的改变而不断进行创新。美国学者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和戴维·J·克劳斯认为物流组织的演变遵循的是“功能分散—功能整合—过程一体化”这一大致过程[10]。20世纪50年代以前,企业物流功能分散、遍布于整个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很零散,且物流需求量不大。因此,物流服务水平较差,物流服务效率较低。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物流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企业开始将所有的采购、储运、配送、物料管理等物流的每个领域组合成一体化运作的组织单元,进行统一运作与管理,形成物流一体化组织,这样消除了部门间利益冲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将物流业务交给企业外部的第三方经营,形成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组织。进入21世纪,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供应链物流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物流服务越来越体现“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将物流作为整个价值创造过程的目标予以组织。矩阵型、团队型、联盟型、虚拟型与网络化等跨组织物流服务模式不断出现,美国著名的Accenture公司提出第四方物流概念,通过整合资源、技术、顾客和市场机会,依靠统一、协调的物流运作,提高物流服务效率,满足客户个性化物流需求。
2.功能创新。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物流功能也随之不断扩展,现代物流组织系统正经历由供给驱动的供应链系统向需求驱动的价值链系统转变。物流服务功能发展至今,虽然其核心功能和最终功能仍是运输服务功能,即将产品或原料由一个地方运往另一个地方,通过克服产品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的差异来满足需求,但随着物流需求的改变,物流功能随之不断扩展,满足顾客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和核心能力等各种需求。现代物流服务系统是一个包括运输、信息技术、客户服务等功能在内的综合系统,表1列示了一些物流服务功能,其中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属综合物流服务功能[11]。
3.技术创新。物流技术是物流活动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总称。物流技术与物流活动全过程紧密相关,物流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功能的完善和有效实现。现代物流技术创新体系贯穿了整个物流领域的各种基本活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从技术思想来源或科学原理来看,它包括物流机械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电子技术、物流自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从功能活动来看,包括运输技术、仓储技术、装卸技术、包装技术、流通加工技术及物流信息技术等;从技术形态来看,包括物流活动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工具等硬技术和信息网络、物流规划、物流系统等软技术[12]。现代物流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将物流产业内部及相关产业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引入物流体系,体现出系统性、整合性、协同性,对物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从价值链构成来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制造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的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出现了工业服务化的特征,使得在价值链中,利润发生了从中间加工制造环节向上下游服务环节转移的趋势。一般来说,在价值链中,能够决定产品异质化的环节主要是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物流、金融、维修等服务。现代制造业的全球化背景使得市场竞争不仅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更是企业所属供应链的整体竞争,现代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将转化为物流产业创新的动力。一方面,制造业为获得竞争优势,需要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与执行能力,降低作业成本,这些需要会进一步要求物流企业在准时制以及精益化运作方面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制造企业的需求也加剧了物流企业间的竞争。为了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物流企业需要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改变组织结构和运营流程,增加创新服务的种类。物流企业普遍性的创新投入会促进物流产业技术进步或者加速新技术在产业内的扩散,进而推动物流服务创新。物流服务是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在与制造业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孵化器”和“推进器”的作用,通过物流服务创新向制造业传递人力资本和物流知识资本,将这两种资本导入到生产制造过程之中,使制造业获得外部知识资源,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物流企业由于内部资源形成的创新可以促进物流企业自身经济绩效的提高,最终实现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共同发展。
四、基于产业互动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一)物流增值服务
物流增值服务一般是指在物流常规服务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相关服务。现代制造技术已经表现出高技术化、信息化的特点,制造业运营行为和合作模式的转变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物流企业而言,必须提供新的附加业务,扩大业务范围,不断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制造业的物流增值服务主要包括商务附加值服务、劳动附加值服务、信息系统服务、系统控制服务,如表2所示[13]。在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过程中,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创新要求较高,客户物流需求的数量和种类较多,物流交易量的增加进一步激发物流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促进物流企业进行服务创新,从仓储、运输到金融、咨询等多领域多环节为制造企业提供服务。
从工业经济时代到新经济时代的变化,使制造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市场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从生产导向转变为客户导向;从地域竞争转变为全球化竞争;从相对稳定转变为快速变化。生产形式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在大规模生产时代,制造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表现为市场需求相对统一和稳定、产品生命周期较长、市场需求及产品更新变化相对缓慢;而在大规模定制时代,制造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表现为客户需求分散化与个性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需求及产品更新变化不断加速。在物流领域的最大变化是从物流到供应链的转变,它实现了高效的商业模式管理集成,包括上游过程中的所有物流活动,也包括生产运作,驱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营销、销售、产品设计、财务和运作过程等活动协调一致,所以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扩展。面对新的竞争环境,制造业物流服务的重点应是如何有效缩短供应链中各环节间的响应时间;如何尽可能清除供应链物流各环节的库存,实现全程供应链管理,包括内部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生产计划协调、物流管理、协同设计与制造等。DHL是全球最大的专业物流供应商,通过实施全程供应链管理服务来面对日新月异的业务与客户需求,表3列出了DHL全程供应链管理的业务内容。
产业物流就是为制造业、农业、零售业等产业发展提供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产业物流是一种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现非标准化、定制化、个性化和整合优化特定产业的流程,它扩大服务范围,与客户建立合作联盟关系。产业物流是产业集约化及发展方式转变对物流产生的新需求,使物流服务进入了专业领域。现代制造业的特点之一在于专业化分工和跨地域协作,这种分工与协作将物流服务的需求由原来的“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化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不仅如此,客户在希望得到“一站式”物流服务的同时,还对服务提出了快捷性、经济性、稳定性以及共享物流信息和提供物流实时状态的要求。产业物流专注于产业发展,使客户在和物流企业合作时不只获得物流利益,在市场方面也能取得优势。物流企业对制造业各产业服务的专业化,不但可以使制造业各产业专注于发展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针对产业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使客户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资源,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目前,以汽车等产业为代表的专业化产业物流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以DHL为例,DHL为客户提供包括航天、汽车等多个产业的专业化产业物流服务,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为客户提供市场竞争优势。
五、结论与建议
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组织范式发生了变革,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趋向于选择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的发展需要以制造业为基础,制造业物流是我国物流需求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品物流占到社会物流总额的90%左右;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需要物流业的支持,产品加工制造的时间仅占全部生产流程的10%,而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环节占用的时间则高达90%。制造业和物流业是互利共生的关系,物流本应该在制造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制造企业对物流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偏低、供应链协同困难、物流企业规模小且创新不足等问题。为了提高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最终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提高制造企业的现代物流意识,使企业真正认识到现代物流在制造业中的作用。制造企业应勇于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专注于其核心业务的发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制造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将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不仅可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还可以使自身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获取优质的专业的物流服务。(2)整合产业价值链,建立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机制,培育两个产业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制造业服务外包对物流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和物流服务能力提升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效应,建立两个产业间联动发展、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注重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战略互动与发展融合,并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运作鼓励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整合价值创造过程,实现两产业的协同发展。(3)以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依托,构建区域性物流服务体系。根据地区实际,整合区域内物流企业,以满足区域内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为目标,不仅有利于提高区域物流服务水平,而且可以提升区域内制造业的竞争能力。这种整合不仅包括物流企业间的协同与合作,还包括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契约伙伴关系。(4)鼓励物流企业间并购整合,提高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平均规模和服务水平还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原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并购整合,改原来的分散式、小规模经营为集约化控制。为此,应鼓励大型物流企业构建国际物流网络,参与国际竞争;鼓励民营资本、境外战略投资者参与物流业并购重组;推进基础性制度建设,形成一批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我国的物流服务能力[14]。以制造业物流外包为切入点,创造物流需求,促进物流业发展和物流服务创新,提高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最终实现两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原文参考文献:
[1]COHEN S,ZYSMAN J.Manufacturing Matters:The Myth of the Post Industrial Economy Basic Books[M].New York:Basic Books,1987:10-32.
[2]PAPPAS N,SHEEHAN P.Working for the Future: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in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M].Melbourne:Victoria University Press,1998:127-155.
[3]孔德洋,徐希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管理,2008(12):74-79.
[4]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5]ROTHWELL P.RAMASWAMY.Growth,Trade and Deindustrialisation[J].IMF Staff Papers,1999,46(1):18-41.
[6]路红艳.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结构升级——基于产业互动、融合的视角[J].财贸经济,2009(9):126-131.
[7]哈肯·H.协同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18.
[8]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3-150.
[9]STIGLER.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9(3):185-193.
[10]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戴维·J·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林国龙,宋柏,沙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03-105.
[11]AOYAMA Y,RATICK S,SCHWARZ G.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the US Logistics Industry:An Economic Geography Perspective[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6,58(3):327-340.
[12]黄华峰.试探现代物流技术创新的方向[J].物流科技,2007(6):32-33.
[13]刘秉镰.基于价值量的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5):66-73.
[14]刘秉镰,林坦.制造业物流外包与生产率的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67-77.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刘刚:消费者需求动态响应、企业边界选择与 [2017-3-29 11:18:38]
- 刘刚:基于产业互动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研 [2017-3-29 10:32:32]
- 刘刚: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鲜活农产品流通 [2017-3-29 10:24:00]
- 刘刚:连锁经营的效应分析:一个综合的视角 [2010-1-17 16:12:10]
- 刘刚:基于产品需求特点的供应链设计 [2010-1-17 16:04:02]
- 刘刚: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现状及优化建议 [2010-1-17 15:52:0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