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核心技术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核心技术不等于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为对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的整合利用的能力,也就是对多种系统的集成。而产业集成化的出现,规定了信息时代产业结构的新本质和企业竞争的新状态。
一、产业集成化是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未来战略
产业集成化成为信息时代产业结构的新本质,是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产业集聚后出现的又一新现象。它带来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变革的契机,预示了信息时代产业结构新本质和企业竞争新状态。它既改变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也改变了现代的“模块化”分工(注:青木昌彦等编著:《模块化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同时,又不同于企业竞争、产业集聚(如表1所示)。它把工业生产管理和商业营销模式有机整合起来,优势互补、综合集成,跨越行业界限、打破时空概念,开放式地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它使产业竞争主体、竞争载体、竞争校心和竞争优势发生了质变,推动产业变动趋向工业制造和商业营销相融合。
集成化是企业经济复合结构的一种形态,它产生于产业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是今天更应引起人们重视的一种经营方式和经营战略。产业集成化引入集成思想,涉及产业结构、管理和经营战略(注: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4页。),它改变了现代供应链模式,把市场经济与业态革命向大纵深推进。
产业集成化以“模块化”为前提,首先,它把价值链上的企业、组织和服务对象分解为可以独立运行的半自律子系统(注:青木昌彦等编著:《模块化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第5页。),然后,按某种联系规则将子系统统一起来,构成更复杂的系统或过程,产生集成效应。青木昌彦称前者为“模块化分解”,后者为“模块化集中化”,他的研究侧重于“模块化”中子系统的独立性,而笔者侧重于子系统的集中性。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归宿,虽然两者不可分割,但是,后者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所在。
表1 三种不同竞争形式的产业结构演变模式比较 企业 产业集聚 产业集成化
竞争主体 大企业 围绕核心企业形成的企业群 R&D、生产商、合作商、供应商、销售商、客户
竞争载体 产品、服务、技术 产业要素(如人力资源) 数据信息、业务、流程
竞争核心 价格、质量、服务 集聚效应带来低成本 设计、制造、销售等渠道
竞争优势 技术先进性 产品差异性 价值增殖
变动趋势 不同产业的更替 同一产业分工加深 制定产品标准、锁定客户群、控制要素市场
变动原因 竞争、技术、市场、政府、企业家 专业化水平提高 网络、信息和工程等新技术的出现
变动关键 获得新技术、培育新公司 提高生产率、拓宽营销网络 充分、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
产业联动 技术、资本、人才 产业链 价值链
市场机制 规模效应、范围效应 集聚效应 集成效应
市场绩效 产业现代化 知识、人力资源的积累 业务、流程集成和产业整合
结构模式 结构更替演进 专业化结构成长 专业化和行业结构融合
产业集成化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它以企业为界,分为企业内部集成和企业外部集成。前者以产品为轴心,主要包括:产品概念、产品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维护、客户需求等;后者以价值链为轴心,主要包括:研发中心、合作商、供应商、服务商、销售商、客户,以及相关联企业、机构等。企业内部集成是产业集成的基本层面,它是一个企业存在的必备市场能力;企业外部集成是产业集成的扩展层面,它是产业集聚后形成产业整合、产业融合的一种必然选择。这样,市场被划分为若干个价值链条,它们共同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硅谷有今天的成就不应归功于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鲍德温教授所说的“模块化”,而应归功于IBM、微软、英特尔等为代表的一批核心企业的产业集成化。
产业集成化需要满足以下六个条件:(1)产业要素(人力、技术、资本)能够快速集中和自由流动。资本的自由组合、人力(特别是高级人才)和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这三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形成产业集成的必要条件。(2)有若干条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通过企业间技术链的传递、产业链的整合和产业价值链的联系,实现企业间的高度分工、合作与协同。(3)形成了若干个产业集群。其中既有大集团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也有中小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它们对产业链、价值链的维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4)有若干领袖企业和极强配套能力的中小企业。领袖企业对其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伙伴具有较高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配套企业采用嵌入式、ODM(非OEM)等方式影响其他制造商。(5)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各级地方政府及政府之间有良好的财税、融资等各种政策,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协调与支持,以及当地市场制度、竞争者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等的培育与发展。(6)便捷通畅的信息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道路、居住环境、公共信息、文教体卫设施、生活娱乐场所、信息通讯等。这些都是经济区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
二、天津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化的经济条件的状况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化必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进行,才能实现在产业集聚基础上的产业“再造”,才能摆脱当前依靠数量增加推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才能使产业有质的变化,才能锻造天津自己的“硅谷”。目前,天津已具备了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化的一些经济条件:
1.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天津经济的亮点。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产业总量及几项重要指标逐年增加,2002年已超过1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0.4%,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52.9%。按不变价计算,高新技术产业拉动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2003年完成产值12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2.6%(注:根据2002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天津市计委高技术处数据整理;科技网,2004年1月17日,http://www.stdaily.com/gb/area/2004/01/17/content_202207.htm.)。这就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再次创业”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
2.初步形成了若干条技术链和产业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天津初步形成了若干条技术链和产业链:以摩托罗拉、三星电子等领袖企业为核心的电子通讯产业链;以诺维信、史克必成等领袖企业为核心的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产业链;以中新药业、天士力为龙头的中药现代化技术链;以力神、和平海湾、蓝天三洋为代表的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主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能电池的新能源技术链。其中,2002年电子信息领域快速增长,产值达888.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占整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81.0%,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值占总产值的8.1%(注:天津市计委高技术处:《2002年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2003年4月26日。)。
3.初步形成了一大批研发机构和骨干企业、重点产品。到2002年,天津已建成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中心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企业技术开发中心80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7个,初步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初显成效,目前全市超亿元产值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5家,比上年增加40余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2家。同时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如移动通讯手机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8.6%,电子组件为24.6%,大规模集成电路为12.8%,显示器和显像管玻壳为10.7%.
4.开发区、产业园区已成为天津两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目前,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已成为天津两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自1984年建立以来,天津开发区经济蓬勃发展,主要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2003年,开发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19.87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7.5%。开发区已经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推动了天津经济的总量增长和结构调整。美国《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中,有9个国家的37家跨国公司在天津开发区投资,投资企业达75家。天津开发区以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为主体的许多产品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强国际竞争力。同样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的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2003年完成技工贸总产值561.97亿元,总收入668.95亿元,利润总额28.84亿元,出口创汇13.63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创历年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两区作为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三、天津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集成化的差距
虽然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初显规模,但产业集聚不等于产业集成化,距集成化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化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总量,还需要产业质的提高。天津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机制问题。市场配置资源是一个基本方向,但在目前这一地区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行政区域利益主体意识强,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很高;地区政府对资源控制能力强,对企业干预比较多,导致区域经济政治色彩浓厚。
公共基础设施问题。产业信息化程度低,内资企业缺乏应有的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交换,如新技术产业园区虽然建成我国第一个“信息化产业园区”,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园区内的企业之间信息资源目前还不能有效地充分共享。我们对具有代表性的25家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发现,以电子商务为例,无电子商务的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8%,有电子商务但很少用的占8%,有电子商务但只是一般应用的占48%,用的比较多的只占36%。可见企业的信息化手段相对落后。这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生产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由此丧失许多商机,同时也无法实现企业间的业务协同。
行业领袖问题。真正具有行业领袖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内资企业很少。天津市产值超亿元和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而邻国印度最大的私营企业产值高达60多亿美元(约500亿人民币),相比之下我们的企业小得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其一,企业科研投入较少,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据高新区对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397家企业的调查(注: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代表。园区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93.5亿元,占全市产值的35.9%,1999~2002年市50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园区有28个,占56%,软件产值2002年占全市产值的52%。),188家有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其中的156家企业为新产品开发投入了经费;从投入的经费额度分布来看,投入100~500万元的有41家,500~1000万元的有12家,1000万~1亿元的有14家,超过1亿元的只有2家;从科技活动经费的筹集途径来看,企业自筹资金的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78.8%,金融贷款的占18.6%,政府投资资金的占1.2%,事业单位投入资金占0.7%,其他资金占0.6%。其二,电子信息行业的产品或多或少已具有产业链的雏形,而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新能源行业看不出产品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上述被调查的397家企业中的361家企业的713项产品的统计分析证明了这一点。其三,产业内的恶性竞争有所抬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天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的两大园区之间存在激烈竞争,此外,各区县为了地方利益采取各种招数招商引资,也参与了这场竞争,各方竞相压低自己的筹码,对正常的企业发展和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其四,企业资本运营质量差。大多数企业处于初创阶段,在资本运营、企业重组等方面刚刚起步。
配套能力问题。内资企业严重萎缩、配套能力相对较低。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天津内资企业出现全面萎缩现象,虽然政府通过合资等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嫁接改造,但绝大部分企业为参股企业,处于合资企业的附属地位。虽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困难在短期内得到了缓解,但也失去了一次改造、重组(实行股份制)和发展壮大的机会,造成了天津地区国有企业与其他地区国有企业差距拉大。同时,也造成了目前天津地区相当一批国有企业规模缩小,甚至成为无产品、无资金、无技术的“三无”企业。为了生存,国有企业只能为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加工、配套,形成了一批“保姆型”企业。
产业结构问题。内资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末端,偏重硬件制造,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软件及系统集成相对薄弱。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不甚合理,这也是国内信息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2001年天津硬件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及软件业之比约为6:1,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普遍达到1:1左右。内资企业绝大多数处于产业链末端,靠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来获得订单;为大企业做配套的中小企业主要生产中低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贴牌为主,做OEM的较多,做ODM的较少,核心部件基本依赖进口。以LG公司为例,目前与天津LG形成配套关系的企业共有500余家,除随着LG进入中国的70多家韩国企业已掌握核心技术外,其余的天津本地企业或国内其他地区企业都处于产业链末端。此外,跨国公司为了规避风险,采取分散投资的战略,使天津引进大型跨国电子信息企业的难度加大。从200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入围“销售收入前200名”企业的整机产品(即末端产品)和主要配套产品的生产来看,天津入围企业中生产手机的企业2家,生产显示器的企业1家,生产彩管的企业1家,生产激光器的企业1家,生产电子元器件的企业5家。可见,天津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大多数重点企业的发展仍然依靠整机产品和主要配套产品的拉动。重点企业的产品优势主要集中在配套产品和元器件上,其企业规模的发展主要受下游整机生产的发展和市场变化的制约,尤其在目前信息产品和国内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信息产品的低价位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导致配套和元器件企业的低效益经营和市场规模化发展。
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内资企业国际竞争力相对较低。从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出口贸易来看,外资企业占据绝对优势,进料加工出口居首,出口的产品仍然单一。据统计,天津2003年1~7月进料加工出口高新技术产品25.01亿美元,增长34.1%,占高新技术出口总值的89.1%;一般贸易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69亿美元,增长80.5%,占高新技术出口总值的6.02%;来料加工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21亿美元,增长37.6%,占高新技术出口总值的4.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7.38亿美元,增长23.5%,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9.88亿美元,增长74.2%;中外合作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0.47亿美元,增长1.4倍。在高新技术出口企业中,仅摩托罗拉、三星电子显示器和三星电子三家公司就占高新技术出口总值的65.7%。
总的来看,天津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度不高,对优势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不够,产学研商的联系和合作亦不够密切。我们对具有代表性的25家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后发现,根本没有接受过企业外包的有12家,占总数的48%,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功能和水平还不能够满足众多快速增长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投融资体系尚不够完善。从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和销售商之间的合作比较松散,大部分是短期行为,这和当前销售大鳄参与企业竞争,并左右企业生产运营的状况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也是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在近期必须高度重视的。
四、天津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化的战略选择
针对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的这种现状和差距,我们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化的战略设想。
1.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创造产业集成化的软环境。抓住世界产品制造基地转移的机遇,因势利导,努力创造天津良好的投资、运营和产业政策环境。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注重本地化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金融体系;做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和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等。
2.在相应行业中培养或引进3、4家“重量级”的内资企业集团,形成行业领袖。加强和引导企业的资本运营,实施企业重组和并购,最终在相关行业中培养或引进3、4家具有规模的“重量级”的内资企业集团,以此形成行业领袖,并牵引周围配套中小企业调整产品生产结构,从而形成一种较为合理的市场结构和产业集成化趋势。
3.有选择地推进产业集聚,培育和形成产业集成化的产业平台。首先,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区域应进一步突出自己的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如武清的生物工程(以天狮为代表)、北辰的机电一体化(以LG为代表),从而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其次,进一步支持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产业园区建设,园区定位应由“筑巢引凤”转向产业集成。加快华苑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集中精力重点建设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四大支柱产业群,真正发挥其在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4.提高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产业集成化内涵。首先,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总体研发能力。要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基地,加快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用,促进研发平台建设,尽快扭转主要产品的关键技术和产业高精尖技术基本上由三资企业所主宰,以及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光电子等新兴产业的研发平台建设滞后的局面。其次,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工程研究中心、科研中心,加强重点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鼓励其他地区内资企业在天津建立研发机构。第三,加强产学研结合,在政策及组织上进一步下大力量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专业性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
5.加强产业信息化进程,构筑产业集成化的平台。加强产业信息化进程,实现产业内、行业间、企业内外的信息、数据的资源的互联互通,进行业务重组,实现价值增殖。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信息开发能力,更多地培育有实力的信息内容服务机构(ICP)和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构筑产业集成化的平台。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进行深加工和再开发,立足改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果。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周立群:产业集成化:产业竞争未来战略—— [2010-1-17 16:59:39]
- 周立群: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2010-1-17 16:43:38]
- 周立群:关于商业竞争与文化问题的新思考HH赵 [2006-12-12 0:05:02]
- 周立群简介 [2006-4-4 16:20:42]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