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哪一地区的企业发展迅猛,经济增长就必然高涨。但是,与区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并非仅仅是企业的数量扩张。根据1995年的统计表明,在我国较发达的省区中,山东和江苏两省的工业企业数分别为41.11万个和45.87万个,均高出广东省的工业企业数38.64万个,但是,两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均低于广东省。 又如河南和四川两省是我国工业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分别为73.68万个和69.93万个,但其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均远远低于江苏、广东和山东三省。同时,1995年的统计还表明:全国独立核算的大型工业企业占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数的1.3%, 而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0%。〔1〕不难看出,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 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也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企业的规模扩张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要道路,同时也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于是,我们可以说,企业的数量仅仅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而且还不是主要的因素,企业的组织成长和规模扩张才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事实上,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早已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了。韩国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主要是靠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的规模扩张来实现的。正是这些企业通过相当庞大的规模发展,提高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劳动力素质、资本生产率和产业组织的效率,因而创造出高质量的现代产品和品牌,并成功地推入了国际市场,这就是“三星”和“大宇”等。这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带动了整个韩国经济的迅速起飞,使韩国在80年代就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当然也有人认为,我国台湾的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就不是依靠大型企业的成长,而是以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主要方式。不可否认,中小企业的确为台湾的经济增长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以致于直到现在台湾的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的产值还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80年代之后,台湾基本完成了以“出口导向”战略推动的经济积累过程,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进入大陆市场,从而进行了较为明显的产业调整,特别是电脑业异军突起,带动了产业组织的规模扩张型的改造,一批拥有国际品牌的大型企业纷纷应运而生,比如“宏基”就是其代表。应当说,正是这些大型企业的出现和发展才预示着台湾经济的未来,如果没有这些大型企业的发展和更大的规模扩张,台湾将很难在下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和发展自身的优势,台湾经济也将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企业的规模成长将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呈长期影响态势,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中小企业无法替代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的今天,产业组织的改造和企业的规模扩张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就更有必要来重新认识企业组织成长和规模扩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重新配置区域经济资源
在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中,配置经济资源是市场的主要功能。自从凯恩斯革命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以来,政府在配置经济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也受到了相当的注意,于是经济学都强调了市场和政府是配置经济资源的两大力量。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产业组织在100 多年来的改造和发展过程中,已经壮大为配置资源的新的重要力量,而且,正是由于企业规模的宏大,才产生了支配原有市场和创造新兴市场的巨大力量,同时也才产生了影响甚至引导政府宏观政策的力量。因此,企业在自身的成长和扩张过程中,逐渐生成了重新配置区域经济资源的要求和能力,于是越来越强地与市场和政府分享了配置区域经济资源的权力。应当说明,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参予重新配置区域经济资源的要求和力量是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而成熟和增强的。在企业发展初期,这一影响并不明显,企业规模小,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都绝对地受制于市场或者政府。此时企业数量也许很多,但却十分分散,形成不了经济规模,因而无法主动和大量地调节区域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供给需求,更不用说对区域外的生产要素进行规模调节了,这样对区域经济资源的配置就产生不了多大影响。然而,企业规模壮大后,它将有要求和力量来运用自己的资金、技术、组织优势来影响市场和政府,在区域内外重新配置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的供求,以适应自身的发展战略需要。
1、自然资源的合理和规模利用。 是小企业能合理地有效率地利用自然资源,还是大型企业能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这的确不是仅靠一般的理论证明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结合每一区域的具体经济条件来进行分析。但是有一点却是非常明确的,规模大的企业其重新配置自然资源的内在要求和能力都明显大于规模小的企业。
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社会里,自然资源(水利、森林、矿藏、土地等)大都是以中间产品的方式跨地区和跨国界的工业化利用,这就明显地区别于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的家庭和地区内的利用。首先,自然资源作为跨地区和跨国界的利用,就必须依赖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如火车、轮船和大型货车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然而,利用现代化交通工具从事小规模的中间产品运输,必然加大其单位产品的运输成本,这样使得自然资源产品的加工企业很难承受,将阻碍自然资源的工业化利用,不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和有效的开发。其次,自然资源的工业化利用是现代工业组织和机械体系对自然资源的再加工过程,这是一种流水线式的作业,只有大规模地投入自然资源才能有效降低加工成本。同时,只有大规模地投入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才有投入高科技以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的经济可能性。
我们知道,矿藏和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劳力投入的,它们不是小型企业最好的用武之地,小型企业的一轰而上所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悲剧已经太多了。因此,只有大型企业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类自然资源。土地和森林资源长期以来是小型企业和农户们的开发对象,当土地和森林资源也作为大市场的工业化利用后,也是大规模的集约化经营为最经济和最合理的利用。因为作为大市场的工业化利用,土地和森林资源成为高质量和高品味的最终消费品的中间投入是最为有价值的,而这一切又要求对土地和森林资源的较大数量和较大质量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对于那些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低的中小企业来讲,这是无法做到的。大型企业利用自身规模效益的优势,对土地和森林资源进行技术和资金的规模化投入,同时也靠对这类自然资源的规模化使用而获取单位产品低成本的效益,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有效和合理地配置了区域的自然资源。
2、 资本的吸纳和积累。一般而言,企业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吸纳区域内外的资本资源和进行自身的积累过程的,一是靠提供产品和劳务而获取的利润来转化,这称之为积聚过程;二是靠企业组织的合作和兼并来实现,这称之为集中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哪一种过程,都是通过各种经济资源的交换来实现的。如果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因而提供的是自然资源密集或劳动力资源密集的产品和劳务,这样的产品和劳务的获利能力是远远不如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务,因此往往不利于资本的积累,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较快地完成积聚过程,较大规模地组织生产和交换要比较小规模地组织生产和交换有效得多,因为生产和交换过程的规模节约能够更快地促进利润的转化。所以大型企业是有利于资本积聚的。而资本吸纳和积累的集中过程,更是一种产业组织的变革过程,在企业兼并和合并的行动中,大型企业较中小企业有着明显的组织优势,在现实的集中过程中,大型企业有明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的现象要比小企业吞并大企业的现象多得多。因此,大型企业吸纳和积累资本的能力是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比拟的。
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而言,我们所关注的不是大型企业的自身资本积累,而是这一积累过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首先,这一过程直接增大了区域的经济资源的投入实力。不管是积累推动了大企业的形成还是大企业推动了积累的迅速扩展,都会很快地在区域内出现较强的资金吸纳中心,将区域内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实现工业化积累,同时这一中心还规模化地在区域外吸引资金,于是,区域内的资金在这一吸纳中心积累和膨胀,增加了区域工业化的资金投入力,而资金投入的增长又推动了其它经济资源(如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入的增长。其次,增大了区域的总体经济实力。区域内外的经济资源对大型企业的规模投入,必然带来区域产出的增长,同时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过程,使其产生了利用高技术的要求和经济可能,于是,区域综合要素生产率得到极大地提高,总体经济实力迅速增大。再次,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高度化(这一问题在稍后会专题讨论)。
3、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 劳动力的转移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是临时性的区域流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利用农闲在城市工商企业里从事季节性工作,这类劳动力对工业化劳动力市场而言始终是潜在的失业人口,也就是说,他们只具有劳动力转移的短暂的不确定的形式,不可能改变劳动力的传统二元结构。二是结构性转移。这是依靠大型企业的成长,不仅自身产生出长期的、稳定的劳动力需求,而且还能够通过其产业和市场幅射功能所产生的大批中小企业群,较长期和稳定地吸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这才能真正改造区域的二元产业结构,实现劳动力的工业化转移。
在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劳动力的素质转移。要使刚刚从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尽快地适应现代工厂制度和具备熟练的工业劳动技能,必须有一定的条件,这就是有计划的规范化训练和程序化操作。前者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量和长期的发展战略安排,后者需要较大规模的流水线作业生产,而这两者正是大型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因此,大型企业在迅速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完成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实现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中,有着中小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推进区域的市场化过程
区域的市场化过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区域的市场化并非仅仅是开辟一些市场交换场所,建立一些商品交换的组织和机构,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为消费者满意又可以刺激消费者新的需求的产品和劳务。这种能创造市场需求的供给力量主要是来自于大型企业,它们可以凭借于自己的高资金、高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来提供大批量的高品质产品和劳务,从而占领和创造出市场来。同时,企业还是市场主体之一,区域的市场化发展自然离不开区域内企业的成长,没有现代化企业的出现就不会有区域市场化的开端,没有大型企业的成长也不会有区域市场化的发展,因此,区域的市场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的成长过程。
1、区域经济的内部一体化。 大型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供给,即以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形成战略产业,创造名牌产品,提供规模供给,占领区域内外市场。例如,云南的烟草,长春的汽车,上海的纺织等都是这种专业化的规模供给。正是以这种专业化的产品和劳务的规模供给创造出了专业化的资源投入,将区域经济资源吸引到专业化的产业群中,形成区域内的资源专业化规模投入,这就是经济资源供给的一体化过程。随着经济资源供给的一体化,区域内的农业、工业、金融业、交通业、服务业等产业,都与这一大型企业产生了经济联系,并且不断加强,于是又产生了区域内的产业一体化。这样,区域内部不再是各自分散的封闭经济体,不再是“小而全”式的作业,而是产生了资金、技术、产品和劳务等方面的经济联系,在生产、销售、社会服务等方面都互为依赖,不可分割。这样的经济体的确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的等价交换来实现,但小规模的企业组织很难起到吸引区域经济资源规模供给和区域产业一体化的作用,只有大型企业才能真正担当起此项重任。如果说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一张巨大的经济网络,那么大型企业就是织成这一网络的“蜘蛛”。当大型企业成长壮大时,这一经济网络就不断扩大和强化;当大型企业停滞和衰落时,这一经济网络就缩小和弱化。
2、区域经济的开放和扩张。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与区域经济的开放和扩张紧密联系的,因为经济资源和区域产出在区域间自由和充分的流动是区域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大型企业对跨区域的经济资源和产品劳务的充分流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着比中小企业更为迫切的要求,它的资源(比如原材料、技术、管理、资金等)供给相当部分是来自于区域外,它的产品和劳务相当部分又是提供给区域外,因而它与区域外有着广泛的市场联系,必然要求大规模的区域经济的开放,只有在开放中,大型企业才能得到自身充分成长和扩张的资源和市场。
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在推动区域经济的开放和扩张上有着中小企业无法比拟的作用和能力。区域外经济资源之所以愿意注入区域内,是因为它们可以在交换中获得较在本区域内投入更多的利益或回报,大型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规模生产和规模销售来实现这一目标。区域外的市场之所以愿意接受区域内的产品和劳务,是因为这些产品和劳务能够在这一市场竞争中获得区域外的消费者满足,这种供给要获得相当规模的区域外消费者的长期满足,它就必须在其质量上、价格上、品牌上有其它地区提供的同类产品和劳务更为明显的优势,大型企业更容易具备这样的条件。
三、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是与改造区域传统的产业结构为同一过程的,因而在发展经济学看来,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同一概念,在较为不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初期的经济增长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改造就有更为紧密的关系了。不可否认,中小企业在改造区域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仅仅依赖于中小企业的改造,这一过程将相当缓慢,使得经济增长的速度低于其它区域。因此,培植和推动大型企业的成长,依靠大型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带动力来进行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改造,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可行之路。
1、传统农业的现代化。 改造传统产业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区域工业化过程,而是一个在区域工业化的同时要不断地消除区域经济二元化,不断地消除工农业之间的差距,使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的过程。而在许多不发达地区,与区域工业化相伴而行的是农业的相对或绝对的衰退,工业化只是一种单方面的吸纳农业资源的过程,而没有向农业再投入的过程,这样必然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最终受挫。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正常的地区,工业化的过程是与工业积累的再投入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同时进行的,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企业的微观进入来实现。
在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企业是靠什么来实现其微观进入呢?当然是靠企业在自身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济资源和先进的产业组织。要完成改造传统农业的经济资源在规模上和质量要求上都是相当高的,因为对于企业来讲,投入自身经济资源以改造传统农业的直接目的在于获取高质量的大规模农业原料的提供,这样就必须首先改造原有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即水利和土壤条件,同时还必须改造传统的农业作业方式,加大栽培技术、农药和化肥等的投入,对传统农业的技术和组织改造也是一个相当大的经济资源投入。这一切对于积累能力较小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是较为困难的,然而大型企业却能在相当的规模上集中起这样的经济资源,从而能够较顺利地实现改造传统农业的微观进入。
2、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第三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典型标志,因此,具有了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都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然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就是相当的经济资源积累和相当的服务市场需求。显然,区域内较大规模的企业成长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这样的经济资源,特别是开辟了这样相当规模的市场。首先,大型工业企业需要有大型的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为自己筹集资金,需要有大型的商业企业和组织为自己销售产品和劳务;其次,这些大型的工商企业繁荣了区域市场,刺激了区域人口流量,从而又推动了以餐饮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的兴旺;再次,大型企业的跨区域市场网络产生了巨大的交通和通讯需求,而且,这些企业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大规模资源积累也使其有条件参与区域内的交通和通讯设施建设。区域的第三产业就这样在大型企业的召唤、推动和积极参与下发展和壮大起来。
3、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在产业结构改造的过程中, 人们往往会忽视产业结构的区域合理化问题。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包括产业结构能优化区域的资源配置,能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选择,能保持区域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条件,能提高区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前两个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讨论了,这里再讨论后两个问题。在许多人看来,保持区域经济长期发展和提高区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是纯粹的宏观经济问题,不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要有良好的微观基础的,没有企业的健康成长,没有企业的稳定发展,哪有区域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呢?而大型企业在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中比中小型企业会起到更为显著的稳定作用,它不仅在产品和劳务市场上,而且在金融和投资市场上能起到中小企业不能起到的稳定作用。同时,由于小型企业的组织目标绝大部分是追求短期利润,结果在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发展时,往往以破坏性的支付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区域经济的增长。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企业的组织目标是追求长期的发展战略,因而企业的社会生活和生存环境是企业发展和成长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企业的社会性发展目标随着企业的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大型企业比较中小型企业有着更为迫切地提高区域内的企业社区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内在冲动。
注释:
〔1〕《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汪戎:企业规模扩张: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方 [2010-1-17 14:35:50]
- 汪戎简介 [2006-3-31 16:46:00]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