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黄蔚艳正文
黄蔚艳: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来源:《经济地理》 2009年4期 发布时间:2010-3-22 点击数: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宏观发展环境和传统比较优势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制度变革、要素投入、全球化、人口红利所提供的长期增长动力都在衰减,旅游业如何实践胡**总书记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命题,加快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在对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着力点,为我国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能级提升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思路。

    1 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现状及分析

    1.1 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现状

    1.1.1 区域旅游产业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有趋缓现象。1994—2007年期间,中国GDP从43800亿元增长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速为12.31%,而同期旅游业总收入从1641亿元增长到10957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8.35%,超过了经济总体的增长速度。2007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8年,在接连遭遇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侵袭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我国旅游业依然取得可喜成绩,全年旅游业总收入预计可达1.14万亿元,增长约4%,继续保持平稳发展[1]。

    本文选取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北京市分别作为我国东、南、西、北部区域的代表进行分析,2007年这四个地区分列我国旅游经济实力的第4、2、3、9位。自1998—2007年期间,除2003年由于受非典的影响增长减慢外,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四川省2004年以来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几个地区,这与我国发展西部的政策有关),但从发展状况看增长速度有减缓趋势(图1)。

 

     1.1.2 区域旅游产业投资持续增长,产业规模提升。理论上旅游投资包括新设旅游企业的投入资本、现有旅游企业的资本性支出、非旅游企业的旅游业务资本投入和对旅游企业的收购四个主要方面,但限于各地区和各行政职能部门责权的不同,目前对以上四方面投资进行全面统计存在很大难度[2]。从旅游业的运营特点看,是否投入了资金在于旅游企业有无实际增加固定资产,因此,本文对旅游投资的分析以旅游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或旅游企业数量为基础。

    2001—2006年,全国旅游业投资持续增长,表现在固定资产原值以年均13.42%增长率递增,全国旅游企事业单位总数从28830家增长到38147家,增加了9317家,产业规模逐年提升,反映出社会投资旅游业热度持续上升(图2)。

 

    旅游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旅行社、酒店和景区及相关企业,由于固定资产的50%以上集中在星级饭店,因此,对区域旅游的分析就以星级饭店为例(表1),区域旅游产业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之势。
 

    1.1.3 区域旅游业态呈多样化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的旅游需求逐渐走向理性消费,从最初的为旅游而旅游,到现在注重体验与求异;从走马观花的观光旅游开始向游览与度假相结合。旅游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供给创造需求,最终把旅游需求释放出来,为此,我国区域旅游业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游、商务会展游、健康疗养游、宗教朝拜游等多种旅游业态刺激和满足旅游需求(图3)。
 

      1.2 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态势向好,但是随着旅游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发展中的矛盾与挑战也日益显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投资驱动仍是区域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除了旅游消费的增长、市场对外开放等因素外,持续增长的投资是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旅游业为了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无论是旅游景区还是旅游企业,前期都必须购置相应的土地、房屋、设备和器械等,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旅游业产出能力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1.2.2 要素资源和生态环境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制约将日趋显现。高投资支撑的经济增长是以要素资源的高投入为依托的,尽管我国地大物博,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从长远看,如果继续维持投资驱动增长模式,随着区域旅游业发展重要资源要素供求日趋紧张,区域旅游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总供给的缺口终将成为未来旅游经济增长的瓶颈。并且,以规模扩张为标志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需要大量的要素资源作支撑,而且还需要相应的财力作依托,显然,要长期维持高投资是不可能的。另外,尽管不能把投资驱动简单地视作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但如果不能提高投资效率,而一味通过投资促进规模扩张,这就必然导致粗放型的增长方式[3]。

    1.2.3 低附加值旅游产品对区域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支撑度降低。由于当前旅游者的经济实力与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倾向明显,消费已从“地点”(到此一游)观光的旅游消费转向“感受”体验休闲的旅游消费,日益倾向于感性、品位、心理满意等抽象的标准,产品附加值在旅游市场上的地位就越来越重要了。然而由于目前旅游产品尚缺乏对资源内涵深层次挖掘,产品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技术创新,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只是靠扩大游客量来增加旅游收入,这不仅对旅游环境造成很大压力,而且重游率低,难以支撑旅游业的持续增长。

    1.2.4 区域旅游产业新型业态成长缓慢。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加快新型业态和高技术业态的成长和发展,不仅是升级优化产业经济结构的需要,更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尽管我国区域旅游业在结构升级优化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现阶段我国旅游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大部分是作为服务消费品,用来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社会的出口等最终需求,只有一小部分是被用作服务型的生产要素而重新投入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基本上仍属于最终需求型传统服务业,这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相称。

    2 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路径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是产业结构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形成从量到质的突破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

    2.1 从传统旅游服务业向现代旅游服务业升级
    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首先要高度融入现代服务业理念,由传统旅游服务业向现代旅游服务业升级。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里,旅游业被划分在传统服务业中,尽管我国将旅游业多年来一直定义为新兴服务业,但新兴未必是现代的,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都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此时为新兴服务业,彼时则为传统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既具有与传统服务业一致的基本特性,同时它也有不同于传统服务业的特殊属性,主要体现为“三高”和“三新”(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特征。现代旅游业是以现代化技术设备、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为基础的供应链体系,具有传统旅游业没有的高增值性、高层次性、高功能性、高技术性和高知识性[4]等要素特征,与传统旅游业相比,现代旅游业善于创新,提供的服务更加具有个性化,对物质资源消耗较少,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并且,由于传统旅游业属劳动密集型,进入门槛低,旅游企业规模也相对较小,但现代旅游业则是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求旅游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所以现代旅游业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导致旅游企业的经营模式、竞争重点和生存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旅游业进入快速成长期,旅游业中原有基础部门如酒店、旅行社、景区等传统企业需要进行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升华,从而推动新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以减少“硬性投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促进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组织形式方面通过创新,深化劳动分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经营方面,充分考虑利用扩大内需的机会,创新服务方式,开发出适合国民需要的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实现集约型增长和服务半径的扩大。在技术、设备方面广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高科技、信息化的改造升级,全面发挥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作用,促使旅游业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实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和经营的全球化。另外,大力发展现代旅游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从而为经济的增长提供足够的人力支持。

    2.2 从单一生活性服务向生活、生产综合性服务升级优化
    从旅游需求来看,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理念从共性化、单一化需求转向个性化、多样化。从旅游需求结构看,由单一的物质需求向较高级的物质、精神需求的综合享受服务升级变革。因此,一方面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要在原有生活性服务业态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开展新的业务,积极发展生产性旅游服务,增加旅游业服务的品种和档次,扩大旅游服务范围和规模。生产性服务与直接满足最终需求的消费者服务(最终需求型服务)相对,是指那些为其它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中间需求型服务,是现代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把传统上由企业内部组织进行的服务活动外置出来,由“服务内部化”变“服务外部化”,实际上是一种服务外包,这种服务外包催生了大量的生产性旅游服务。目前有55个产业(含新兴产业)的大量商务活动向旅游业转移[5],随着这种服务外包化和旅游职能的社会化,不失时机地发展服务外包业务,是区域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如奖励旅游,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的管理工具已经越来越普遍被企业运用,在2006年6月到2007年5月期间,奖励旅游占到所有商务/公务旅行的15%[6]。随着现代企业奖励旅游的日常化,考虑其虽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固有的职能,但它不属于企业核心业务,委托旅游企业运作便是一种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要不断调整优化生活性旅游服务结构,目前,沿海发达城市人均收入大都超过了5000美元,旅游和休闲消费成为居民小康生活的组成部分,要注意运用现代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科技手段和经营业态。以商务旅游为例(图4),在食、住、行、游、购、娱基本旅游服务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康体、休闲、学习、管家等生活性服务,同时积极承接开拓企业的差旅管理、旅行咨询、商旅途中商务翻译、文秘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旅游服务,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

 

      2.3 从产业分界向产业融合延伸升级优化
    产业融合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需求的发展变化,传统产业之间边界逐渐被突破,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促进资源在空间范围内合理有效的流动和配置,从而为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升提供可能,使传统产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延伸大多与环境的变化、人们旅游需求偏好的变化有关,主要属于需求驱动型、产业之间交叉、延伸的部分融合,是需求发展变化下的服务延伸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新产品、新业态以及新的增长方式。如农业旅游就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要求回归自然、康体休闲、放松心情,农业与旅游业原本被人们认为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产业被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农业旅游它既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又是农业多样经营的一种形式。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延伸为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富充足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再仅仅限于自然山水、人文景观,还可以是某个产业。以农业旅游为例,农业扮演的是提供旅游资源的角色,它以农村田园风光、农事及农村特有的民俗等农业资源为内容,以旅游服务为表现。又如以港口产业为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就可形成港口旅游,所以旅游业通过深入研究区域产业特点,结合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及其变化,不断选择、挖掘具有区域旅游价值的产业资源,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与产业生产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计有趣、有内涵的活动,有效地组织、展示,从而实现旅游者对区域产业的体验需求。


 

作者:黄蔚艳  编辑:罗美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