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易开刚正文
易开刚:现代流通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
来源:《商业经济与管理》(杭州)2014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6-12-14 点击数:

    内容提要: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先导产业,作为城镇功能的重要构成要素和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社会发展关键因素,由于其具有高强度的就业吸纳能力,与一二三产之间都具有高关联性,不仅对解决新型城镇化的两大最重要的难题——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新型城镇的规模、结构、功能等诸多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浙江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艰难时期,急需寻找新经济增长点。文章提出了以流通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培育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良性发展的新体制机制;以现代流通发展综合试点为抓手,构建中小城镇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新模式;以供应链整合为重点,推动现代流通产业与区域制造业和农业协同发展等。通过现代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关 键 词:现代流通业/新型城镇化/浙江省  

  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举措,是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引擎,是正处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新抓手,是提升我国城市化效率和优化城镇结构的新路径,是解决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频发的各类社会矛盾,推进“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新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空间载体。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先导产业,作为城镇功能的重要构成要素和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社会发展关键因素,由于其具有高强度的就业吸纳能力,与一二三产之间都具有高关联性,不仅对解决新型城镇化的两大最重要的难题——劳动力转移就业、产城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新型城镇的规模、结构、功能等诸多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流通对浙江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了关键性作用,流通是浙江的最大优势,浙江是市场大省、流通大省[1]。目前,浙江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艰难时期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发挥流通业的先发效应,加快推进新一轮的流通业改革发展,促进浙江新型城镇化建设,很有可能将成为浙江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一、充分认识流通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流通业具有高就业吸纳能力,流通业发展快与慢、好与坏,决定浙江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的大与小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流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2-3]、先导产业[4-5],是少有的同时对吸纳就业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高贡献率的产业之一[6-7]。近10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数以年均8.4%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已占第三产业的25.22%①。城镇流通业快速发展,一方面能使转移集聚的农民安居乐业,推进城镇繁荣;另一方面,农民的转移又为新型城镇化推进创造、节约了空间,加快了城镇与农村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生产率的提升。

  (二)流通业与一二三产高度关联,流通业发展快与慢、好与坏,决定浙江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强与弱

  具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城镇化。通过大力发展流通业,集聚人口和增加商品销售,可以大大促进城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协调发展[8-10],从而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而城镇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增加城镇就业和财政收入,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三)流通对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巨大的牵引作用,流通业发展的快与慢、好与坏,决定浙江新型城镇化的速度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以流通为中心的时代,经济发展的关键不是能否造得出产品、造得好产品,而是能否卖得出商品、卖得好商品。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关键性的作用[11-12]。从消费方面看,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要通过流通才能发挥。流通效率的高低以及流通方式的改变对消费的影响至关重要[13-14]。从投资方面,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城镇人口集聚和市场繁荣的作用举足轻重。大量商贸流通设施的建设,将有效扩大城镇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可以说,商贸流通业发展在消费和投资两个层面都对城镇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四)商贸流通具有较强的社会保障功能,流通业发展的快与慢、好与坏,决定浙江城镇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强度

  流通业事关居民吃穿行等基本生活,是城镇化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城镇产业体系中的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城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和极化功能,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注入新能量[15-17]。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功能,需要完善流通业的公共服务促进体系,通过创新政策举措,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破解制约、强化支持。

  二、依托流通业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要实现流通业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必须要同步推进流通发展方式和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对浙江而言,一方面,浙江经济具有“贸易先行”的特点,市场和原材料两头在外,更需要发挥流通的作用;另一方面,虽然浙江是传统的流通业强省,但阻碍流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政策性障碍还很多,全社会对流通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没有统一,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相比一般地区更为尖锐和突出,亟待解决。

  (一)城乡区域间商贸流通资源配置不合理,与新型城镇化格局不相适应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这就要求在商贸流通资源的配置上要做到梯次衔接。而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在城与乡之间,城市商贸物流相对较为繁荣,设施先进,而县级以下的乡镇及农村则基础薄弱,在区域之间,浙北、沿海及浙中地区商贸物流发达,有专业化的市场、物流中心和现代化商场,而在浙南及浙西南地区,则比较匮乏。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指导,这种结构性矛盾,直接造成资源过多向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形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再加上不同地区、行业往往从局部利益出发,缺乏沟通和协调,就更加浪费和消耗城镇空间资源。

  (二)广大中小城镇的商贸流通现代化程度偏低,尚无法有效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驱动

  尽管浙江中小城镇商贸流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但与发达的城市商贸流通相比,商贸流通现代化程度明显偏低,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专业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水平、科技含量不高,“大而全”、“小而全”的商贸流通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二是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以中小规模居多,普遍存在“小、散、弱”的问题;三是连锁化程度严重不足,并没有形成体系完整、运转流畅的一套连锁网络体系,更谈不上发展配送、定制等增值服务。这种现状,决定了当前的乡村商贸流通远不足以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实现新型城镇发展由生产向流通驱动,由工业向服务业驱动,还需加快提升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

  (三)流通效率提升缓慢,无法有效激活城镇和农村潜在消费市场

  流通发达是一个城市繁荣兴盛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的产业支撑。而城镇流通的繁荣,需要激活城镇和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农村需求。由于长期以来流通效率低下,小城镇和农村市场的潜力并未发掘出来。目前,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普遍在10%以下,而我省高达18%左右;发达国家年商业流通资本周转为15~18次,而浙江省为9.73次;发达国家商品库存占销售额的1.2%左右,而浙江省达5.71%。②国家近年来推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举措,但由于农村商贸流通的先天制约,实际效果并不如预期理想。此外,近几年随着浙江中心镇、美丽乡村的推进,县域经济和小城市、中心镇发展迅速,吸引城市产业就近转移的现象日益明显,无形中更增加了农村对商贸流通的需求。这就更需要流通业提升效率,按照产业转移的步伐向城镇推进,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人才与乡村商贸流通人才匮乏“叠加”,更凸显当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软实力不足的矛盾

  浙江作为商贸流通强省,拥有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更为充裕的商贸流通人才,但存在城乡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中心城市的人才高地优势并没有对周边小城镇和乡村产生溢出效应。而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规划、建设、监理、工程、园林等具有更高专业要求的技能人才更为匮乏。这种人力资源现状,根本无法把城镇建设与商贸流通发展有效统一起来,只能是各自为政。为此,加快培养适应新型城镇化、商贸流通现代化要求的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从而取得在区域竞争和分工中的优质人力资源优势,就成为商贸流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关键。

  三、加快浙江流通业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和具体途径

  (一)加快浙江流通业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和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以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法规、政策、项目、平台、科技“五位一体”支撑,优化流通城乡空间布局,提升流通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与新型城镇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人本化、生态化的流通体系,推动城镇发展主要驱动力由生产向流通转变、由投资向消费转变、由工业向服务业转变,使现代流通成为提升城镇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助推器,成为完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的向心轴,成为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主引擎。

  (二)科学定位流通业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提升城镇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助推器。浙江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增强城镇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生态、服务、生活等多元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提升城镇在区域的中心作用。而增强多元化城镇功能,首要和核心是要优化流通结构,包括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流通结构。要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集聚流通要素资源,充分发挥流通业的“整合、渗透、提升”功能,增强城镇发展能级,提高城镇的综合竞争力。

  2.完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的向心轴。浙江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加快小城镇建设,而这恰恰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差距就是潜力,因此,充分发挥流通对市场经济的轴心串联作用,深化流通产业改革,优化商贸流通业态结构与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镇商贸流通竞争力,可成为浙江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3.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主引擎。“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要实现同步发展,必须依托流通的引擎作用。

  (三)加快浙江流通业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路径

  1.以流通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良性发展的新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五大创新:一是法律创新,在商贸流通市场主体、市场经营行为等方面加强立法研究,制订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切实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广大小城镇对部分商贸流通投资审批、执法监管、融资支持等权力的缺失。二是管理体制创新,开展商贸流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围绕流通管理机构改革和政事分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投资审批体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三是规划体制创新,扩大商务部门对土地利用规划等重大规划的参与度,确保重大商贸流通项目落地和商业网点布局优化。将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范围适当县城区一级向中心镇延伸。四是用地制度创新,建立商业用地预留制度,通过推进旧城改造、土地综合整治和城市有机更新,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商贸流通业态引入联动起来。五是融资制度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参股、收购等方式进入商贸流通领域,破除民资进入大型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性障碍,解决流通产业国有资本比重过高问题。把城镇基础项目建设与商贸流通设施建设进行联合开发,以争取银行融资支持和现代融资模式的灵活运用。

  2.以现代流通发展综合试点为抓手,积极探索中小城镇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新模式。选取十个左右的县区,在舟山普陀区试点的基础上在浙江推开现代商贸流通改革发展试点,把这一试点建设成为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之后的又一有影响力的省级试点项目。着力针对五种模式展开试点:一是“区域制造业+专业市场+物流基地”的工业品产销模式;二是“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三是“城镇综合体+特色街+社区商业”的综合流通网络;四是“产业+电子商务+物流”的直销模式;五是文旅综合发展试验区。以此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农村、城镇、城市互惠一体的新型关系。

  3.以供应链整合为重点,积极探索现代流通产业与区域制造业和农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要整合物流资源,构建面向区域的“基地+网络”物流平台和总包物流;二是要发展电子商务,搭建B2B特色交易平台,探索B2C交易模式;三是要推进区域制造业与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改造、云计算服务平台、物联网、农村电子商务等平台和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四是整合农业生产资源,在生产、销售等环节全面推动农产品供给规模化;五是强化信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商品信息的省级数据池、面向区域制造业的公共云服务平台和农产品的信息采集和交换网络。

  4.以中小城镇现代流通业发展为重点,积极探索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镇为重要节点的城乡一体化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以城镇商业网点建设为重点,建设城乡一体化现代商业网点体系,围绕完善城镇商业网点等级体系,进一步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二是以城镇为枢纽,建设城乡双向的物流体系,形成城乡市场之间基础设施完备、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的城、镇、乡层次结构物流网络系统;三是培育城镇商贸流通主体,把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加工企业、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贩销大户及各种零售终端等多种主体联合起来,完善城乡一体化现代商贸组织体系;四是加快推动中小城镇信息化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贸管理体系,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管理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农村产业化。

  5.以现代商贸产业综合体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流通产业和城镇建设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合理选择城镇化和现代商贸产业综合体联动模式。如现代物流城镇化联动模式、电子商务城镇化联动模式、文创园区城镇化模式、市场综合体城镇化联动模式等。二是合理制订商贸产业综合体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对商贸产业综合体建设,要区别大、中、小城市的不同特点,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三是大力推动商贸产业综合体内的功能创新。如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研发中心、交易中心、国际贸易平台功能创新等。四是积极推动综合体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融合。着力建设若干具有共性需求的电商平台。五是积极构建完整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采取多种物流发展模式并进的方法,依托商品交易市场、工业开发区、交通枢纽等,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物流服务网络。六是鼓励商贸产业综合体提升会展的专业化和品牌化水平,增强综合体的商品辐射力。

  6.以商业创新和业态升级为重点,积极探索转变城镇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新途径。一是着力推动城镇商业和社区商业的升级,以“千万工程”(指千村连锁店和万村放心店)建设为契机与主要载体,引导零售企业调整或重构在城乡市场上的货源组织、品种结构安排、价格制定、时间安排等;二是科学合理进行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布局,把商业网点调整、业态优化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三是积极推进商业行业结构调整,调整批发和零售结构,发展连锁经营,逐渐实现各种新型零售业态和专业市场与连锁经营方式的结合;四是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在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公司+农户+网络”的发展结构,并通过购物方式的改变推动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转变。

  四、加快浙江省流通业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举措

  (一)抓紧制订流通业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具体意见

  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规划是发展的指南、原则和规范,也是合理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的载体。要在国务院《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全省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并做好与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各行业发展规划以及各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增强规划的渗透力、约束力。二是要制订出台指导意见。结合近两年商务部制订的一系列“十二五”行业指导意见,研究出台现代流通业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根据指导意见,制订五年行动计划,切实把现代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互促互进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结合不同城镇的地域特点,做好两者结合的“形态、业态、生态、势态”文章,进一步增强新型城镇的节点功能。

  (二)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

  与我国总体法制化和标准化进程相比,国内商贸流通领域立法和立标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流通效率的提升。要进一步加快立法进程,逐步建立完善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议当前将重点放在:一是要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立法,建立信用、交易、支付、登记、安全认证等约束机制,规范网上交易行为。二是要加快制定保护国内流通企业的法律制度,对外资进入中国流通领域的投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保障国家对流通渠道的可控制权。三是健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反零售企业垄断法、大店法,制约大店的快速发展和单个零售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大,推行大型商业网点建设项目听证会制度。四是立法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研究制订规范零供关系、商业促销、无店铺销售、商业会展、市场调控与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五是要加快制订流通有关标准,以贯彻实施《标准管理办法》为契机,推进基础性标准和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健康等领域标准制修订,逐步实现流通行业标准全面覆盖,特别是食品行业流通标准,在当前显得尤为关键和急迫。

  (三)加快推进商贸流通行业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驱动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现代流通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流通业改革发展至今,改革创新的重点已从过去完善微观体制深入到改革宏观制度上来。一是推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当前,对流通业管理有发改、商务、工信、工商、农业、供销、食品药监等多个部门,属于分散管理、分工管理。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专业管理优势,但不利于流通宏观调控和配合协作。建议在国家层面大部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由某一省级大部门为总统筹的综合型、协调型管理机制,至少在流通行政执法领域,应该整合行政资源,成立统一的市场监管机构,解决多头执法等问题。二是加快推进政事分开改革,探索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商会)服务的改革试点,真正把行业协会(商会)在市场中的作用发挥出来,逐步将政府部门承担的行业标准制定、行业信息披露、行业纠纷裁决、资质资格认定、检验检测检疫、评估咨询认证等职能移交给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三是加快推进放权扩权改革,着眼于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将集中于中央部委、省市级的部分流通业管理权限,通过“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进行权力下放,提高县城、中心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公共服务能力。

  (四)重新梳理并完善促进型的商贸流通政策

  要从流通全行业出发,着眼于增强流通节点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快形成促进型的商贸流通政策体系。全面清理现有针对不同经济成分流通主体制定的政策,特别是优惠政策,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一是强化财税支持。积极落实现有的财政税收和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发挥省市地方财政资金的促进作用,落实地方配套。发展流通和扩大消费的专项资金要根据财力逐年增加,重点加大对流通设施建设、农产品流通和城镇市场体系建设、流通信息化建设、新型流通业态发展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对流通行业所涉税种进行全面梳理,实施结构性减税,出台相关减免缓政策。二是强化价费支持。加快推进工商用电用水用气同价。规范流通环节收费,继续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扩大免费公路范围,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大力清理整顿零供环节、流通环节服务收费。开展对商贸流通领域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清理,取消减免一批收费项目。三是强化用地支持。统筹安排流通业用地,落实和完善支持流通业发展的用地政策。各地要将实施城镇规划、旧城改造和土地综合整治置换中收购储备的存量土地,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对重大商贸流通项目,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的供地方式。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商贸连锁、信息商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标准商业等现新型流通业态,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四是强化投融资支持。积极应用BT、BOT、PPP、政府融资平台等模式,推动重大流通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对流通企业特别是小微流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综合授信额度。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鼓励银行积极开拓县城、小城镇信贷市场。

  (五)强化部门联合协调推进各类配套制度改革

  现代流通业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的核心在于人的集聚,而人的集聚并非简单的农民市民化,而是要统筹城乡要素资源,推进包含经济、社会、民生各领域的综合改革。为此,必须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试点先行,联合有关部门,协调推进各类配套制度改革。一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为重点,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形式的市场流转。鼓励农民以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产权住房,以承包地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二是探索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选取若干城市作为户籍制度改革试点,以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落户城镇为重点和突破口,探索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或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为户口登记基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取消不合理的落户条件限制,推动人口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三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的产权,不仅是产权流动的前提,也是产权人流动的前提。要以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和颁证为契机,探索建立农村房屋产权流转、交易和处置机制。要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步伐,形成与户籍相分离、责权利明确的农村产权制度,实现农民“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分离。四是深化完善民生保障和服务政策。首先是要按照“城乡统筹、全民覆盖、一视同仁、分类享受”的原则,建立统一的制度框架。其次是要在统一的制度内,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差距、质量差距逐步缩小的机制和办法,逐步解决“标准上的城高乡低、质量上的城优乡劣”问题。

  ①参考数据来自2003-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②与浙江省有关的数据是经对《浙江统计年鉴2012》有关数据的计算而得到的。

原文参考文献:
[1]郑勇军,袁亚春,林承亮.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14.
[2]洪涛.流通基础产业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61-71.
[3]黄国雄.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J].财贸经济,2005(4):61-65.
[4]程瑞芳.发挥商品流通先导性的对策研究[J].财贸经济,2002(8):64-67.
[5]张连刚,李兴蓉.流通产业定位研究进展及趋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3):11-16.
[6]王晓东,谢莉娟.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基于中部地区流通业对就业吸纳的贡献分析[J].财贸经济,2010(2):98-103.
[7]丁俊发.中国流通业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25(6):20-24.
[8]王俊.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1(1):70-77.
[9]赵凯,宋则.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作用机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9(1):102-108.
[10]孙鹏,罗新星.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2(5)97-102.
[11]宋则,常东亮,丁宁.流通业影响力与制造业结构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2010(8):5-14.
[12]赵娴.发展流通产业实现消费促进和结构升级[J].中国流通经济,2010(11):35-37.
[13]宋则,王雪峰.商贸流通业增进消费的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10(11):77-81.
[14]罗永华.广东省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18):22-24.
[15]王德章,宋德军.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10):98-102.
[16]王春宇,仲深.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基于2001-2006年省会城市面板数据[J].财贸经济,2009(1):109-113.

作者:课题组  编辑:wuhaili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重磅:“华南商界名家百人系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