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俞毅正文
俞毅: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来源: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12 发布时间:2006-12-14 点击数:

     目前,浙江省的中小企业数目已超过了100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2003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已经实现了“21111”目标,即全年营业收入突破20000亿元,实现利润突破100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突破1000亿元,工业性投入突破1000亿元,就业人数突破1000万人。(注:数据来源: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调研与对策[Z].2004,(14).)这些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给定内需约束条件下,这些数目众多、行业、地区分布广泛的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浙江省经济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且进一步构划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省众多中小企业以其特有的产业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经营业绩,创造了许多令人欣羡的快速发展个案,不仅在全省各行业的众多发展指标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份额,而且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与优势。

    (一)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浙江省众多的中小企业能动态地利用和发挥各类比较优势,获得了众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实现了传统比较优势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的众多中小企业能紧紧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广泛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契机,在纺织、服装、玩具等典型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广泛形成并不断扩大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取得了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创造了大量的经济剩余。浙江省的中小企业能以加工贸易方式承接传统产业的转移,使企业能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动态地发挥比较优势,取得出口贸易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显现的快速成长性,为其逐步突破国内市场的边界,参与国际竞争,取得国际竞争方面的优势创造了条件。浙江省中小企业已连续多年保持快速的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名列全国第一。国家发改委的统计年报表明:2003年浙江省的中小企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实交税金、利润总额、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等6项指标名列全国第一。这些指标最高的占据全国总量的23%,最低的占全国总量的14%。2003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3502.2亿元,比上年增长34.68%,高于广东98.39亿元,首次名列全国榜首。其中直接出口2900.59亿元,自营出口1509.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9%和58.21%。纺织、服装、机电三大类产品仍然是浙江省外贸出口的当家产品(注:数据来源: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调研与对策[Z].2004,(14).)。在2003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报告中,国家发改委与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确定了2933家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浙江有914家,占全国的31.16%;在全国500家最佳成长型中小企业中,浙江有108家,占21.8%。上述两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2004年8月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浙江省统计局采用ZJGEP的评价认定方法根据发展状况、盈利水平、经济效益、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行业成长性等六方面15个指标体系,对全省2000年进入统计样本、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8500多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进行了成长型评价认定,评出了最具成长性中型企业100家(见表1),最具成长潜力中小企业100家。最具成长性中型企业评价认定的企业对象是资产为1亿元至4亿元,最具成长潜力中小企业评价认定的企业对象是资产为1000万元至1亿元。

      表1  浙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地区分布


                    最具成长型中型        最具成长潜力中
地区                  企业100家             小企业100家           总计
杭州                       20                      17              37
宁波                       19                      13              32
绍兴                       13                      13              26
台州                        9                      12              21
温州                        8                      12              20

    资料来源: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调研与对策[Z]2004,(16).
    这些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其主体分布在浙江的经济发达地区,与浙江经济的总体格局基本一致,而且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总体上也较多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而使这些优势企业具备了跳跃式发展和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浙江中小企业通过集聚(agglomeration)这一形式形成了特色较为鲜明的产业集群,提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整合竞争力。具体表现为,首先,浙江中小企业群的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区域创新优势不断呈现。因为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关联性造就了相互学习以及技术外溢的通畅路径使得新技术能迅速地由点到面扩散,加速了中小企业技术整体升级换代的步伐。另外,由于企业集群中信息传递路径的短而畅通使得中小企业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其及时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的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在技术、信息等创新条件的配合下浙江中小企业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整合性的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区域创新优势。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服装为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浙江省纺织服装业的集聚已形成了四类较为成功的模式:1.绍兴中国轻纺城的市场“增长极”模式,即同类或相关中小企业向销售地的集聚;2.温州的品牌“增长极”模式,即集群区内的中小企业都以自己的品牌对外销售;3.嵊州领带的原产地“增长极”模式,即同类中小企业高度密集,产品知名度在外;4.以杉杉、雅戈尔为核心,众多中小型企业为辅助的卫星“增长极”模式。产业集聚为浙江省中小企业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建立了国内和国际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集聚型的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会产生强烈的技术扩散效应,进而会提高整个区域以及临近区域的专业化水平及技术水平。相似的经验知识与长期形成的信誉与承诺提高了集群企业核心能力的开放性和诚实度,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也加强了核心能力的传播与共享,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就会普遍提高。
    其次,围绕跨国公司直接采购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在吸收技术外溢方面存在得天独厚的优势,促成了其外生型的创新。例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台州市、温州市等众多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群,通过为福特、德尔福、依维柯等汽车类跨国公司生产配套汽车零部件的方式进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掌握了较为先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技术,占领了部分汽车零部件的国际OEM市场和售后维修市场。浙江的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不仅从跨国公司的产业内分工中收获了技术溢出,具备了开展国际竞争的实力,而且也在这一领域里孵化出了诸如万向集团之类的大型企业
    (四)浙江中小企业家以其突出的创新模仿能力创立了众多企业家型中小企业从而获得了持续不断的国内、国际竞争优势。在我国,根据GEP2000年研究报告,成长型中小企业只占企业数的30.42%,却创造了90%的利润。浙江省企业家型中小企业不断增多的根源在于浙江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家,这十分有助于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浙江省中小企业家特有的创新模仿能力具体表现在:第一,中小企业家在特定时期的工业知识存量中具有很强的技术判断能力,他们能很快地判断出现有知识技术存量中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东西并迅速作出投资决策,快速抢占国内、国际市场,这种能力得益于长期形成的对市场的敏锐感觉以及产权明晰的体制环境。另一方面,浙江省中小企业“轻、小,集、加”的产业结构也使其管理者具备了审时度势调整产业结构的能力。第二,浙江众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能用其自身独特的经营管理才能突破区域自然要素禀赋的制约,创造别具一格的“无资源经济”。“无资源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企业家通过对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生产、商业活动进行有机组合所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下降并克服资源传送成本等约束,最终形成具有块状经济特色的企业或区域的特有竞争优势。例如,地处平原的浙北嘉善县本地没有森林也不产木材,却形成了经营规模名列全国前茅的木业生产加工企业群,形成了全国较大的木业交易市场;同处浙北的海宁县没有草原、牧场却产生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制品生产集群以及交易集散地。“无资源经济”的产生说明了中小企业家对生产经营、交易活动的有效组织能帮助企业克服资源配置上的先天不足,一旦资源禀赋上的约束被突破,那么中小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就被打开,其竞争优势就会在看似没有条件的地方被创造出来。
    (五)浙江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以多种不同方式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从而形成了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选择适合自身的国际市场开拓战略。不同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实力及海外经营的经验选择具体的国际市场开拓方式。一项对温州112家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企业只把间接出口代理作为一种过渡形式而重点选择直接出口,但选择更高级开拓形式的比例并不高(见表2)。
      表2:温州中小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方式选择评估

海外市场进入方式                      重要性评价
间接出口代理                               2.3
直接出口                                   3.2
贴牌生产出口                               1.8
建立出口子公司                             1.5
技术转让                                   1.6
建立海外合资企业                           1.3
建立海外独资企业                           1.2
  注:样本企业为112家,采用5等级评分方法:1=最弱;2=较弱;3=一般;4=较强;5=最强。
    转引自: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63.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对海外市场进入方式偏好的不同选择反映了不同实力的浙江中小企业对海外市场都具有一定的开拓能力,只不过实力不同,开拓方式有所差异。但差异方式的存在也说明了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较强适应能力。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看到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现实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还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应对成长中复杂管理的能力严重不足,形成了中小企业国际经营中的管理约束。浙江省中小企业在成长中不协调现象之一就是企业的规模呈现高速增长;企业的制度呈现创新型成长;企业的整体素质呈现渐进式成长;而企业家队伍建设只是呈现适应性成长。目前浙江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层正在完成新老交替,新一代的民营企业主也正以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路开始了第二代创业,但总体看来还存在中小企业素质的改善跟不上企业规模的成长,企业家队伍和群体经营素质的提高跟不上企业家数量的扩张的现象。中小企业家应对成长中复杂管理的能力严重不足,在创业初期中小企业家可以普遍采用“任人唯亲”以及企业最高管理者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来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但当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边界迅速扩张而实行国际化经营时,原先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就不再能有效地对其内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甚至会成为企业成长中的约束因素,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张超过了原有企业的管理能力,这就是企业能力理论中的“彭罗斯效应”,该理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验证性。其次,事无巨细的传统管理方式使企业家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去处理国际化经营中的日常事务,而缺乏国际化经营中所应具备的宏观战略构思,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就会缺少明确的方向感。与此同时,迥异于国内市场的国际经营环境,使许多中小企业家难以再凭直觉找到市场机会了。企业宏观国际经营战略规划的缺失以及企业家主观判断能力的下降,使得其国际竞争能力出现下降。

    (二)浙江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又一主要因素。如果说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仅能依靠利润留存、自有资金滚动的资金运作模式实现企业发展的话,那么在其后续发展特别是在其从事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就必须依靠较强的融资能力利用外部资金,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越自身资金规模的限制,取得国际竞争中的后发优势。然而,目前浙江中小企业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中小企业一样还普遍面临着融资“瓶颈”。浙江省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在间接融资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各商业银行还无法满足众多中小企业需求急、需求频繁的贷款要求。面对行业分布广泛、行业国内外竞争情况迥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各类中小企业,商业银行难以作出精确的贷前判断,如果要求银行对每个情况差异的企业都作出个性化判断的话将会大大增加银行的交易成本,在利率实现自由化之前商业银行将无法通过贷款利率的上扬来抵补额外的贷款成本,于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就产生了。第二,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全省虽有125家担保机构,独立承担担保风险的有85家,但银行对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一般只有30%。另外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控制机制也未建立,全省仅27家担保机构获得政府补偿,补偿资金也较为有限。

    (三)浙江中小企业获得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机会较少,无法充分参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内分工,而只能以补偿贸易、贴牌生产等低端形式参与国际分工,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提升及技术进步。这主要是因为利用外资一直以来是浙江对外开放中的薄弱环节,不仅引进外资的总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这与浙江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极不相称。世界500强在浙江的投资不多,投资方向也以纺织、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项目居多,以先进技术在浙江投资的跨国公司不到总量的1%,这样浙江中小企业就无法在更多的行业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从而游离于世界先进生产技术之外。不仅如此,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的比重也严重偏少,整体研发能力不强,与国际大企业相比差距显著。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也已反复说明: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或某种特有的优势,缺乏研发能力、研发投入的企业是很难创立并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制约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发展与研发能力的主要因素为:一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实际投入普遍较少,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投入;二是高素质经营人才的缺乏是浙江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又一主要障碍。

    (四)浙江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综合能力还存在诸多欠缺,在此方面尚有待提高。表现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大量低价同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集中出口并且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约束,造成了国际贸易纠纷不断,恶化了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近年来浙江省中小企业低质、低价的粗放式国际化经营模式正不断遭受倾销指控、环保指控及产品安全指控甚至还遭到了埃尔切之类的暴力捣毁。近年来欧盟围绕低价节能灯、低价打火机等初级产品频繁提出倾销及技术方面的指控,使不少中小企业疲于应付难以招架,种种迹象表明中小企业仅靠低质廉价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增长方式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

      三、提高浙江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在对浙江中小企业国际竞争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总体经济的发展态势,应着手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提升全省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努力克服中小企业素质的改善跟不上企业规模的成长,企业家队伍和群体的经营素质的提高跟不上企业家数量的扩张的管理制约。首先,要实现从创业型简单管理向成长型复杂管理的转变。实现这种管理模式的转化是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一道坎,需要在转变时机的把握、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的同步提高、企业管理职能权限的重构、企业个人资源向显性化方向发展等方面作出个性化探索。其次,需要通过组织学习来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需要中小企业不断收集单个市场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浓缩成组织知识用于将来应付不同的国际经营环境。如果中小企业能有效地管理这个学习过程就能够提高其国际化经营中的创造知识、转移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就能够产生实质性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规范中小企业的出口经营秩序,应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建设。近年来,浙江省已成立了11家中小企业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在政府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在加强行业自律,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例如,温州的烟具行业协会在应对欧盟打火机CR条款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当务之急是要从法律上确立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职能,切实理顺行业协会与政府、企业的关系,使行业协会在政府法规的框架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三)构建浙江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系统发展规划。浙江中小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还得靠不断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以及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来实现,要积极寻求被国际大企业忽视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新产品以及新项目,不断创造某些领域中的“小型巨人企业”。其次,浙江中小企业的二次创业中要特别注意采用现代技术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出改造,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动态转化。

    (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省市两级政府应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供必要的服务。首先,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继续做好浙扛省农业银行5年1000亿和浙江省建设银行3年500亿中小企业新增贷款项目推荐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和加强与海外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推荐一批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到海外上市融资。其次,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规范组建或增资扩大一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省市两级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再担保机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再次,要积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补偿机制,全省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奖励基金。

    (五)抓紧中小企业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设,从省、市政府两级层面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但为了更好地体现政策效果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为此要抓紧制定出台与《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浙江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和使用管理办法》、《浙江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浙江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条例》、《浙江省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从而构建起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  Forsgren,M.The concept of Leaning in the 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a Critical Review[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2,(11).

    [2]  Peter J.Buckley.Multinational Firms,Cooperation and the Compet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M].Indianapolis:Macmillan Press LTD,2000.

    [3]  林汉川,等.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3,(2).

    [4]  张玉利,徐海林.中小企业成长中的复杂性管理及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

    [5]  尚增健.渐进式技术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J].管理世界,2002,(6).

    [6]  王辑慈,等.产业集群:新型区域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2).

    [7]  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8]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俞毅  编辑:jiuyu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