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专家观点正文
刘东英:农产品现代物流研究框架的试构建
来源:中国农村经济 200507 发布时间:2006-12-15 点击数:

         一、引言

    2000年以来,国内理论界掀起了研究现代物流的热潮,从各类国内期刊中可以检索到几千篇相关的文章,然而,其中研究农村物流或农产品物流的文献却寥寥无几。是农产品物流研究没有价值吗?显然不是,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在长期的农产品流通研究框架下,受制于农产品交易的独特性质及隐含物流的传统模式,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没有像对其他行业物流的研究那样明确找出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研究框架。

    一直以来,国内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的重视是无可否认的,研究内容随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而变化,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这些成果可高度概括地分为对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研究、对农产品流通组织的研究、对农产品流通运行的研究三个方面。在秉承将流通划分为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传统框架下,对农产品流通的任何一方面的研究都涵盖了商流、物流、信息流三个层面的问题,并以流通的概念统之。这种研究是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中“三流合一”的背景下完成的。

    而对现代物流的研究却是建立在“三流分立”的基础上的。显然,如果将现代物流的概念引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通过现代物流方式改变农产品流通的效果,就必须将农产品物流从笼统的农产品流通的概念中独立出来加以研究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仍然不存在明显的“三流分立”的前提下,这是一种前瞻性的研究,是有一定风险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看作对农产品流通所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可能被责问是不是仅仅为了追求概念的时尚而做的文字游戏。必须承认,这种责问是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高度负责,因为,事实上的确如此,如果对这个问题如果回答不清,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要么是不切实际的对企业现代物流概念的盲目仿效,要么是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新瓶装旧酒,都无法实现研究者试图通过引入对现代物流的研究来改善农产品流通效果的初衷。

    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农产品物流研究与农产品流通研究的区别和联系,尝试构建一个农产品现代物流问题的研究框架,为今后的研究做一个定性的铺垫工作。

            二、对农产品流通研究的回顾

    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是以流通理论研究为基础的。

    流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将流通置于整个经济运行的总过程中,通过剖析流通与生产过程、流通与社会再生产其他环节的相互关系,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流通在社会和经济运行中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整个社会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

    一般认为,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行为,是运动着的具有交换价值的物质在流动中寻找通道并得以实现的过程。流通具有双重涵义:一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一是实物在空间上的流动和时间上的延续。

    综述文献可以看到,国内对流通问题的研究是从以孙冶方、卓炯为代表的老一代经济学家对“无流通论”进行批判开始的,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流通过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80年代以后,对流通问题的研究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一个维度是根据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态,将流通相对应地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流通初始阶段、流通一般阶段和社会化大流通阶段,并根据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重点分析流通一般阶段和社会化大流通阶段流通的构成要素、本质及特点等(例如林文益,1994;陈文玲,1997、1998、1999),目的是揭示流通中的经济规律,丰富和创新流通理论。另一个维度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对流通体制进行研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转换过程,也是对流通研究不断深化的思路的转换过程。这一维度的研究内容集中在对流通体制改革的认识以及各个阶段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和改革思路等方面(例如高涤陈,1994;郭国荣,1995、1996;朱绍文,1996;万典武,1996;范剑平,1996;侯善魁,1998;王德文、黄季kūn@①,2001;罗必良,2003;郭乐欣,2004)。以上两个维度是在宏观层面上的理论和政策研究。第三个维度是对流通经济运行中流通组织、流通渠道等问题的研究,它是从要素运作和职能运行的角度揭示微观层面上的交易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袁永康,1995;罗必良、王玉蓉、王京安,2000;王之泰,2002;曹家为,2003;王晓东,2003;晏维龙,2004;刘星原,2004)。
    农产品流通是整个社会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农产品流通是以增值为目的的农产品商品交换活动,是农产品在流通领域的运动过程(李大胜、罗必良,2002)。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考察一定是在社会一般流通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上文所总结的流通问题的研究框架也就框定了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范围。当然,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质,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又有自己的侧重点。

    综述文献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从内容构成来看,流通体制、流通主体、流通运行是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农产品流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经历,对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研究成为农产品流通研究的重点。流通体制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各类农产品的价格制定、市场建设、分级管理、宏观调控等政策的制定和变化(例如姚今观,1996;郭国荣、李冀,1996;丁声俊,1997;石磊,1999;李炳坤,1999;罗必良,2003)。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研究主要涉及农户、流通组织和流通中介组织(例如纪良纲,1995、1998;曹利群,2001;张磊,2001;卢凤君、寇平君、陈雄烈,2003)。流通运行研究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整个流通领域的具体交易中交易主体、交易方式、交易行为和交易环境的分析和评价(例如李泽华,2000;贾生华、刘清华,2001;文启湘、陶伟军,2002;张敏聪,2002;寇平君、卢凤君,2003)。从时间序列来看,流通体制的演变是研究的主线。由此可以大致勾画出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框架(见图1)。
    附图
    图1  农产品流通研究框架

            三、传统上农产品流通研究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涵盖

    在以上的研究框架下,流通的概念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总和,因此,农产品物流作为农产品流通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被涵盖其中了。

    首先,传统农产品物流活动的特征决定了其作为一种附属活动被涵盖于整个流通活动之中。物流被涵盖的原因有三:第一,传统的以商流、物流、信息流对流通的划分是以流通过程为视角的,划分的目的是更好地揭示存在于物质流动背后的社会交换关系,重点剖析由商流(即所有权转移)引起的各类主体间相互作用的机理。物流的存在是客观的,对于传统物流来说,其作用仅体现为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等,物流在流通运行中被作为成本项目进行管理,因此,对物流的研究多侧重于相对各种功能而言的技术处理和成本节约。当物流单纯以功能性活动为特征从属于流通活动的时候,它必然被涵盖于对总体流通的研究之中。第二,由于农产品流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是体制变革,体制变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自然不自然地使人们忽略了对具体的物流活动改进的需要和研究,从而最终使对农产品物流的关注局限于体制演变的范畴之内。第三,长期以来,存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商流、物流不分,使农产品物流必然表现为一种隐含的模式,从而失去了独立研究的价值。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产品的销售机构有着严格的地域、系统和等级的划分,机构之间难以互通,物流活动各自承担,没有任何的专业化物流业务。在农村改革之后,逐渐允许包括农户和各类组织在内的主体进入农产品市场,但是,物流仍然作为商流的附属活动随着商流环节的变化不断地由各类主体重复执行,没有被专业化和独立出来。

    其次,物流概念的独立性没有被强调,而是经常被涵盖于对其他问题的研究之中。第一,它被涵盖于对流通背景和环境的研究当中。比如,交通、仓储等直接与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都被当作流通运行的环境受到关注。第二,被涵盖于流通技术的研究之中。对储藏、运输、保鲜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事实上都与物流相关,但物流经常被以流通技术的概念来概括。

    事实上,从任何一个维度对农产品流通的研究都涵盖了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比如,对流通体制的研究,必然涉及物流的制度及其变迁;对流通主体的研究,必然包含主体的物流行为以及基于物流行为而形成的组织间的相互联系;对流通运行的研究,必然包含各种物流业务运作的方式、环境和行为选择。

            四、现代物流理论的发展使农产品物流研究走向独立

        (一)现代物流的兴起及其在流通领域引起的变革

    对现代物流的研究源起于美国,其最主要的动力仍是对利润的追求。至20世纪50年代,全球经济发展的态势表现为市场起伏动荡,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特别是5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开始出现萧条,企业利润出现下降的趋势,在企业界产生了通过开发新的成本控制体系来降低成本的要求。于是,人们把目光集中于物流成本。

    追踪现代物流理论的发展进程,以下几点使得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从而使对现代物流的研究具有了新的意义:第一,现代物流研究改变了传统物流中将物流单纯地看作功能性活动和成本项目的理念,而是将物流提升到战略高度,与生产、销售一起并列为企业经营的三大支柱。第二,传统的物流研究认为,由各个功能要素构成的物流系统是独立的,谋求系统最佳是努力的目标;而现代物流理论则认为,必须追求物流系统与生产、销售等整个经营系统的协调和最佳。第三,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基于此对物流流程的全面整合和再造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个重要标志。第四,基于物流业务发展伙伴关系和联盟关系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使得组织和制度安排成为现代物流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四个特点在流通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变革:首先,物流的顾客服务职能日益突出。物流成本的最小化不再是物流活动的最终目标。以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作为评价物流有效性的标准,使物流实践更多地关注通过满足顾客需求来获得顾客认可,通过获得效率与效益的均衡,完成物流活动的价值创造,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其次,供应链管理成为现代物流实践的代表形式,单个组织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能否深谙分工的本质,成功地扩大物流业务的外延,适时地融入某一条供应链,成为经济组织提升物流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二)在现代物流的理念下,独立的农产品物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物流的概念已经被引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尽管农产品本身的生物属性对物流提出了独特的要求,但是,现代物流在工业物流和商业物流中所表现出来的强调过程的一体化管理,追求效率、成本与效益的均衡,注重满足顾客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等特点,也正是农产品物流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换言之,整个物流业界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同样将使农产品物流受益。

    但是,农产品物流终究不同于工业物流和商业物流,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人们可以从诸如JIT(Just-in-time,准时制)、QR(Quick Response,快速反应系统)等名词注意到工业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流程再造,是厂内物流和厂外物流的连续性整合,而农产品物流领域的重点问题则有所不同。农产品大众生产、大众消费的特点及产品较小的差别化程度,使得物流链上各组织主体之间相互选择的余地很大,这很容易造成物流链的动荡;同时,农产品的易腐易烂的鲜活特性要求物流时间尽量缩短。显然,如果物流链是动荡的,就无法保证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无法适应农产品的物流特性,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对于农产品物流来说,在各类物流链条上,组织之间的相互选择和关系的确立以及维护关系稳定性的制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研究的侧重点是否不同,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如果要根据现代物流理论强调物流系统的整合和优化,就必须将农产品物流的概念独立出来,将基于物流功能性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统一在这一概念下加以研究,探寻通过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善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途径。

            五、农产品现代物流研究框架的试构建

        (一)国内文献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

    随着现代物流理念的深入人心,国内一些学者尝试将现代物流理论引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开始关注农村和农产品物流的现状,提出以现代物流理论指导农村物流实践的建议。

    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呼吁重视农产品物流。这类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强调农产品物流的地位:一是从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宏观背景出发,认为农产品物流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丁俊发,2002);二是从消费的角度,认为人们的农产品消费观念已经从传统的农产品消费的单一性、繁琐性转向现代的农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和快捷性,这需要农产品物流改变传统模式(丁华,2004);三是从农产品特性的角度,提出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与消费的普遍性、全年性之间存在的矛盾要靠农产品物流来解决(丁俊发,2002;杜小芳、张金隆,2003);四是从现代物流的本质出发,认为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

    2.对当前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国内学者一致认为,当前尚未形成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在农产品物流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之间的行政壁垒、技术瓶颈以及缺乏标准化体系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王新利、张襄英,2002;万寿桥、李小胜,2002等)。其次,物流主体发育不良,农民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多数农产品物流企业规模小,网络不健全,市场覆盖面狭窄,带动作用较低(秦代红,2002)。再次,物流政策环境发育不良。
    图2  农产品现代物流研究框架
    附图
    3.提出改善农产品物流现状的策略。主要包括一体化战略、第三方物流战略、农业产业化战略等(孙剑、李艳军,2003;杜小芳、张金隆,2003;温思美、杨顺江,2000)。

    总的来说,对农产品物流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已经开始,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以完成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和对实践的有效指导。

        (二)农产品物流研究整体框架的构建

    综合上文的分析,笔者在这里尝试构建一个农产品物流研究的整体框架(见图2)。

    1.农产品分类。农产品种类繁多,既有粮食、棉花、油料等量大、面广、生化性能相对稳定的大宗农产品,又有水果、蔬菜、畜禽等易腐易烂的生鲜农产品。农产品种类不同,与消费衔接的特点不同,其交易特性和物流特性也不尽相同,因此,依据生物特性和物流特性对农产品的种类进行划分,是农产品物流研究得以深入的前提条件。

    2.农产品物流体系。依据系统的概念,农产品物流体系是指与农产品物流相关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本文将与农产品物流相关的要素划分为物流主体、物流通路、物流功能三类,认为不同的主体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选择不同的通路以不同的组织形式执行物流功能,由此形成了具体的物流活动,所有物流活动及包含在其中的各类关系的总和构成农产品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体系是实行现代物流战略的舞台。

    3.农产品现代物流战略与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现代物流战略的执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选择物流模式,即组织物流活动的形式;第二是打造物流链条,即在某种物流模式下寻求总体利益的增加和各方利益的协调,以形成稳定的物流链;第三是评价物流绩效,并形成反馈机制,以追求物流模式的不断创新。三个阶段统一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下进行。

    4.组织与制度。农产品物流与其他行业的物流有很大的差异。工业品依靠现代物流获取价值增值的原因在于,工业品从原料到制成品之间已经形成高度分工,这使企业之间形成天然的相互需要;同时,不同企业在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会使供应链各节点的相互选择本身就存在增值的潜力,流程再造和各环节匹配形成的增值能力又成为维系供应链稳定的条件。农产品则不然,在现有农产品流通领域,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到达消费者手中,如果是生鲜农产品,几乎不经过任何加工,因此,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各节点之间不存在由制造分工引起的上下游关系,而存在由职能分工引起的相互竞争关系。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从瓜分流通利润的竞争转变为谋求整体增值的合作,最重要的是创新制度安排和组织形式,保证获得潜在的利润并能够将其合理地分配到各个环节。

    5.支撑条件。农产品现代物流战略的执行以不断革新的物流技术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支撑,因此,研究农产品物流,不能忽略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当然,物流技术的变革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多地与社会总体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相连,在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中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需要说明的是,农产品现代物流研究框架的构建,不是为了否定或替代原有的农产品流通的研究框架,而是在引入现代物流的理论和方法之下,将农产品物流问题独立出来加以研究,以期实现通过现代物流实践改善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目的,在流通体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向物流要利润,增加包括农户在内的各类物流主体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林文益:《论商品流通的要素本质和特点》,《北京商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2] 陈文玲:《论社会化大流通》,《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第B5期。

    [3] 陈文玲、林梦琦:《论流通一般中的基本经济规律》,《财贸经济》1999年第5期。

    [4] 高涤陈:《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经济与管理》1994年第1期。

    [5] 郭国荣:《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财贸经济》1995年第4期。

    [6] 郭国荣:《当前和“九五”时期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国流通经济》1996年第1期。

    [7] 朱绍文:《流通体制改革刻不容缓》,《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10期。

    [8] 万典武:《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问题——在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上的学术报告》,《商业经济文荟》1996年第1期。

    [9] 范剑平:《1996年重要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建议》,《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2期。

    [10] 侯善魁:《流通体制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商业时代》1998年第12期。

    [11] 郭乐欣:《马克思的商品流通理论与社会主义流通体制改革》,《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2] 罗必良:《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4期。

    [13] 王德文、黄季kūn@①:《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双轨过渡与双轨终结》,《改革》2001年第4期。

    [14] 晏维龙:《生产商主导还是流通商主导——关于流通渠道控制的产业组织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5期。

    [15] 刘星原:《供应链与相似流通渠道的异同及构建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6] 王晓东:《商品流通渠道的整合与优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7期。

    [17] 李大胜、 罗必良:《关于农产品流通的若干理论问题》,《南方农村》2002年第1期。

    [18] 王之泰:《供应链:流通渠道的创新》,《中国流通经济》2002年第3期。

[19] 袁永康:《中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的现状、问题及改造思路》,《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6期。

    [20] 罗必良、王玉蓉、王京安:《农产品流通组织制度的效率决定:一个分析框架》,《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8期。

    [21] 曹家为:《我国流通组织和流通渠道的设计与选择》,《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5期。
    [22] 郭冬乐、宋则(主编):《中国商业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3] 姚今观:《农产品流通体制与价格制度改革的新构想》,《财贸经济》1996年第5期。

    [24] 石磊:《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选择》,《农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5期。

    [25] 李炳坤:《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市场制度建设》,《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6期。

    [26] 丁声俊:《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7期。

    [27] 纪良纲:《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改革的目标模式》,《财贸经济》1995年第9期。

    [28] 曹利群:《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的重建》,《学术月刊》2001年第8期。

    [29] 卢凤君、寇平君、陈雄烈:《我国农产品市场主体结构变异及其回归策略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1期。

    [30] 李泽华:《农产品契约交易及其发展条件》,《农业经济》2000年第12期。

    [31] 贾生华、刘清华:《拍卖交易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方式创新》,《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2期。

    [32] 文启湘、陶伟军:《农产品交易治理结构转型与农业竞争力培育》,《福建论坛〈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9期。

    [33] 张敏聪:《拍卖交易在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乡镇经济》2002年第4期。

    [34] 秦代红:《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业着力提高成都市农业竞争力》,《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

    [35] 温思美、杨顺江:《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10期。

    [36] 丁俊发:《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2年第6期。

    [37] 王新利、张襄英:《构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7期。

    [38] 孙剑、李艳军:《基于一体化战略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商业时代》2003.年第17期。

    [39] 万寿桥、李小胜:《农产品物流的改善》,《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第1期。

    [40] 杜小芳、张金隆:《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年第12期。

    [41] 丁华:《供应链管理及其在农产品物流企业中的应用》,《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1期。

    [42] 张绪昌、丁俊发(主编):《流通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95年。

    [43] Bowersox, D. J; Closs, D. J. :《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林国龙、宋柏、沙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
    

作者:刘东英  编辑:jiuyu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