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专家观点正文
张宏伟:流通业是战略战争
来源:2010年06月25日 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0-6-28 点击数:


 东方集团(600811,股吧)以房地产起家,以金融业成势,历经20 多年,虽然被媒体称之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活化石',但我们仍是一群创业者。

  创业者打几场游击战还可以,打不起战略战争。但我们现在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还击不还击的问题。

    流通业是战略战争

  从全球经济格局来讲,中国经济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是因为有一个潜力巨大的本土市场,而掌控市场的是流通领域,因此流通业是中国的经济命脉。

  对这个领域的争夺,不是一般的经济利益争夺,也不仅仅是流通企业的利润争夺,而是对一国经济命脉的控制与掌握。

  作为正在一线进行你死我活拼杀的流通企业,我们的体会是 :中国企业短期内还不可能迅速走向世界,中国经济还未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还没成为全球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跨国公司已经充分意识到,中国经济体系的体量非常庞大,在整个世界经济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放弃中国市场等于放弃一块巨大利益。

  我们分析,在今后两三年,跨国公司对中国经 济冲击的重点不在制造领域以及高垄断、高壁垒行业,首当其冲的是流通领域,他们的战略重点是零售终端。对于大型跨国流通企业来说,只要控制了流通领域,就等于建立了输入他们自己的产品的通道。我们可以预想入世后,外国商品输入中国市场的数量将数倍于目前,为了让中国消费者接受日益增多的外国货,打通中国的流通渠道将是他们的略之举。

  早在前几年,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开始,跨国制造企业在中国制造领域里的布局已初具形态。由于中国政府过去在流通领域不开放,这些制造企业基本依靠中国的流通渠道来销售产品。而中国入世后,流通领域将全面放开,跨国流通企业看到曙光,开始大举涌入,并且与跨国公司的整体配套体系相吻合,创建一套由他们掌控的流通系统。

  中国入世后将在流通领域扩大对外开放,这对跨国流通企业是一个耀眼的亮点,如果中国有关方面及中国流通企业不奋起抗争,那将是中国流通企业的寿终正寝,不仅仅是死掉一批企业的问题。

  巴西和阿根廷开放流通市场后,本土流通企业全军覆没,主导者是沃尔玛和家乐福。南美近年来时时爆发金融危机,就是经济命脉被外人控制的直接后果。

  中国不能重蹈覆辙。

  先挨打后学习是错误的

  流通领域从狭义讲,是牵扯制造和消费领域的关键环节。从广义看,它牵扯的是中国经济的两大基石 :基础的产业结构和高端的金融领域。

  中国目前的产业基础是制造业,庞大的工业体系不仅支撑着整体经济,而且要消化大量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现代流通业与信用消费紧密相连,有非常高的金融要求,跨国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后,必定会渗透金融领域。

  现在有一种论调,就是先由外人占据暂时的优势,我们可以跟着学,后来居上。这种论调是错误的。在中国某些领域确实出现过这种情况,但这些行业都不具有战略意义。

  入世谈判"黑头发谈成了白头发",就是为了保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保护中国民族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不仅是争得一点点经济利益,而是为一国的经济主权和民族尊严去争。然而,我们的谈判代表辛辛苦苦地谈下的保护条款,究竟有多少被充分掌握和运用呢?又有多少人去研究怎样充分利用这些规则呢?我们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家都没有这种意识。

  纵容外企违规是误国。

  当我们自己没有充分意识时,外国企业看到了突破 WTO 保护条款的薄弱环节,相当多的跨国公司已转移了政府公关的重点,在入世之前,他们是跟中央政府以及主管部门去谈,现在他们开始专盯地方政府,发现这是非常好的突破口。正是因为某些地方政府的无意识,给了他们随意变通的机会。

  20 年前中国对外开放之初,有一种错误论调,一概将引进外资指责为卖国。在今天,我们不会轻率下结论,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认为"只要引进外资就是好的"。以牺牲国家整体利益为代价换取可怜的地方利益,以牺牲民族的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微薄的眼前利益,这是误国。

  当然,一些地方政府的利益动机还要具体分析。第一个原因是地方政绩需要。这么多年,很多地方认为只要引进外资就能促进经济发展,这已成为思维定式。可他们忽略了另外一点,中国已经不再资金短缺,中国内部资金的充裕程度甚至让很多外国人都非常羡慕。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仍然可以去引进外资,但前提是要不断提高引资质量。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满足自己的政绩需要,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变化,不管什么钱都要,这一点很可悲。

  第二个原因是面子需要。相当多的地方政府给跨国公司很多优惠政策 ;同时竖起地方保护壁垒,阻止国内其他地方的优势企业去投资。为什么呢? 他们认为引进外资不会涉及到他们曾经做得不好的本地企业 ;而内资企业去投资,就会有比较,为什么其他地方的企业做得好,本地企业却没有成长起来。

  如果基于以上这两点考虑,我们不能说是恶意的。但除此之外有一种利益动机是无法原谅的,那就是打着地方利益的旗号满足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这些人一定要严厉处罚,他们是民族罪人。

  "潜规则"危害巨大

  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开始全方位布局,他们造成生米做成熟饭的局面。面对这种趋势,我们明显感觉到,打击力度不足。比如最近处罚一家跨国流通公司的违规,只是几百万的罚款,不足挂齿,他们甚至会说这是政策成本。他们的扩张战略根本没有受挫,甚至想以此作为一种法律处理的范例,以此作为正常扩张成本的一部分。

  这种置中国法律的严肃性和尊严不顾的作法不仅让中国企业感到不公平,就连一些遵守中国法律的跨国公司也感到不公平。当人们感到普遍不公平的时候,又看到了既得利益者畅通无阻,那他们一定也会铤而走险去违规。也就是说,违规会从个别现象演变成普遍现象。这种"潜规则"的结局,不但没有正向激励人们去遵守规则,反倒是有大量的负向激励,

  告诉人们违反规则将获得什么,结果导致我们的规则不是鼓励坏人去做好事,而是鼓励好人去做坏事。在这种规则下,整个社会的法律系统、政府的尊严、社会的良知都将受到极大破坏。现在,好像跨国零售巨头们和中国零售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其实不然,跨国零售巨头身强马壮,他们面前只是摆着一些政策的栏杆,主要任务是跨栏 ;而中国的零售企业底气不足,还背着沉重的包袱,他们的跑道崎岖而坎坷,不仅要负重前行,而且一边跑,一边找路径和方向,这是对中国流通企业的艰难考验。

  自己主宰中国经济命脉

  我们现在有一个错误意识,就是流通企业无非是卖东西,不需要扶持。其实,现代流通企业已经不是简单的传统商业概念上的流通企业,首先它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是集标准化、管理化、数据库、多学科、多门类、多种知识、多种人才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管理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品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综合性企业。必须整合各方面资源去支持,才有可能建立具有现代流通概念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流通企业

  国家的竞争力源自这个国家的企业竞争力,是几个甚至是几十个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中国有足够的市场资源,能够扶持起来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保卫中国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石。也许外人主宰中国经济能带来暂时的经济增长,但这不安全。没有安全,何谈可持续?丧失经济主权,将使一个古老民族为此付出难以挽回的惨重代价。

  

作者:张宏伟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