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专家观点正文
郑维校:新形势下搞活流通与扩大消费的思考
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17期 发布时间:2010-7-25 点击数:


   内容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已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以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的目的。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厘清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实质、分析搞活流通与扩大消费的关系,以及在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搞活流通 扩大消费 关系 问题
  
  对搞活流通的思考
  
  (一)对流通的认识

  流通,是指商品的运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它由商品的售卖过程(W-G)和购买过程(G-W)构成。这两种运动过程形成的总过程使社会再生产过程永不停息周而复始地进行,并使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得以满足。流通的总过程派生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既可相互独立,又存在相互依存制约、相互影响促进的流通线路。流通两个阶段或线路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或受阻,都会使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无法实现,都会引发经济危机。

  (二)对流通业的认识

  流通业(也叫流通产业或流通行业),它是所有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企业的总称。在我国加入WTO之前,人们认为流通业是专门从事商流的批发业、零售业和从事物流的运输业、仓储业等。前者是纯粹意义上的商业,后者是为商业专门服务的服务业,它们共同构成了流通产业体系。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流通业(或商业)还包括传统上的餐饮、修理、理发、照相、洗浴等服务行业。这时流通业的范围大,服务业的范围小,流通业包含了服务业。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人们对服务业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服务业范围扩大,已经将商业、运输业、物流业、信息业、金融业、咨询业等等囊括其中,并成为第三产业的代名词。从而流通业的范围变小了,服务业的范围变大了,服务业包含了流通业。

  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以及“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流通和大市场概念的出现,内贸外贸的融合影响下,我国出现了流通服务业、现代商贸服务业等概念以及流通业是基础产业、先导产业的理论。

  可见,人们对流通业的认识,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正是这种演化促进了流通产业的不断发展,但流通产业“桥梁纽带”的基本地位,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基本作用没有改变。

  (三)对搞活流通的认识

  “搞活”一词,最早正式出现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同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这两次会议上,中央确定了“改革、开放、搞活”的重大战略方针,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固守成规到进行各方面改革的重大转变。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再次谈到:“两种关门都不行,我们提出要发展的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后来商业部门为体现搞活方针,在流通领域提出了“四放开”、“三多一少”、“抓大放小”等政策措施,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2008年我国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出口受阻、外销困难,倒逼内需、增长放缓、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失调的现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本次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政策。
  
  对扩大消费的思考
  
  (一)对消费的认识

  消费是人们通过生活资料(消费品)的购买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20世纪30年代以前,关于消费理论的研究比较简单,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正统理论是马歇尔的需求理论。这种需求理论的要点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的升降成反方向变动。再就是恩格尔的研究,其突出贡献是恩格尔定律:即在一个家庭或国家,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恩格尔系数)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或国家越富裕,生活必需品在人们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高档品在人们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20世纪30年代以后,凯恩斯把消费问题引入到宏观经济领域,使得消费成为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变量。凯恩斯认为,在开放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其消费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个人收入,并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从而对消费需求不足进行了理论解释。再就是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等(高鸿业,2007)。

  (二)对消费领域的认识

  从消费领域的外延看,有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城镇消费和农村消费、国内消费(内需)和国外消费(外需)、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从消费领域的内涵看,有生活消费、享乐消费和发展消费等等。不同的消费领域遵循不同的流通规律,要求有不同的流通对象和流通组织、流通方式和方法、流通规模和档次与其相适应。

  (三)对扩大消费的认识

  正由于消费领域十分广泛,因此扩大消费应有消费数量(消费额)的增加,质量的提高,消费市场(空间)的扩大,消费的品种、方式的丰富,消费档次的提高、消费的升级换代,消费信心的提升等等。
  
  对流通与消费关系的思考
  
  (一)流通对消费具有导向、促进和保障作用

  流通对消费的导向、促进和保障作用表现在:科学规划布局商业网点。以优化流通网络,来促进便利消费。引领市场需求,开发特色商品,促进热点消费。发展旧货流通,回收再生资源,促进循环消费。扩大赊购赊销,改善支付环境,促进信用消费。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实惠消费。保障商品质量,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安全消费。抓住旺销时段,强化市场营销,促进节假和会展消费。进行商品合理储备,保障旺季消费。

  (二)消费对流通具有决定、制约和促进作用

  西方经济学文献中流行的一个概念是消费者统治说,它是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这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货币选票的投向和数量,取决于消费者商品的偏好程度,体现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意愿。而生产者包括流通者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依据“货币选票”的情况来安排生产(包括流通),决定生产(流通)什么、生产(流通)多少、以及如何生产(流通)等等。这种消费者统治的经济关系可以促进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者都达到最大的满足。

  (三)目前形势下流通与消费的基本关系

  流通与消费的的基本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就是说,在既定的产业结构下,一定时期内的流通规模和结构,促进或制约着消费的的规模和结构。而反过来,一定时期内,消费的规模与结构促进或制约流通的结构和规模的调整和变化。这就是说在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条件下,流通企业组织什么商品,就卖什么商品,消费者也只能买什么商品,简单说就是流通决定消费。当前形势下,我国已处于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的经济条件,只能是消费者决定买什么、买多少、怎么买,流通企业就应该考虑组织什么商品、组织多少商品、并考虑如何卖的问题,简单说就是消费决定流通。

  对搞活流通与扩大消费的思考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扩大和加深的形势下,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它包括: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提高市场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促进流通企业发展,降低消费成本。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切实改善市场环境,提高消费者信心。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流通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是从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综合考虑的角度出发的较系统的“扩内需”战略部署。不过,在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措施时,不能忽视以下一些问题。

  (一)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处理问题

  “重积累、轻消费”在我国长期存在。按照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的核算原理,消费和积累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从1985年以来,我国呈现出积累率走高,消费率走低的态势。近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表示:我国的居民消费率2007年已经降到了35.4%,估计2008年可能比35.4%还要低,已经降到了改革30年来的最低点。这就是说2008年中国生产了30万亿元的GDP,但老百姓用来消费的比例才刚超过1/3,这不仅比我国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低了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居民消费率最高的时候达到了73%,现在是70%左右,日本也有65%),更是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就必须设法降低储蓄率、积累率,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提高来配套。因此应搞好宏观调控,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努力提高居民的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收入。

  (二)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信贷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

  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推出了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改变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树立人们的消费信心。这是十分必要的,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薄弱,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窄,这些因素一直制约着人们消费信心的提高。因此,政府还应继续加大对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就业等方面的投入,特别是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否则消费信贷、发放消费券等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措施就只能是一种应急的、短期的权宜之计。

  (三) 市场环境建设与市场秩序的维护

  这次要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流通企业营销方式应不断创新、深化和扩大,如“家电易购”活动,让消费者“零首付、零利率、零手续费”分期付款购买家电等,但它会引发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商业欺诈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也会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封锁等现象。因此,应特别注意加强市场监管,优化交易环境,强化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要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打破地区封锁,维护公平竞争,保障商品自由流通。同时,还要注意目前“供零”关系的矛盾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规范零售企业经营行为,加快制订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法规,推广商品购销合同示范文本,以促进和谐市场的建设。

  (四)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的培育问题

  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是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政策内容之一,有诸多之利。但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也会形成行业垄断,抑制正常的市场竞争。因此,政府在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时,应主要从政策上予以支持,防止发生财政和竞争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为数众多的能够解决就业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解决他们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以保持流通领域旺盛的活力。
 
  (五)搞活流通与扩大消费的短期性与长期性

  2009年是全面加大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政策的贯彻年。如2008年政府在四川、河南、山东试点“家电下乡”,这三个省过去一年农村家电的销售量同比上升了30%。2009年还要搞“汽车下乡”等。然而,这种建立在政府给予一定财政支持上的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所取得的短期效果能否长期持续?会产生什么副作用?值得商榷。如何保持消费的长期扩大,从而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应引起各界的密切关注。
  
  参考文献:
  1.王潇.发展现代流通业促进消费升级[J].经济纵横,2009(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2
  3.高铁生.重新认识流通与服务.中国市场,2006(20)
  4.高铁生.创新流通理论.营造市场和谐,2008(1)
  5.陆江.加快发展现代流通.市场营销导刊,2007(2)
  6.商务部.关于做好扩大消费工作指导意见,2008
  7.中国大米网.扩大内需就要提高居民消费率,2009
  8.中财网.商务部介绍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等方面的情况,2009

 

作者:郑维校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