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至颖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学术委员、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物流与供应链学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商业模式研究工作室特聘研究员、粤港产业创新设计中心外部董事、香港菁英会成员、原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顾问)
随着亚洲10亿新消费者出现,他们将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巨大影响。世界经济在过去三十年的模式主要是“东方生产西方消费”,这种单向模式形成了单向全球供应链。现在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亚洲仍是主要的“世界工厂”,但全球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复杂,商品的主要分销市场不仅在西方也开始在亚洲内部产生,双向的商品贸易模式促使双向和多向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可以预见未来很多商品交易会大幅度从西方输入到亚洲。
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全球供应链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生产活动变得可以被拆开并配置到不同地方,“分散生产”形成跨区域性的供应链,伴随而来的是区域内部件和半制成品交易的急升。生产性企业必须做出深刻调整,协调区域性的供应链,并采用“中国+1/+3/+5”的策略来分散风险和充分利用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势,了解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通过创新保证自己在价值链的位置,把价值链细化,在细分市场中获得价值,不光是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最后达到数量和质量的完美统一,才能更迅速进入全球价值链,从中获利。
根据“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中国未来会加大力度调整经济结构,在提升人均收入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政策不会逆转。转移工厂至中国内陆或亚洲国家只能暂时降低成本,人民币强大的货币汇率、国内最新的劳工登记和环保政策、加上亚洲各主要生产国家的工资和其他相关成本近年也快速上升,令生产成本飙升。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和升级转型才可持续发展。
在此大环境下,必须要全方位看待商业模式创新。
如何去利用增长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商业盈利模式是个考验。消费趋势和消费者行为的快速变化对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灵活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快速适应消费者行为,提供最大便利,搭建电子商务、数字平台、通过社交新媒体营销等,至为重要。此外,如何应对中产阶级富裕阶层的崛起,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也是制胜关键。
“渠道为王”,零售商掌握话语权的形势令部分生产商为摆脱无品牌、无渠道的弱势,开始向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延伸以提升竞争力。长期以来,加工贸易企业多从事贴牌生产,较不注重研发设计和建立自主品牌,这不利于打入亚洲市场。有部分厂商已开始发展制造以外的业务,例如投放资源在原创设计(ODM)和自主品牌(OBM),利用品牌效应辅助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大部分集中在ODM和OBM上的企业有优异的产品研发和设计能力,还提供良好的顾客服务。它们一般的操作模式都是品牌管理团队在一地,生产基地设于第二地,而设计团队不是要经常往返两地便是同时设于两地。可是,两地都缺乏对Original Strategy Management (OSM)的认识。他们更应该争取转型为OSM模式,带来商业创新,以便在区内主要城市的企业之中维持竞争力。在商业上要能持续发展,应该坚持多运用策略和按个别客户要求提供适切的服务,以及供应链和管理上的各样服务配套,包括品牌和产品支持、销售及市场管理、库存管理及物流和科技等。
OSM的内涵基本上是个整合创新平台(Integrated Creative Platform. ICP),包含四个概念框架,用以研发创新产品、服务、系统和新商业模式;为产业提供人才培训;融合政府、产业、培训和研究;以及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
策略设计家、调研专家、不同专业的设计师、品牌和市场推广专家、模型制造商和小型制造商加起来组成一条典型创新链,能将创新产品/服务/系统的概念实现出来。它们都是典型创新链的一分子:概念 > 策略 > 设计与深化 > 原型 > 小批量试产 >市场营销。由概念到制作原型,当中所包含的技术性研发、用家生活方式和未来趋势的调研等,都意味着一段期间的资源投入,有时候更不一定是短期内会完成,而且不一定成功,这样的投资对中小企也来说都是极为冒险的。
在后金融海啸时期,当大部分中小企也都缺乏调研创新资金的时候,政府应该主动投放一些启动性资金去建立一个公共的创新平台,配以政策、优惠的税务条例、土地、调研和孵化资金等,好让参与的企业能将研发或甚至失败的成本减至最低。
但遇着极有潜力的项目时,如果研发者希望在真正推出到市场之前收集市场反应,他们可以利用ICP作为展示平台,让有潜力的投资者和买家先给予意见。ICP可作为该创新概念的体验中心,测试市场反应。如果反应良好,研发者自然会有充足的信心把概念商业化,但并利用各种推广方式把它放在市场当中。同时,小批量试产所采用的生产程序亦可被正式的制造企业复制,真正量产,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最后,该创新概念和相关产品/服务的研发过程便可被记录下来,在ICP上继续被展示,作为成功案例。
虽然企业可以在ICP上设立有助提升产品创新程度的科研基地,但还并不代表ICP的创新取向只限于科技范畴。直接采用西方的新概念和方法无疑能加快研发新产品的速度,但得出来的方案未必能完全切合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事实上,由于创意文化产业里面的中小企业可投放在科研上的资源有限,由ICP营运商和平台上的中小企租户合作,从文化角度切入以探讨创新商机的方式,可能更适合它们。
不能否认,中国五千年来丰厚的文化承传和体现出来的生活方式,是寻找切合中国甚至全球市场的创新灵感宝库。中国电影和刚冒起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市场的成就,说明了这方法的巨大潜力。中华文化有很多东西都具备深远的文化历史,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对当代中国的生活方式有深远影响,亦在创新和现代化(不一定通过科技,可以通过设计)上有无限的可能性,典型的例子包括中国式家具、餐饮、中式运动如太极、艺术和手工艺等。长远来说,发展中国的创意与文化产业不能只追捧西方的生活方式。不论在概念、产品、服务或品牌方面,产业的目标都应该是为当代中国的生活方式的真正特质重新定义。
ICP的优点在于它适合中国的处境和文化。它的可行性不限于企业的大小(由中小企至跨国企业)或业务性质 — 无论它是以OEM、ODM或OBM模式运作—透过在平台集合策略性设计师(寻找新概念)、研发人才(发掘新兴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潮流和用家需要)、不同专业的设计师(针对需要去设计新产品、服务和品牌等)、品牌专家、原型制造商和少批量生产商,ICP的营运商可以促进这些不同性质的企业形成合作和伙伴关系而产生协同作用,并向品牌买家和制造商推销他们提供的创新方案,最终吸引投资者并孕育全新商机。
由于在ICP上发展的创新项目可以推进至试产阶段,差不多所有关于生产的问题几乎已被解决,并已取得顾客的反应,这些项目应能给予投资者更大的信心。除了促进、监察和推动ICP上租户之间的交流和合作,ICP的营运商还应该主动开展新的合作研究和设计元素,进一步经营租户们之间的合作。这样,平台上的租户便不再是竞争者而是伙伴:这是中国大部分创意和设计园所面对的问题:租户之间没有协同合作,平台的效果便不能发挥至其周边地区。
通过ICP迈向价值链的高端,可能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一条路,有待实践验证。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林至颖:迈向价值链高端的新路径依赖 [2014-6-5 10:10:39]
- 业界大佬建言批零市场发展 [2014-5-21 16:58:42]
- 林至颖:产业创新需要恰当的策略设计 [2014-4-29 10:52:32]
- 马韦恩:零售CEO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2014-4-29 10:51:03]
- 向欣:推动绿色仓储配送全面发展 [2014-4-25 16:37:29]
- 王锐:购物中心去零售化是误区 [2014-4-16 17:13:5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