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曾经出现过中国消费者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的现象。许多抢购的消费者回国后却发现,所抢购的马桶盖其实很多都是中国生产的。有业内人士称,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说明,国内供给满足不了消费升级需求。
不出国门,就可以买到与国际市场同样质优价廉的商品,现在许多消费者都有很强烈的这种愿望。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其中提到要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视察质检工作时提出“三同”工作要求,到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出扩大内外销产品“三同”实施范围,在两年半的实践过程中,“三同”已成为从国家领导人到广大民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对吸引国民境外消费回流,对促进消费和稳定经济增长有何深远意义?本报与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组委会联合策划了此专题,汇聚了中国顶级流通智库——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8位专家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供给侧改革任务紧迫
老百姓愿花钱买外国货,或到国外去买回中国制造的商品,这说明中国产品的供给出了大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专家丁俊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他谈道,中国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很多商品出现过剩积压,同时又有很多消费者自己当快递到境外大包小包购物,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国内产品的供给端不是按需求在生产,巿场配置能力在中国还比较弱。一些产品出口是一个标准,内销是另一个标准,导致国人对内销产品消费信心下降。李克强总理提出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有利于提高内销产品的质量,提升消费者的信心。
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专家柳思维认为,要做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十分迫切。因为只有努力增加国内外市场优质商品的有效供给,减少劣质低端商品的无效供给,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内全面小康消费阶段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升级的需要,并通过增加优质的有效供给来创造消费需求。通过培育健康消费、智能消费、绿色消费等新消费热点,才能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柳思维还认为,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就是要改变同一产品品质出口优、内销劣,出口标准高、内销标准低的格局,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内外有别、内外分开、内外分割的传统贸易体制,努力构建内外同标、内外贸一体化、市场全球化的贸易体制。同时,要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加大产品的技术创新,注重品牌,注重赋予品牌更多文化内涵。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以对消费者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从中国市场到中国标准的飞跃。另外,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世界经济的发展大格局正开始进入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引领贸易自由化的新阶段,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是这一阶段的新要求,也是中国对国人、对世界的一种承诺。
商品应无国界企业家当有情怀
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是指出口企业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出口和内销产品,从而使供应国内市场和供应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准。
但由于中外消费环境不同,以前内外销产品“三不同”有存在的历史原因。“之所以会出现部分内外销产品不同线、不同标、不同质的现象,绝不仅仅是经营理念或企业良心的问题,其真实原因有知识产权、税收政策、营商环境的问题,也有社会舆论和消费心理的问题。”商务部原党组成员、部长助理、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理事长黄海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要实现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除了生产企业的努力之外,全社会也要同心协力,多管齐下。例如,财税部门要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切实解决因出口退税变相拉高内销产品成本,出口价低仍能盈利、内销价高却利润很少的现状。
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专家荆林波对长期存在的内外销产品“三不同”作了详细的分析。他谈道,在分析内外销产品“三不同”的时候,要尊重历史发展路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本上是遵循着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出口企业按照国际订单的要求,生产符合对方要求的产品。通过这种方式,我国培育了大量的出口导向型企业,也积累了大量的外汇。这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个特殊产物,那时国内消费者与国外消费者面临着不同的消费待遇。
现在适应消费环境的变化,国家大力倡导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国内流通业在这方面应有自己的作为。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专家傅龙成表示,当前,为保证顺利实施和有效推进国际国内市场“同线同标同质”,应当加快国内贸易流通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和优化消费环境,确保国务院这项扶持政策真正落地,取得实效。要强化流通领域和国内市场的法制建设,加强相关商品和服务的标准规范制定,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品质、标准、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商业转型升级,从联营、扣点、返点、收取通道费为主的盈利模式向商业企业自营、买手制、通过商品进销差价获取经营毛利为主的方式转变。另外,政府及主管部门则要从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土地、物流、人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降低商贸企业的制度成本。行业协会、商会、媒体、研究机构、中介组织也要从不同角度关注、支持“同线同标同质”工作,争取尽早取得显著成果,实现内贸流通和国内消费品市场的持续较快增长。
黄海表示,“同线同标同质”能让商品无国界,但企业家要有情怀,商业企业要为销售国内自主品牌创造良好条件。他谈道,在外资超市销售的日化产品,美资企业偏爱销售宝洁品牌,欧系企业钟情销售联合利华品牌,日资企业则大卖资生堂品牌。他认为,中国的流通企业应该千方百计为国内产品销售多开一些绿色通道。社会舆论导向也要与时俱进,如将宣传“物美价廉”改为提倡“货真价实”;鼓励为体验付费、为服务付费,不能一味追求价格竞争、低价取胜。一味追求价格竞争非但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有可能阻碍我国消费品生产企业转型升级,走向高端。
消费需求变化内外销“三同”提上日程
内外销商品“同线同标同质”,对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供给质量,改善供给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青年专家依绍华所表达的观点。
她谈道,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国人在海外消费增长迅猛。在国人购买的大量商品中,不仅包括各类奢侈品,还有大量普通日用品以及奶粉等基本生活用品。这显示出我国居民强大的消费能力,同时也表明居民消费已进入升级换挡期,不再单纯追求奢侈品,对性价比较高的一般商品也有较高层次的需求。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生产水平和制造能力都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国人在海外购买的绝大多数商品都是在国内生产的,但是却舍近求远到境外购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产品质量、品种、款式等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也就是说,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材质、标准等方面在国内外市场不统一。因此,通过实现“同线同标同质”,对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供给质量,改善供给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内外销商品“同线同标同质”,对引导海外消费回流是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内外销商品“同线同标同质”,通过提升产品供给来应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对提高消费满意度,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也具有积极意义。
荆林波表示,要正视中国消费升级现实。中国消费者已具有足够的购买能力。按照国家统计局出台的探索性标准,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在9万~45万元人民币之间的家庭被认为是中等收入家庭。按此测算,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24.3%,大概是3亿人。如此庞大的人群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11月以来,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内外销商品“同线同标同质”的确提上日程,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积极推进。目前,全国已经有1180家企业、约5000种商品达到了“三同”的要求,并已在相关公共服务平台上线销售。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专家洪涛也谈道,现阶段我国消费市场处于基本消费、品质消费、特色消费叠加发展阶段,处于多层次消费、多种消费、多模式消费形成阶段。当国内供给满足不了多元消费时,出现大量消费流到国外,大量优质的农产品进入中国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也出现多种产品在数量上供大于求,进入买方市场的态势,以农产品为例,2016年我国农产品产量达到20.90亿吨,棉花、油料、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这些都表明,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深水区,应加快由追求速度向追求效益转型,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型,由追求产品向追求品质、品牌、服务转型。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工匠精神”,同时提出要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具有重要意义。
“重外轻内”非正常格局亟待扭转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现内外销商品同线同标同质,是完全正确、十分有效的举措。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专家傅龙成认为,此举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事实上存在的同样产品优先保外贸、外销商品优于内销商品、国际标准高于国内标准的现象,从而实现真正打通国际国内市场,让中外消费者享受同样待遇。
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专家王先庆也认为,“重外轻内”的非正常格局已经成为阻碍国内消费、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的巨大障碍。王先庆谈道,目前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8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自身已经有足够强劲的消费力带动整体经济增长,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急功近利的“招商引资”以及片面的快速工业化,在“重生产、轻流通、轻品牌”以及过度强调“出口创汇”等指导思想的导向下,国内消费生产出现品质低下、品牌弱化以及消费者权益不被尊重的“怪象”。出口产品的品质、质量和服务都远高于国内产品,内外销产品长期实行“非国民待遇”,尤其糟糕的是,从生产到销售、从投资到分配,都出现了“重外轻内”的非正常格局,已经成为阻碍国内消费、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的巨大障碍,后果正在逐渐显现。一方面导致大量国内消费购买力外流、消费忠诚度下降,出现消费领域的“崇洋”潮流;另一方面,它无形中帮助外商提升了外国品牌形象,贬低了国内品牌地位,促进了中国经济中的“洋品牌崇拜”。
王先庆认为,中国经济中“洋品牌崇拜”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因素,但不可否认,政府引导不当和政策调整滞后是主要因素。因此,为了促进消费和稳定经济增长,尤其是吸引国民消费购买力的回流,必须从战略高度,扭转生产和消费领域中的“重外轻内”问题。这不仅要全面取消种种“出口优先”的政策取向,逐步确立国内品牌优先的策略,而且应引导和推动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全面提升品牌形象,并从知识产权等角度对各种“假洋品牌”进行规范和限制,制定与中国国家形象相匹配的全球品牌战略规划,培育和打造中国的全球品牌策略,让国民对中国制造的产品不仅充满自信和自豪,还要对中国的自主品牌充满忠诚和热爱。
“三同”有利于外贸企业转内销
内外销产品推行“同线同标同质”模式,有利于缩短国内外市场由于标准和管理要求差异导致的“质量差距”和“信任差距”。对于国家来说,能够优化国内供需结构,引导消费回流,并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加快提质升级。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改善消费品质,满足国内中高端需求。消费者不出国门,就可以买到与国际市场同样优质的产品。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帮助其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拓展市场空间,降低成本风险。
国内市场产品卖价高,市场容量大,这是很多外贸企业看好内销市场的重要原因。有些企业也勇敢地迈出了开拓国内市场的步伐。外贸企业转内销已不是新鲜事物,但转型成功的企业并不多。这其中有诸多原因,其中国内贸易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上商品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竞争现象屡禁不止,内销收款周期长、长期拖欠货款,中间商和销售商索要回扣、返点等情况,使出口企业难以适应,这打击了部分出口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积极性。
中国出口的产品远销发达国家,这些出口产品的品质把关通常十分严格,产品要通过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口国主管部门和国外采购企业的层层检查。内外销商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的铺开,意味着这些严格的监管模式将被复制到内销产品的生产采购各个流程,有望为国内消费者带来优质、优价商品。这不仅是国内消费者的福音,同时也为一直难于转内销的外贸企业带来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果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国秀表示,“三同”有助于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果秀企业的产品以前主要销往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日本,2015年果秀加入了“三同”工程逐一帮扶计划,2016年7月份,果秀的国外品牌通过“三同”工程,在线上进入了中国市场。来自国家认监委的数据显示,“三同”工程直接帮助企业新增国内销售订单55.6亿元。
现在在不少地方,“三同”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现实问题,有待改进。很多出口企业是代加工,缺少自主品牌,即使部分企业拥有自主品牌,但也以出口为主,自主品牌缺乏市场知名度,国内消费者认可度低。出口企业做内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品牌建设在目前还有一定的困难。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8位专家热议:国人境外消费能否被拉回 [2017-4-8 11:53:40]
- 王先庆等专家微观点:金融风险(经济参考报 [2017-3-21 17:16:56]
- 电商超级待遇如何破? [2017-3-20 16:05:51]
- 阿里、百联联姻引爆“新零售”十六位顶级流 [2017-3-1 9:24:43]
- 阿里新零售最新解读!你听懂了马云就要哭了 [2017-2-22 10:29:56]
- 社区商业发展亟待创新转型 [2016-12-1 10:39:01]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