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学术会议正文
李晓慧: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流通业生产率增长
来源:《商业经济与管理》(杭州)2011年6期 发布时间:2012-5-17 点击数:

    【内容提要】 文章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表明,1993-2008年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6%,其中技术效率改善0.4%,技术进步率为0.2%,不同时期生产率增长的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全要素生产率对流通业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 键 词】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

    一、引言

    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业一直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经过长期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商品市场已经从总体短缺转变为总体过剩,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大,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流通业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强,还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的需求。效率是产业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对于当前略显滞后的中国流通业的意义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生产率的提高,才能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目前关于流通业生产率的研究还很少,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服务业整体层面的分析。徐宏毅和欧阳明德[1]、顾乃华[2-3]、杨向阳和徐翔[4]、刘兴凯和张诚[5]等测算了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了服务业整体的生产率问题。此外,近年来一些研究开始关注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的生产率问题。张自然[6]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进行了实证研究。原毅军等[7]以中国各省区面板数据为基础,考察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率的变化原因、地区差异与变动趋势。田刚和李南[8]在构建中国各省区市物流业面板数据基础上,对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源、差异与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无疑,上述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我国服务业及相关细分行业增长的性质和特征,制定更为合适的政策措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然而,关于流通业生产率的测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方法和系统的分析。本文尝试以1993-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考察生产率的时序演变和区域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从理论上看,本文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现有服务生产率的研究领域。从实践看,通过对流通业生产率的研究,客观评价中国流通业的增长效率,有助于为转变流通发展方式提供一些启示。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对研究生产率的方法予以介绍;第三部分对指标选取、数据的来源与处理做出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最后是研究结论与启示。

    二、研究方法

    对于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估算可使用传统的平均生产函数或前沿生产函数。平均生产函数描述的是一定的投入要素组合与平均产出量之间的关系,而前沿生产函数反映的是一定的投入要素组合与最大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它克服了平均生产函数没有区分随机扰动和技术进步以及没有考虑技术无效率的缺点。本文以前沿生产函数作为估算基础。前沿生产函数的主要估计方法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和随机前沿方法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SFA),前者是数学规划方法,后者是经济计量方法。与经济计量方法相比,数学规划方法具有如下优点:无需事先假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避免了函数形式设定不当可能导致的偏差;对增长因素的分解更加细致,对经济效率的评价更加全面。如果处理的是面板数据,可将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从而得到更多信息。因此,本文采用由Fare et al. [9]构建的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生产率进行测度。
   
   
    这样,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就可以测算出中国流通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三、指标选取、数据处理与说明

    本文的实证研究基于1993-2008年中国流通业面板数据。样本包括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之所以未包括西藏,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缺少太多年份的数据。此外,由于数据无法分拆,重庆被合并到四川省进行分析。估计流通业生产率要用到的指标有三个:流通业产出、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由于目前国内学界对流通业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行业界定,根据行业性质以及各行业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所研究的流通业是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在内的行业。下面对相关指标选择、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一)产出水平

    一般而言,衡量经济体整体产出的指标是按可比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本文采用各省份流通业增加值指标衡量流通业产出水平。1993-2004年数据取自《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 (1952-2004)》,2005-2008年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6-2009)。此外,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以1993年为基期,用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对原始数据进行平减,从而得到以1993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流通业增加值。

    (二)劳动投入

    严格来说,理想的劳动投入指标应该同时反映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但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各地区流通业年底从业人员数表示,数据取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4-2009)没有提供2003-2008年各地区分行业从业人员数据,本文的处理方法是:用2002年各地区流通业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乘以2003—2008年各地区第三产业年底就业人数来折算。

    (三)资本投入

    资本投入量为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存量。本文采用各省区流通业资本存量表示资本投入。由于我国没有关于资本存量的统计数据,需要根据有关资本形成以及固定资产投入等数据推算得到。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资本存量估算方法是永续盘存法,该方法定义当年资本存量为上一年净资本存量 (总资本存量减去资本折旧)加上当年投资。计算公式为:
   
    1.基年资本存量的确定。1993年我国进行了全国和各省市第三产业普查,据此可以得到1992年全国分地区流通业资本存量。然后再通过1993年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和折旧率可以得到1993年的资本存量。

    2.资本折旧率。由于中国法定残值率是3%-5%,且现有文献一般选择折旧率为5%,因此本文也选取折旧率为5%。

    3.当年投资的选择。当年投资采用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衡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

    4.固定资产价格指数。1991年以后我国开始公布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各省区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直接采用《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各省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并折算成以1993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

    四、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中国29个省市流通业面板数据,利用Coelli[10]给出的数据包络分析软件包DEAP2.1软件,得到中国各省区1993-2008年间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逐年变动情况,并将各省区的结果平均后得到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增长情况。下面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分别予以分析。

    (一)中国流通业生产率增长分析

    表1列出了1993-2008年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结果。可以发现,1993-2008年间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6%。这个结果比以往关于服务生产率的实证研究要低,说明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低于服务业的平均水平,也低于生产性服务等新兴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指数两个部分,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为0.4%,技术进步平均增长率为0.2%。虽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都对流通业TFP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两者的增长速度都偏低。这表明,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发展中远没有充分挖掘出现有资源和技术的潜力,导致效率水平较低。效率提升不足和现有组织、管理体制中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有关,从而无法挖掘现有技术潜力;同时,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显著,从而技术水平不高。我国流通业信息化建设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而且众多中小流通企业缺乏实现信息化的资金和实力,导致流通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的效率状况和技术水平是造成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效率的改善和技术的提升提高我国流通业增长还有很大空间。
   
    进一步分析可知,在技术效率的变动中,纯技术效率指数平均上升0.7%,规模效率指数平均下降0.3%。在规模效率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此期间技术效率的上升主要得益于纯技术效率的提升。这表明,1993-2004年期间中国流通业虽然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的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但是行业规模分散,表现为规模不经济。长期以来,我国流通业普遍存在重复建设、规模分散等问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得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和经营互相封闭,各地流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缺乏区域层面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同时流通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低,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经营分散、社会化意识淡薄,仍然倾向于自建运输、销售和服务体系,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事实上,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需要强大的组织和网络体系才能实现较高的规模效率。从这个角度看,流通业普遍存在的重复建设、规模分散等问题,是其规模无效率的根源。

    从变化趋势上看,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94-1997年间基本上处于高速增长期,TFP相对良好的表现源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双重推动。这可能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各种有利于生产率增长的体制、制度、组织等激励因素被充分释放出来有关。经历了这段时期的增长后,流通业TFP在1998年和1999年出现了负增长。可能的原因是,这段时期内受宏观经济波动、通货紧缩以及买方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负增长。2000-2004年间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缓慢上升趋势,尽管这段时期出现了技术效率的下降,但是技术进步明显,由于技术进步产生的正效应超过效率损失引发的负效应,使得流通业生产率基本上维持着正增长。技术水平的上升可能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速了流通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然而,2005年TFP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增长率为-8.7%。尽管当年技术效率实现了2.3%的正增长,但由于技术退步明显,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达到1994年以来的最低点。出现这种情形的一个可能原因是从2004年底开始,流通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内流通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被严重削弱,导致生产率出现明显的下降。2006年以后,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又开始缓慢上升,并且在2008年实现了正增长。图1反映了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
   
    (二)区域流通业生产率增长分析

    下面分析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表2列出了本文所考察的29个省市以及按东、中、西② 划分的各地区流通业TFP指数及其分解情况。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平均TFP增长率最高,达到1.6%;中部地区为0.5%;而西部地区则是负增长-0.4%,区域间差异较大。就分解情况看,技术进步方面,东部依然最高,平均增长率达到1.3%;西部次之,为0.1%;中部最低,为-1.3%。技术效率方面,东、中、西部依次为0.3%、1.8%、-0.5%。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纯技术效率指数均为正,平均增长率分别是0.3%、1.8%、0.3%;东部规模效率以年均0.1%的速度上升,而中、西部的规模效率分别以年均0.1%和0.8%的速度下降。这说明东部地区流通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而中、西部地区流通业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是东部地区,而且其各项指数均呈现正增长,经验结果与东部地区在全国相对发达的服务经济地位是相一致的。从1993-2008年东部地区平均时间序列看,其TFP平均增长率为1.5%,这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和技术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增长率达到了1.3%,同时技术效率的增长率为0.3%。在东部地区内部,TFP增长速度较快的省份有山东、天津、上海、北京、福建、河北,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2%、3.4%、3.1%、2.3%、1.7%、1.7%,均高于同期东部平均水平。海南省的生产率指数为1,表明该省在这段时期内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发生变化。东部地区其余省份均实现了正增长。此外,可以发现东部多数省份TFP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而技术效率的作用相对较小,浙江、广东、海南三个省份的技术效率甚至为负。可见,较高的技术进步水平增长率仍是东部各省TFP增长的主要源泉。

    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处于第二的是中部地区。从1993-2008年中部地区平均时间序列看,其TFP平均增长率为0.5%,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而言,中部地区技术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8%,而技术水平下降显著,平均增长率为-1.3%,技术退步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技术效率提高的积极效应。在中部地区内部,TFP增长率较快的省份是安徽、黑龙江和湖北,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3%、1.1%和1%,这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其技术效率的平均增长率分别是3.5%、1.5%和1%。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为负的省份是江西和山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5%和-0.1%,尽管这两个省份的技术效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3%和1.4%,但由于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为负。可以发现,中部地区所有省份的技术效率都是正增长,但技术进步方面,除湖北没有发生变化外,其余省份的技术水平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负的是西部地区。从1993-2008年西部地区平均时间序列看,其TFP平均增长率为-0.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恶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明显,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5%和0.1%。在西部地区内部,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保持正增长的省份有甘肃、内蒙古、四川和广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7%、2.4%、0.6%和0.1%。然而,增长的原因却有所不同,甘肃和四川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双重驱动,内蒙古是由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广西则是源自技术进步的提高。贵州、陕西、宁夏、云南的增长率为负。其中,贵州和陕西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最快,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1%和-3.2%,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同时下降;其次是宁夏和云南,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和-0.1%,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是技术效率的下降。新疆地区的TFP指数为1,说明1993-2008年期间内,其生产率没有变化。

    综合上述分析,无论是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还是三大区域内部,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上,只有东部地区与全国总体水平保持一致,即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同时提高;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有大幅提高,但技术退步明显;而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有小幅提高,但技术效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各地区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模式特征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即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流通业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快,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流通业生产率增长则相对缓慢。也就是说流通业TFP增长的高低会受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流通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使用1993-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了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流通业生产率增长情况。得到的基本结论有:

    第一,1993-2008年间,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6%,并且流通业TFP增长的时间变动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受经济、体制、制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第二,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其中技术效率变动0.4%,技术进步率为0.2%。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幅度都较小,导致中国流通业TFP增长率偏低。

    第三,技术效率的提高主要受纯技术效率指数的影响,纯技术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而规模效率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中国流通业普遍存在规模无效率。
    第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流通业TFP增长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的表现最为糟糕。并且,区域内各省份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与现有服务生产率的研究结果相比,本文测算的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要低,不仅低于生产性服务等新兴服务部门生产率的增长水平,也低于服务业的平均水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源泉,是实现流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TFP的增长不仅需要产业技术效率的有效改善,而且需要技术水平的显著提高,只有技术效率的水平效应和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共同推动,才能促进生产率更快增长。尽管中国流通业已经具有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双重驱动的增长特征,但是两者的增长都偏低。要实现流通业生产率更快增长,推动流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强流通创新,消除造成效率损失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促进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前沿技术的推广和扩散,提高流通业技术效率水平。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流通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流通技术的持续升级,提高流通业技术进步水平;第二,改变流通业规模无效率的状况。有效整合社会流通资源,加快发展专业化和社会化流通组织,以节约资源、提高流通业规模效率;第三,制定国家流通产业布局战略,实现流通业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部地区在保持较快技术进步的同时,积极改善技术效率;中部地区在保持现有技术效率高速增长的同时,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速度;西部地区要予以重点扶持和开发,促进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全面提升。
   
    注释:
    ① 具体分解过程参见Fare et al. (1994)。
    ②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个地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 (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0个地区。
 

 


【参考文献】
    [1]徐宏毅,欧阳明德.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5):73-76.
    [2]顾乃华.1992-2004年我国服务业增长效率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4):85-90.
    [3]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方法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8(4):60-67.
    [4]杨向阳,徐翔.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6(3):68-76.
    [5]刘兴凯,张诚.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3):55-67.
    [6]张自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TFP变动分解[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2):34-39.
    [7]原毅军,刘浩,白楠.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159-167.
    [8]田刚,李南.中国物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76-87.
    [9]FA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1): 66-83.
    [10]COELLI T. A Guide to DEAP Version 2. 1: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Computer) Program [R]. Armidale: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1996.^

作者:李晓慧  编辑:李雪英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打造新型特色智库的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