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的企业回收逆向物流研究
摘要 6-8 ABSTRACT 8-14 第1章 绪论 14-29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4-17 1.1.1 循环经济理论的兴起 14 1.1.2 逆向物流战略的实施 14-16 1.1.3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提出 16-17 1.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17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25 1.2.1 回收逆向物流研究综述 17-21 1.2.2 EPR制度研究综述 21-23 1.2.3 第三方逆向物流及合作研究综述 23-25 1.2.4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5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 25-29 1.3.1 研究目标 25-26 1.3.2 研究内容 26-28 1.3.3 研究方法 28-29 第2章 EPR制度现状分析 29-40 2.1 EPR制度概述 29-35 2.1.1 EPR制度的源起及定义 29-31 2.1.2 EPR制度的责任内容 31-32 2.1.3 EPR制度的实施对象及执行方式 32-35 2.2 EPR制度实施现状 35-39 2.2.1 境外 EPR制度实施现状 35-38 2.2.2 中国实施 EPR制度的现状 38-39 2.3 小结 39-40 第3章 EPR下企业逆向物流回收体系的选择研究 40-57 3.1 无 EPR时的产品回收方式 40-41 3.2 有 EPR时的产品回收体系 41-44 3.2.1 EPR制度下 EOL产品的流向 41-42 3.2.2 EPR下 EOL产品回收体系的构建 42-44 3.3 专用、共用回收体系的定性比较分析 44-47 3.4 专用、共用回收体系的选择决策 47-56 3.4.1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回收体系选择决策 47-48 3.4.2 基于资产专用性的回收体系选择决策 48-52 3.4.3 基于成本比较的回收体系选择决策 52-53 3.4.4 专用、共用回收体系综合决策模型 53-56 3.5 小结 56-57 第4章 专用回收体系下企业逆向物流回收模式选择研究 57-73 4.1 企业自建专用回收体系下的逆向物流模式选择 57-66 4.1.1 EPR下逆向物流回收模型的构建 57-59 4.1.2 EPR下逆向物流回收模型分析 59-62 4.1.3 不同回收模式的比较 62-64 4.1.4 实例验证 64-66 4.2 专用回收体系下 OEM与 UOEM的回收博弈分析 66-72 4.2.1 模型假设 67-68 4.2.2 EOL产品的回收博弈分析 68-71 4.2.3 结论 71-72 4.3 小结 72-73 第5章 PRO组织参与的回收逆向物流研究 73-89 5.1 共用回收体系中PRO组织的特征及属性 74-78 5.1.1 PRO组织的特征 75-76 5.1.2 PRO组织的自然垄断属性 76-77 5.1.3 政府对 PRO组织的规制 77-78 5.2 PRO组织参与的共用回收体系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78-81 5.3 PRO参与时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回收合作研究 81-88 5.3.1 普通合约下各利益主体间的回收合作研究 82-84 5.3.2 利益共享合约下各利益主体间的回收合作研究 84-86 5.3.3 不同合约下的纳什均衡解的比较分析 86-88 5.4 小结 88-89 第6章 第三方参与的回收逆向物流合作研究 89-121 6.1 两节点时单个生产企业-多个第三方参与的回收合作研究 90-97 6.1.1 普通合约下的逆向物流回收合作研究 91-93 6.1.2 利益共享合约下的逆向物流回收合作研究 93-95 6.1.3 不同合约下纳什均衡解的比较分析 95-96 6.1.4 结论 96-97 6.2 两节点时多个生产企业-多个第三方参与的回收合作研究 97-107 6.2.1 普通合约下的逆向物流回收合作研究 98-101 6.2.2 利益共享合约下的逆向物流回收合作研究 101-102 6.2.3 不同合约下纳什均衡解的比较分析 102-106 6.2.4 结论 106-107 6.3 多个节点时多个委托方-多个第三方参与的回收合作研究 107-120 6.3.1 普通合约下的逆向物流回收合作研究 108-115 6.3.2 利益共享合约下的逆向物流回收合作研究 115-117 6.3.3 不同合约下纳什均衡解的比较分析 117-119 6.3.4 结论 119-120 6.4 小结 120-121 结论 121-125 致谢 125-127 参考文献 127-138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