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企业绩效来源研究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8 第1章 导论 18-36 1.1 选题原因 18-25 1.1.1 零售企业绩效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意义 18-19 1.1.2 零售企业绩效状况对其他产业的意义 19-21 1.1.3 零售企业绩效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21-22 1.1.4 理论界对中国零售企业绩效的研究 22-25 1.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5-27 1.2.1 研究思路 25-26 1.2.2 技术路线 26-27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27-36 1.3.1 零售、零售业与中国零售企业的界定 27-29 1.3.2 零售企业绩效优势内涵的界定 29-32 1.3.3 零售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及方法 32-36 第2章 企业绩效优势来源文献综述 36-47 2.1 企业绩效优势外生论 36-37 2.1.1 绩效优势的市场结构来源 36 2.1.2 企业绩效优势的市场定位来源 36-37 2.2 企业绩效优势内生论 37-42 2.2.1 企业资源-绩效论 38-39 2.2.2 企业能力-绩效论 39-42 2.3 动态能力——企业绩效优势论 42-44 2.4 三种经典绩效优势理论的简要比较 44-45 2.5 零售企业绩效优势理论 45-47 第3章 中国零售企业绩效源泉理论分析框架 47-53 3.1 零售企业市场结构——绩效分析框架 47-48 3.2 零售企业资源、能力——绩效分析框架 48-53 3.2.1 理论基础:零售企业的盈利接触点 48-49 3.2.2 零售企业绩效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49-50 3.2.3 零售企业绩效优势内部源泉理论模型 50-53 第4章 零售业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53-112 4.1 中国零售业S—C-P 经验研究文献综述 53-55 4.2 影响零售业市场结构的宏观环境 55-56 4.3 中国零售业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 56-94 4.3.1 产业市场集中度 57-66 4.3.2 区域市场集中度 66-71 4.3.3 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71-88 4.3.4 商品差异程度分析 88-93 4.3.5 市场结构分析结论 93-94 4.4 零售企业行为分析 94-100 4.5 市场绩效分析 100-112 4.5.1 零售业市场绩效分析 100-103 4.5.2 中国主要内资零售企业绩效分析 103-112 第5章 顾客价值竞争力与零售企业绩效优势来源 112-143 5.1 零售企业顾客价值竞争力-绩效优势形成机理步骤与模型构建 112-113 5.2 顾客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绩效优势形成机理 113-122 5.2.1 顾客价值概念及构成 113-117 5.2.2 顾客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与企业绩效的关联度分析 117-122 5.3 零售企业顾客价值与企业绩效实证分析 122-138 5.3.1 确定顾客价值构成要素的注意问题 122-123 5.3.2 零售企业顾客感知价值构成的确定 123-125 5.3.3 顾客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竞争力-企业绩效框架实证分析 125-138 5.4 零售企业顾客价值竞争力分析 138-143 5.4.1 选择具有绩效优势的样本企业 139-140 5.4.2 对具有绩效优势的样本企业进行营销和管理能力验证 140-143 第6章 规模价值竞争力与零售企业绩效优势来源 143-173 6.1 规模价值竞争力-绩效优势理论形成机理步骤与模型构建 144-145 6.2 零售企业规模价值竞争力-绩效优势形成机理 145-153 6.2.1 零售企业规模及扩张方式分析 145-149 6.2.2 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现象 149-153 6.3 对零售企业的规模价值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153-164 6.3.1 对具有绩效优势的零售企业规模价值竞争力的验证 153-162 6.3.2 零售企业规模价值竞争力-绩效优势分析结论 162-164 6.4 规模价值竞争力的保障系统 164-167 6.5 中国零售企业规模绩效优势获得与供应商的矛盾冲突 167-173 第7章 以顾客价值为中心进行企业定位和零售网络范式构建 173-204 7.1 基于内外部环境的、以顾客价值为中心进行企业定位 173-186 7.1.1 满足顾客价值的地理定位 174-177 7.1.2 满足顾客价值的业态定位 177-179 7.1.3 满足顾客价值的企业定位 179-186 7.2 零售企业价值网络构建 186-204 7.2.1 基于顾客价值的零售网络的涵义和构成 187-188 7.2.2 零售企业契约网络成员的合作 188-193 7.2.3 零售网络的特点和网络绩效优势效应 193-199 7.2.4 零售企业价值网络的构建、实施与调整 199-204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204-209 8.1 论文主要结论 204-206 8.2 论文主要贡献 206-207 8.2.1 理论创新 206 8.2.2 实践意义 206-207 8.3 研究局限性 207 8.4 未来研究方向 207-209 参考文献 209-222 致谢 222-224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发表、出版情况 224-225 附录 225-258